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鄞州区发展城市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2014-11-29 00:24陈锦其盛世豪
浙江经济 2014年21期
关键词:鄞州区经济发展

陈锦其 盛世豪

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
——鄞州区发展城市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陈锦其 盛世豪

从鄞州区的创新实践看,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深入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规律,跳出县域经济模式囿限,细化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思路,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

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加快形成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是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浙江构筑发展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鄞州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咬住转型不放松、转型实现新速度”的发展城市经济路子。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7.7亿元,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153.3亿元,已连续6年居全省县(市、区)第一。2014年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增幅高出全省4.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产业增速超过规上工业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28%,经济发展后劲强劲,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主要做法和成效

鄞州区前身鄞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民营中小企业、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轻纺服装等传统加工产业,具有典型的县域经济特征。2002年以来,鄞州区紧紧抓住撤县建区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多年持续转型的积淀,换来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坚持发展城市经济目标,创新城市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撤县建区以来,鄞州区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目标,坚持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子。从2003年实施“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鄞州工程”,到2012年实施“发展质量提升、建设质量提升、文化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提升”五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新鄞州”,统筹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在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建设城市产业综合体、集聚高端要素、构建城市产业体系。目前鄞州正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城市与产业由“自成体系”向“互为一体”转变,夯实城市经济发展后劲。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鄞州区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如创新产业平台(集聚区)运营机制,规定各产业平台(集聚区)开发主体不对外出售房产,并按照功能定位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经营者按约定范围自主经营,既保持了经营者的活力,又避免了无序竞争。创新土地供给机制,实行项目供地与投资强度、品牌知名度、技术密集度和产业导向度相挂钩的土地要素供给新机制,有效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创新政策保障机制,通过“以地换地、以地换房”等办法,鼓励分散发展的中小企业向产业平台集聚;通过“投入奖励、经营补助、创新激励”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发展城市经济,并引导它们做大做强。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为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政府专门建设面向企业供应的人才公寓,配套建设IT人才驿站;鼓励引进的高端人才以智力资本入股和分红,着力营造留人、用人环境,等等。正是这些政策措施,为鄞州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

撤县建区前,鄞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轻纺服装等传统加工产业占整个工业的“半壁江山”,而服务业占比不到1/4,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撤县设区以来,鄞州区坚持把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先后组织实施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双高工程”“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的“双优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行动纲领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特别是2011年以来,鄞州区更是召开城市发展大会,全力“打造城市经济新高地”,大力推进“千亿平台、千亿产品、千亿产业、千亿企业”等城市经济重大项目,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城市经济成为鄞州发展的主体形态。

图/金川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鄞州区已初步形成了5大新兴产业(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5大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配件、金属制品、文教文具)、5大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生产性中介服务)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3年,“5新+5优”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7%,服务外包、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0%,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基本形成了与现代城市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城市产业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鄞州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提升创新能力。如组织实施“品牌、专利、标准、设计”四大战略,以及科技创新“亿万工程”和“八倍增、四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经济发展从粗放式数量扩张转向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把引进培养高素养人才作为“双高”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人才引进培养“1+4”政策,推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加大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公共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制定《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作用,推动科技孵化产业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科技园和创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和建设高端产业(创新)基地,引进和发展创投基金;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支持企业设立工程(技术、设计)中心和企业研究院。

2013年,全区累计拥有各级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40家,其中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带动R&D经费支出32.3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75%,拥有专利授权量达1.5万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目前鄞州初步形成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到2013年,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81家,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型企业5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1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增速6个百分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3%,新产品产值超过工业总产值6.9个百分点,专利转化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8%。

(四)加快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夯实城市经济发展基础

早在2003年,鄞州区就提出要以一系列大项目、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05年规划建设南部商务区,目前占地406亩、地上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一期已正式运营,入驻企业2069家,成为宁波市最具活力的高端商务经济集聚区和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十一五”时期,鄞州区推进“两园区两中心”(明州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区、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滨海投资创业中心)建设,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楼宇经济,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入驻。目前,鄞州区进一步以“都市工业示范之区、新兴产业集聚之区和科技创新引领之区”为目标,加快“1平方公里总部经济基地”“四大高端科创平台”“五大新型城市经济产业园”等建设,组织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一批重点工程,推进战略性大产业、总部型大平台、集群式大基地、优质化大项目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百夯实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一批城市产业综合体和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南部商务区作为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科技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商务经济集聚区,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入驻各类企业2200余家,成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创新128产业园,引进集聚了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鄞州创新中心、清华浪潮科技园等165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注册资金近14亿元,成为研发、设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滨海创业中心、华侨城、南车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和产业功能区正在成为鄞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平台大项目建设还有力带动了全区有效投资的快速增长,2013年全区工业投资增长28.1%,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近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3.2%。

转型发展的若干启示

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是浙江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新常态背景下,浙江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增长速度换挡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实现新的协调。特别是目前浙江城市化率已达到64%,依靠低成本要素、低层次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大量投入资源、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由县域经济主导转向城市经济主导,进而破解长期以来支撑数量型增长背后的路径依赖问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作为浙江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进一步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城市经济发展规律,跳出县域经济模式囿限,细化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思路,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为浙江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注入新动力。

优化提升城市产业体系是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的根本途径。城市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城市产业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可持续性。与以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和传统加工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经济模式相比较,现代城市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新经济、服务经济和集聚经济,即以城市及其功能平台为依托,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因此,构筑城市经济新优势,关键在于优化提升城市产业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经济发展平台和载体,通过产业功能区块和产业平台,加快产业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要优化和完善城市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全力打造城市经济产业基地;要深入推进“四换三名”,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发展城市经济,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指出,城市创新具有自下而上的性质,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可能是吸引各种人才,并为他们排除各种创业创新障碍。在鼓励竞争和多样化的创新过程中,城市取得了成功,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要把集聚创新要素特别是引进高端人才摆到发展城市经济首要位置,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设一批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或园区,吸引海内外各类人才前来创业创新。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层次和体制灵活的区域性技术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创建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创造条件将各类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向企业汇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重视构筑以高层次创新要素、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活跃的风险资本产业以及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一批高层次、功能齐全、服务精准的孵化器、创新基地或产业园区,推动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管理、产业、商业模式综合创新转变,创新由科技人员推动为主向企业家科技人员共同推动转变、由模仿追随创新向源头引领创新转变,促进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变,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是创新城市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根本保障。尊重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着力破除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和动力,这是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三张清单一张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最大程度地激活城市发展活力。要研究制订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大力鼓励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本化,使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获得创新收益,通过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激活创新活力和动力。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公共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中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建立健全都市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都市区内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促进都市区内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促进都市区产业提升、融合发展。

作者:陈锦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讲师;盛世豪,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鄞州区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宁波市鄞州区德培小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鄞州区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