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意义

2014-02-03 16:00李明艳
浙江经济 2014年21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农村金融公共服务

李明艳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意义

李明艳

农业是经济的短板和潜力,打造现代农业可以倒逼结构转型,推进收入均等化,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新常态转型的重要方面

浙江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从保持增长速度转变为改善增长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从单纯的注重总量增长演变为更加注重增长的分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乡经济的融合,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

工业和城市发展优先于农业和农村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政府垄断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工业投资的土地成本被人为压低;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些城乡分割的制度纵容了廉价、低质的工业生产模式,导致城市盲目扩张、产业和产品升级长期停滞。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高污染、高能耗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境友好型转变,就必须破除分割体制下形成的土地、劳动、资本的非市场化。

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倒逼机制,要着力营造城市统一的户籍、土地和金融机制。户籍改革应围绕为城市流动人口创造更好的公共服务和较低成本的居住条件展开。为了不损害地方政府特别是大城市政府的积极性,首先,应开放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建设规范优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对口流动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医院。其次,完善包含医疗、养老、公积金为核心的社保跨区域统一支付功能。再次,在保障流动人口农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城市扩张规模快、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开放吸收流动人口,提供其户籍人口享受的同等公共服务待遇。还应该大力减少户籍对应的公共服务歧视,降低户口身份的价值。

土地改革需要围绕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展开。核心措施是建立最严格的土地出让金使用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和预算使用接受公开监督。如果能够保证土地出让金使用接受监督,而且主要用于本地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供给,服务于被征地对象和本地居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其效果可能并不比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差。

金融改革可以选取农村金融为突破口,发挥农村金融、村镇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全方位的激活金融体质改革。浙江省特别是丽水市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已经十分丰富,形成了农村信用贷款、便民支付、林权抵押贷款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农村信用体系和信用贷款模式建设对于改变农民的融资约束,促进农民创业,保障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来源,减少非正规借贷模式下的社会冲突,提升农村文明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一模式应加快在全省铺开推广。农村“三权”(林权、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也有助于降低资本下乡的障碍,促进资本、农业资产和技术的衔接与融合,活跃农村创业,促进农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化。目前,需要为三权抵押提供法律法规支持,增强银行的接纳程度。

发挥现代农业的倒逼作用,离不开农业自身能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的盈利能力和乡村吸引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浙江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比较完善的合作社等先进农业组织形式,但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借鉴荷兰花卉产业的经验,依托已有的茶叶、桑蚕、木雕等优势农业产业,建设以从育种到成品、从生产到消费、富有科技和文化含量的国际博览会,引领国际茶叶、桑蚕、木雕等特色行业的消费文化,推广和提升自身优势。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相关,增强小城镇的宜居建设,实现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在小城镇周边的集聚,建设一定数量的以现代特色农业为产业中心的新型城镇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业是经济的短板和潜力,打造现代农业符合向差距和改革要动力的转型理念,可以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收入均等化,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新常态转型的重要方面。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农村金融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