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语
由在华外国人不文明行为想到的
吴 语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组在华外国人不文明行为的图片:在“禁止长城露营”牌子旁,一堆男女混杂的外国人公然集体安营扎寨;在众目睽睽的湖边,几个外国人裸体乘凉;在景区湖池中,3个外国人公然跳入游泳……在众多舆论指责国人不如外国人文明的当下,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也有那么多不文明的表现?分析原因,恐怕逃不出“执法和管理的环境”。
前几年,因酒驾、醉驾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几乎天天都能听到,为什么现在明显少了?因为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零容忍的态度!由此看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状态、守法的状态,是与执法、执纪、管理的严格严厉程度紧密相联的。
再过一个多月,新一年的元旦春节就要来到了。放在以往,包括我们国土系统在内的各个部门及社会各界,上下之间、左右之间、事权之间的送请收拿,在这个期间将达到年度的高峰。但可以预见,2015年元旦春节绝不会发生这一幕。为什么?因为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这方面抓得严、管得严了。
抓得严、管得严,就要有明确的纪律规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的是没有圆规和曲尺,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物件。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若无一定的规则,就不会取得成功。抓得严、管得严,不是瞎抓乱管,不能凭抓管之人的情绪好恶,也不能唯权高位重人的指手划脚,这就需要有一套抓管什么、怎么抓管的依据、办法,也就是规矩,也就是法律、纪律、制度、规章。有了这样的“规矩”,执行的人,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监管的人,就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
抓得严、管得严,就要突出体现一个严字。什么叫严?凡错必纠就是严,微小也管就是严,违规重罚就是严。唯有严,才能管到细处、深处、实处;唯有严,才能“当头一棒”,使违者惊醒一世,使旁者放弃侥幸;唯有严,才能让“规矩”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司令部警卫团一名副连长违反“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的纪律,在一个店铺里拿走了商人的花布和粉条,被公开枪毙。因为纪律严明,刘邓大军很快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战争年代,这种近乎于严酷的做法,反映的却是不变的道理:只有严格执行,“规矩”才有意义。分析一下我国的交通管理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虽然可以讲出多条原因,但最终恐怕还是“严”字在起作用吧!
抓得严、管得严,不能“下不为例”,不能“差别化”。“下不为例”“差别化”损害了规矩的严肃性,给侥幸者心理打开了一扇窗户,给特殊身份者开启了一道后门,给社会带来了滚滚的愤恨和不平,更是破坏了圆规的中心和曲尺的度量。一次“下不为例”,一次“差别化”处理,就会以“开n次方”的速度,降低规矩的生命力、管理者的威信力。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要维护规矩的权威和刚性,就绝不能搞“下不为例”和“差别化”,对违规违矩者,就要坚持“现不为例”,就要坚持一视同仁,唯如此,规矩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绳。
抓得严、管得严,不能屈顺于权势情面,不能怕丢位子、失票子,不能顾前瞻后犹犹豫豫。我们国土资源管理,“规矩”不可说不多,但从卫星遥感的情况来看,依法管地的形势仍然严峻。究其原因很多,但恐怕还与本系统执法队伍斩钉截铁的态度、无所畏惧的勇气、法规高于天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法治国土的春天即将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