宋词中“一”字的妙用及美感解读

2014-02-03 05:12吴纯
文教资料 2014年29期
关键词:衬托妙用宋词

吴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宋词中“一”字的妙用及美感解读

吴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是宋词中极其普通的字眼。本文即探究被我们忽视的“一”在宋词中的妙用,主要表现在衬托婉约词的音节美、纤细美、柔情美;强化词中的豪放感情。另外当“一”与“一”连用描写景物,可以强化抒情力度;“一”与“百”、“千”、“万”连用时则在对比中强化情感、扩大境界。

“一” 宋词 妙用 美感

宋代张炎撰写的《词源》①在“字面”条目中指出:“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一”就是宋词中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眼,因其过于简单的含义而不易引起重视,但“一”在宋词中遍地开花,不可谓没有根基、没有作用。本文即试探究“一”字在宋词的妙用,解读其相应产生的美感。

一、“一”在宋词中的使用

“一”在宋词中与别的词汇搭配使用,一般具有数词和副词两种词性。“一”作数词不言而明,表示“一个,单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与量词或名词搭配,“一缕”、“一叶”、“一曲”、“一阕”、“一杯”、“一点”、“一枝”、“一树”、“一生”、“一日”、“一声”、“一片”、“一犁”、“一阵”、“一分”、“一川”等,如与动词搭配,“一醉”、“一饮”、“一笑”、“一望”、“一去”、“一听”、“一洗”等。“一”作副词侧重于空间方面,强调范围、估量情形,表示“满、整、全、都”,如“一任”、“一齐”、“一并”、“一似”、“一时”②等,大部分是与另外的副词搭配,另外,也存在名词搭配的情况,如无名氏《谒金门》词中“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和晁冲之《感皇恩》词中“两行烟柳,吹落一池飞絮”,并不是说只有一条溪水披上新绿,只有一方池塘铺满飞絮,而是强调“新绿”和“飞絮”的范围之大,是一种概况情形之辞,所以这种情况的“一”应该理解为副词词性。

二、“一”的妙用及其美感解读

需要说明的是,“一”在宋词中体现出来的妙用不主要取决于它自身数词和副词两方面的语言意义,关键是在与其他词语搭配和具体的词况中产生出来的一种衬托和强化作用,包括了形式上的音节和语气、内容上的情感表达和境界营造。

(一)与名词或量词搭配:衬托婉约词的音节美、纤细美和柔情美

“一”字音节和意义简单,歌唱时便于拖带延长,营造轻缓的语气,促进婉约词音节悠长的美感,更与婉约词的柔情美和纤细美存在契合之处。这种情况下,“一”作数词,多与名词或量词搭配使用,这是“一”在宋词中较为普遍的用法。

寇准《甘草子》词:“春早。柳丝无力,低拂清门道。暖日笼啼鸟。初坼桃花小。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缥缈。……”全词境界清幽,写景细致,洋溢着淡淡的感伤,就如那一缕轻烟飘渺,并不繁重,却是慢慢渗入愁魂。“一”字促进表达“轻烟”之轻和情感之细致。

高观国《生查子》词:“香惊楚驿寒,瘦倚湘筠暮。一笛已黄昏,片月尤清楚。……”似乎才吹了一曲笛,时间已至黄昏,词人将时光的流逝承载于“一笛”之上,突出了词人感知的短暂和细微,烘托了愁于内心而不知外物的心境。

徐伸《转调二郎神》词:“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炉烬冷。……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词中写尽一个女子对远方人柔情脉脉的思念,出彩处在于利用女子一连串慵懒而多情的动作加以刻画。“搅破、一帘花影”、“门闭一庭芳景”,词句满怀忧思却读来朗朗上口,动词“搅破”、“闭”明显表示女子不赏风景,“一”字一定程度上起了拉长音调、舒缓感情表达的作用。

李从周《清平乐》词:“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叮咛记取儿家。碧云隐映红霞。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该词寓离情别意于欢快表述,“一树桃花”绚丽多姿,反映了女子乐观的心态,也蕴含着女子期待重聚的无限柔情。

张先《望江南·忆江南》词:“香闺内、空自想佳期。独步花阴情绪乱,谩将珠泪两行垂。胜会在何时。厌厌病,此夕最难持。一点芳心无托处,荼縻架上月迟迟。惆怅有谁知。”该词通过空想、独步、垂泪、生病等事件表达女子的思念,最后聚于女子柔美、深情的芳心一点,展现了婉约词细微而深情的特点。

