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及其重塑探讨

2014-02-03 19:39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公信力慈善

王 可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良性运作的慈善组织。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慈善组织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一系列负面新闻的曝光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公信力危机使慈善组织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从而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推进慈善事业向前发展,需要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之所以要强调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其原因在于公信力不仅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石,更是慈善组织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源“Accountability”,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强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时所体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简单来说就是公众与社会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及认可程度。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慈善组织自身获取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二是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主观认同度。慈善组织给社会公众的主观印象将大大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

在我国,除了一些公办慈善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扶持外,更多的慈善组织的善款主要来自公司、团体及个人的自愿捐赠。可以说,慈善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慈善组织能否取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及参与。只有公信力高的慈善组织才能获得更多社会各界的捐赠,才能维系慈善活动的开展与慈善组织的正常运转。而公信力低的慈善组织往往面临资金和声誉的双重危机,难以维系。可见,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灵魂与生命线,缺乏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有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取得长远发展。

二、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慈善组织发展迅猛,各类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慈善事业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每年的慈善捐款也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一系列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严重影响了其公信力:2011年,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事件等把慈善组织推上了风口浪尖;2012年3月,中央电视台曝出了中华爱眼工程用慈善来掩饰其牟利;前不久更是曝出汶川救灾物资闲置六年发霉变质……

这些负面新闻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了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感,其中尤以“郭美美事件”影响最大。“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民政部中国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面对这些丑闻,民众对慈善组织产生怀疑,他们有捐赠的意愿但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捐助是否能够真正到那些自己想要帮助的人的手中,许多爱心人士开始选择绕开慈善机构而进行直接捐助救助者的捐赠方式。这表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遭受质疑,面临严重危机,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出现危机的原因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降低不仅使慈善经费流失,更挫伤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可能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笔者认为,除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缺位以外,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出现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慈善组织透明度低

透明度低主要指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配套措施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慈善领域信息透明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还没有形成,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慈善组织信息上报、信息披露和公开、信息反馈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其难以及时接受监督;慈善组织的内部运作过程中不公开透明,暗箱操作占据了很大的部分。这就使得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上无章可循,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公众与接收捐赠组织在信息上的不对等,捐赠者无法全面了解善款使用情况。

《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从三个维度四个方面来全面评估2013年度我国公益慈善信息的披露情况。三个维度是指完整性、及时性、易得性,四个方面指基本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报告》显示,2013年度我国慈善透明指数为43.11 (总分为100)。虽然与去年相比,透明度提高了33.1%,增长幅度较大,但显然还处于“不及格”阶段,达不到社会公众的期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滞后,慈善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是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出现危机的主要根源。

(二)慈善组织行政化过重

慈善本应是社会自觉自愿的公益行为,政府主要提供支持,引导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但在我国,民间慈善文化的缺失使我国慈善组织发展不得不走“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路子。以红十字会等为代表的官办慈善组织自不用多说,而对于一些民间慈善组织而言,政府准入门槛太高,并对其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使其必须挂靠或依附于相关主管部门才能生存。作为主管部门的官方机构对慈善组织的人事任命、资金使用、项目开展等往往都有干预的冲动和能力,这就使得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居于主导地位,慈善组织行政色彩浓厚。

日子再苦也不抱怨,生活再难也要笑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他们一家人的精气神。一个在餐桌前能表现出强大凝聚力的家庭,有什么理由过得不好?

慈善组织行政化导致其丧失独立性,功能发挥受到限制,更使其缺乏信息公开的压力和动力,部分慈善组织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做事拖沓、效率较低。这严重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利于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慈善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慈善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和内部监督;有些慈善组织存在营利化倾向,打着慈善的幌子,以其特殊身份作掩护,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公众对其的信任;一些慈善活动流于形式,重形式而不重结果,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慈善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关待遇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慈善队伍。这些都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影响,难以使公众信服。

(四)民众参与度与认知度较低

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与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支持,这正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软肋”所在。一方面,慈善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但另一方面,民众对慈善活动的参与较为不足,缺乏必要的认知。我国民众捐赠活动的典型特点是临时性和救灾性,即往往在面临大灾大难中民众参与热情才迸发出来,没有形成一个常态机制。

如果一个慈善组织不被人们所了解,其组织的活动当然不能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从慈善组织层面来讲,这主要是因为其缺乏动员能力,宣传没做到位,使得民众对其不了解。而从民众角度看,因为不了解所以不信任、不参与,这就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慈善组织公信力低,民众就更没有意愿参与,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漩涡。民众认知的缺乏是摆在慈善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障碍。

四、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正如上文所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灵魂与生命线。失去公信力,慈善组织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努力使慈善组织摆脱公信力危机是确保我国慈善组织健康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相对于公信力危机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你的口袋有多少钱,你做什么事情,要透明到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诚然,作为捐助方,捐赠者对其捐出的资金及物品享有知情权和干预权。信息公开程度低或者不公开实际上是对捐助者权利的一种侵犯。

(二)推进“去行政化”改革

慈善组织是否独立是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应逐渐弱化其在慈善组织中的主导地位,不去过多干预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而主要担负起监督、引导、支持等职能。

推进“去行政化”改革,一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立法空白问题,从法律上保证慈善组织的独立地位;二是需要政府改进监管方式,由微观干预转向宏观指导,由入口管控转向全过程监控,由各自为政转向联合监管;三是需要深化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给慈善组织更多生存空间;四是要限制官员在慈善组织内任职,保证慈善组织用人自主权,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五是要逐渐引入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允许同一领域更多慈善组织进入,给公众以更多选择,淘汰那些不适应变革的组织;六是要健全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规范水平与工作效率,杜绝官僚主义作风。

(三)完善慈善组织监督体系

单纯依靠慈善组织主动去公开相关信息无法达到监管的目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仍会对慈善组织公信力产生质疑,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管。完善监督体系,一方面需要建立慈善组织内部行业监督,并与政府、公众、媒体的外部监督相结合,形成全民参与的舆论阵地,对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人事变动、资金流向、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进行全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独立于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评估机构,通常由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中间机构来承担。第三方评估机构基于其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一系列评估标准对慈善组织的状况进行评定并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最终能对慈善组织的工作绩效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估。这不仅能够促进良好的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也能淘汰运行不良的慈善组织,最终能有效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四)利用现代媒介营造慈善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及网络无处不在,各类信息无时不在影响和冲击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认知与判断,主要来源于媒体及网络,如果慈善组织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优势,将会对其公信力的重塑大有裨益。

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一是要利用网络等加强慈善组织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这一点目前已经有了突破,如中国公益慈善网的建设以及各地慈善信息平台相继落户。二是要加强媒体引导,利用媒体、网络等做宣传,使人们对慈善组织及其活动能够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三是要借助网络工具,使慈善活动向纵深发展。较为有效地一个方式是利用微博开展活动,借助广大网民的力量实现慈善目标,如“微博打拐”等活动发起之后已取得良好效果。四是要利用现代媒介加强慈善品牌培养,这样不仅能增强慈善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能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五是可以借助媒体、网络等培养公众慈善意识,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与正向引导,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在我国,慈善事业与活动充当着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起着调节社会公平的作用;同时,慈善事业对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的关注,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可以说是为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这同时也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我们应该从容应对,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孙春霞,沈婕.社会信任理论视角下的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2]孙发锋.我国慈善组织行政化的根源、危害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3,(12).

[3]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浅析[J].社会工作,2009,(5).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公信力慈善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肩负使命的奶奶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