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县如何搭乘信息经济东风

2014-02-03 16:34周一珉
浙江经济 2014年17期
关键词:强县浙江工业

周一珉

“郡县治、天下安”。工业强县、大县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和骨干。2012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部署启动工业创新工作,引导和促进浙江工业大县(市、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规上工业产值超500亿的县(市、区)已有39个,占全省工业总量的70%以上。然而与国内发达县(市、区)相比,浙江工业强县(市、区)总量偏小,质量效益指标差距较大。工业强县(市、区)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根子仍在于产业结构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带来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浙江作为全国唯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十分关注和重视发展信息经济。今年5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建设信息经济大省,着力打造“七中心一示范区”,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提出的关于信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浙江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新形势下,工业强县(市、区)如何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有利因素看,全球信息经济的浪潮正在袭来,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工业强县(市、区)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已经迎来了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存量经济转型升级潜力巨大。浙江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主要分布在县域经济,尤其是工业强县(市、区)。传统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信息经济对传统产业存量改造提升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各地已有许多运用信息化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例如,柯桥区纺织印染行业,近三年250家重点纺织印染企业投入2.9亿搞两化融合,2013年全区每万米印染布的用水量、用电量、用汽量同比均下降25%以上。二是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领下,浙江信息行业增长态势良好。201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浙江13家企业入围,入围数居全国第三,其中舜宇集团等5家县(市、区)企业入选。三是电商基因十分发达。浙江已成为电子商务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电商交易数据库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并涌现出一批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商企业。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6万亿元,并有效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例如,南浔木地板产业今年创新性地利用微信商城这一移动终端,建立了全国首家品牌地板移动网购商城——南浔“南西街”垂直电商平台,预计年底入驻商户将达3000家。四是智慧城市试点稳步推进。浙江已启动建设了三批共20个“智慧城市”项目。下一步,将在全省范围内力争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全覆盖,这将为县域经济推进多层次的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新的动力支撑。五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不断优化。近年来,浙江电信业务收入、网民数、网站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移动4G网络已经基本实现浙江省内的各大市、县城、乡镇以及主要交通干道的网络覆盖。

在看到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浙江工业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工业强县(市、区)发展信息经济面临“三难”:

一是创新要素集聚难。信息经济又称为智慧经济,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杭州作为全省“两化融合”的先行区域,涌现了一批信息产业骨干企业。特别是杭州滨江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省近八成的软件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千亿级的信息经济产业链,十余个国家级基地落户于此,并引进了一系列全球尖端的企业研发中心。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新区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0%,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但县域经济对于高端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发展信息经济的智力支撑与中心城市相比明显不足。

二是投资意愿提升难。近年来,浙江经济主动调整、换挡减速,加快形成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腾出了宝贵的用地空间、用能空间和排放指标。但受宏观经济环境总体不景气等综合因素影响,浙江普遍投资意愿不强,观望情绪较为普遍,部分企业甚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受困资金链担保链问题。受此影响,一些地方“腾笼”之后,却难以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智能装备、无人车间、物联网等信息化应用的成熟经验缺乏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制约了企业发展信息经济,开展两化融合的热情。

三是政策个性订制难。信息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宏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兴产业,信息经济产业边界较为模糊,各细分子产业边界、内容和标准缺乏明确的定义,出台相关的产业目录的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落地。就工业强县(市、区)而言,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浙江发展信息经济的各项政策的同时,更需要避免“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走“个性订制”的两化融合发展道路,但实践中可借鉴的模板较少。

工业强县(市、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实施两化融合是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县域经济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机遇。但是如何激发各地发展信息经济的热情和市场活力,避免出现“宏观热、微观冷”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要穿新鞋走新路,紧紧围绕应用导向明确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要素保障服务,着力改造提升存量和培育发展增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信息经济规划为引导,谋划发展载体路径。工业强县(市、区)发展信息经济必须结合本地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加强规划、明确定位和发展路径,实现错位发展。工业强县(市、区)应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智能制造培育发展为重点,抓紧研究分行业推进信息经济发展的载体与路径,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进生产自动化,加快传统产业“机器换人”和信息化改造;加快推行智能制造,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新型电商模式,加快做强电子商务。

以高端要素集聚为导向,加快重点平台建设。要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提升重点开发区(园区),加大信息技术普及运用,努力实现管理信息化、控制智能化、制造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打造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链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工业强县(市、区)应把握浙江创建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域的良好机遇,争创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域、专用电子(软件)产业基地、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域等示范试点。

以龙头企业“机器换人”为抓手,推进“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各地要根据本地龙头骨干企业特点和需求,加强政策措施的精准供给,加大倾斜力度,着力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实施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特别是支持龙头企业紧紧抓住这一轮信息经济发展的时间窗口,大力推动企业争取列入“贯标”试点,促进规上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登高计划”,开展千企机器联网工程等。另一方面,要建立梯次培育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在行业内宣传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借此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强技术、产品、服务模式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创新,抢抓机遇,推动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以打造人才集聚洼地为目标,加快产城融合。企业竞争主要是市场要素资源的竞争,要素资源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科技和掌握科技的人才。工业强县(市、区)在谋划发展信息经济时必须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招才引智,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加大政策支持,着力搭建高端创新要素尤其是人的集聚平台。

以借助“外脑”为途径,深化区域产学研合作。借用外部智力和成熟案例,加大区域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本地企业与信息经济先行地区的“专精特新”的优势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两化深度融合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为本地企业设计咨询、装备制造、软件开发、软硬件系统集成、运维服务、人才培训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无疑是县域经济深化两化融合的一条捷径。

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重点,创新要素保障与服务。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的原则。一是抓体制创新。县域信息经济如何发展最大的话语权来自“市场”。有条件的工业强县(市、区)应积极推动和引入专业机构,设立信息经济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重点支持重大项目、优势企业、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抓要素保障。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强资源要素配置保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经济的定向融资支持,做好向金融机构项目推荐工作。三是抓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各地政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从侧重于微观层面管理向宏观层面的规划编制、政策研究、标准制(修)订和示范试点经验推广等方面转变。

猜你喜欢
强县浙江工业
中国十大经济强县:江苏占一半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工业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浙江医改三部曲
“省直管县”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