(二)与动词或副词搭配:强化词中的豪放感情

“一”能体现婉约词的柔美细致,但是“一”字有时候与动词或副词搭配时,能够强化词中表现的豪放感情。

柳永《凤栖梧·蝶恋花》词:“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该词本身并非豪放词,词人在黯淡的景物中抒发的是浓厚的忧愁,最后表示执着无悔却仍旧不忘描绘憔悴的模样。“拟把疏狂图一醉”,“一醉”简单明快,则显得大气、豪放,坚定中不拖泥带水。

苏轼《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著名的豪放词,“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是音调还是情感方面格外充满魅力,作者把人生简单到只有“一蓑烟雨”而任以逍遥,“一”和“任”的搭配突出了对比度,有助于表达词人豪放不羁、无所畏惧的感情。

(三)“一”与“一”连用:连续叠加景物中强化抒情力度

宋词中有大量的“一”与“一”连用的情况,用于连续描写景物,一方面使得景物描写更加扩大和突出,另一方面,“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有助于强化词人的抒情力度。

欧阳修《浪淘沙》词:“……楼外夕阳闲。独自凭阑。一重水隔一重山。水阔山高人不见,有泪无言。”距离把相爱的人隔开,空余思念,连眺望一下远方都是一重水一重山,这一重一重的阻碍让思念都更加困难。

王沂孙《醉蓬莱》词:“……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三个“一”连续写秋景,把秋日萧条、冷淡、孤独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仇远《忆旧游》词:“……正一星镫暗,更一声雁过,一点萤流。合成一片离思,都在小红楼。想扑地阴云,人愁不尽,诗与天愁。……”该词更是连用了四个“一”字,一气呵成,前三个“一”的景物最终合成“一片离思”,这份相思之情愈加厚重。即使如此,相思仍旧表述为“一片”,又体现了词作含蓄、内敛的美感。

“一”与“一”连用除了可加重愁情的抒发外,还可以充分表达词人的悠然情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无名氏《减字木兰花》词:“一丘一壑。野鹤孤云随处乐。篆带纱巾。且与筠庄作主人。……”词人从“一丘一壑”中撷取欢乐,自由而又诗意。

王质《浣溪沙》词:“……无言有泪洒西楼。眼共云山昏惨惨,心随烟水去悠悠。一蓑一笠任孤舟。”尾句“一蓑一笠任孤舟”转换了前面凄冷的气氛,“一蓑一笠”是词人豁然开朗、潇洒自我的形象。

苏轼《行香子》词:“……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词人并列了三种外物,没有俗世的蝇营狗苟,却是词人悠闲、淡然的心之所向,情之所归。

(四)“一”与“百”、“千”、“万”连用:对比中强化情感、扩大境界

“一”与“百”、“千”、“万”在语言意义上的差距是构成这种美感形成的基础。

范仲淹《渔家傲》词:“……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表露了词人以酒排遣思家之情,但是一杯小酒容不下远在万里的家乡。“一”和“万”的对比宣告了家乡之遥远、个人之无奈。

柳永《昼夜乐》词:“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这首词抒情细腻,“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这里有“一”和“千”的对比,也有否定副词“不”的加盟,突出表达了女子心有千千结的复杂心态。

汤恢《祝英台近》词:“……长忆人立荼蘼,珠帘卷香月。几度黄昏,琼枝为谁折。都将千里芳心,十年幽梦,分付与、一声啼鴂。”“千里”不为不长,“十年”不为不多,可最后都托付给了啼鴂的鸣叫“一声”,强烈的对比中表明了主人公无奈而又痴情的心绪。

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挥毫万字,一饮千锺”,千锺只消一饮,尽显作者的气概豪迈、心胸宽广。

王安石《南乡子》词:“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四百年来成一梦”这一句对于历史的慨叹高度浓缩,“四百年”漫长遥远,“一梦”倏忽而逝,而两者在这句词里却是几近等同的,这种对比中的时间感给人印象深刻。

苏轼《水调歌头》词:“……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词中连用的是“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和“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两句,“一”和“千”的对比集中刻画了作者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张孝祥《念奴娇》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此句“一”和和“万”连用是扩大境界的典型例子。“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后句虽状物渺小,但是对前句的衬托作用不可忽视,以小衬大,使得本来开阔的境界更加博大和具有空间感,另一方面,也强化抒发了作者豪迈的胸襟。

三、总结

“一”这一字眼在宋词中屡见不鲜,但若细细品读,还是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和美感,主要体现为一种衬托或强化作用,衬托词的音节更加上口、易读易唱,感情或更加婉约或更加豪放,“一”、“一”连用时可以强化感情抒发力度,“一”与“百”、“千”、“万”连用时通过对比可扩大词中的境界。这样的“一”的确如张炎所说,“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

注释:

①参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②“一时”在宋词当中不仅表示时间,也可强调范围,如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参见《诗词曲语辞例释》第131页,王锳著.中华书局,1986.

[1]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衬托妙用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余数的妙用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即兴写作的妙用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