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盟国处置德国政策研究

2014-02-03 14:35:36李怀顺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盟国苏联德国

李怀顺

(肇庆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肇庆526061)

二战时盟国希望打败德国,彻底解除其武装,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危险的敌人,其中,分裂德国是保障战后和平的重要方法。盟国主张分裂德国,一是出于对德国侵略行为的痛恨;二是以此削弱德国,避免其再次威胁他国安全。

盟国分割德国的酝酿,最初是在英国与苏联之间进行的。1941 年11 月,丘吉尔提出分裂德国是欧洲战后安排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斯大林建议把德国肢解为若干个独立国家,恢复奥地利的独立,使莱茵区从普鲁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在可能的范围内组成一个独立的巴伐利亚国,苏台德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艾登答复斯大林说英国原则上不反对,“我们阻止德国卷土重来的决心,完全是真实的”[1];并且表示“肢解德国最好尽可能采用在德国促进分立运动的办法。但是,英国政府也愿意讨论实现这一政策的其他方法”[2]。罗斯福从一开始就赞成分裂德国。他曾经告诉记者:“我们不想伤害轴心国的普通老百姓。但是对于他们的罪行,对他们的凶残暴虐的领袖,必须给以应有的惩罚。”[3]由于战争形势险恶,战胜并且分裂德国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双方的探讨只能是原则性和试探性的。

1943 年,战局发生了有利于盟国的转折。德黑兰首脑会晤过程中,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都明确赞成分裂德国。由于苏军和英美联军迅速推进,雅尔塔会议上处置德国的问题变得迫在眉睫。斯大林主动提出3 个问题:(1)如何分裂德国;(2)是否允许在德国成立某种中央政府,还是仅限于建立一个行政机构;(3)如果决定分割德国,是否将德国分成几块就成立几个政府。罗斯福认为“也许,划分占领区将是分割德国的第一步”,对此艾登表示赞成[4]。丘吉尔赞成分割德国,但认为问题十分复杂,不可能在几天内解决,应该成立一个委员会专门进行研究;需要十分周密地研究各种历史的、种族的和经济的因素,进行长达数周之久的讨论;他的意见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和会上研究更为合适”[5]。丘吉尔说:“我们正在处理的事情关系到八千万人的命运,只用八十分钟来进行考虑是不够的。”[6]罗斯福建议三国外长在30 天内拟定出一个分割德国的详细计划。斯大林主张把分割德国写进无条件投降的条款中。经过协商,三国“一致同意”将分割德国的条款写进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第12 条。在会谈过程中,苏联特别关心从德国获取赔偿。丘吉尔就此说:“从一个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德国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资产来补偿哪怕是俄国一国的损失。”[7]尽管三大国没有制定出分裂德国十分具体的措施,而且英国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大国间的分歧逐渐显露,但大家都赞成分裂,这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1945 年3 月7 日三大国研究分割德国问题的委员会提出草案,列举了必须研究的几个问题:(1)应怎样分割德国?分成哪几部分?以什么地方为边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2)何时实现这种分割?(3)如实现和保持这种分割要求盟国方面采取什么措施?随着讨论的深入,涉及的问题更为具体、复杂。然而,此后不久,三大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1945 年3 月,苏联驻欧洲咨询委员会代表古谢夫答复艾登并阐明苏方的观点:“照苏联政府的理解,克里米亚会议关于分割德国的决定并不是一个必须实行的分割德国的计划,而是在其他手段不足以解除德国之威胁时,一种对德国施加压力的可能的前景。”[8]显然,苏联将分裂德国作为防止德国未来威胁的最后手段,不再是必然选择。

雅尔塔会议后,丘吉尔表示:“在我对俄国的意图所抱的怀疑消除之前,我很不愿意考虑德国的分割问题。”[9]5 月,丘吉尔还向杜鲁门建议“德国的问题应由德国人来解决”,“设立某种德国政府的需要正日趋明显”[10]。罗斯福生前曾批示说:“我认为,我们(对分割)的态度应是进行研究和延迟作出决定。”[11]因此,由欧洲咨询委员会草拟的、经过雅尔塔会议补充的投降书没有被采用。《德国投降书》中只字未提战后分裂德国的考虑。5 月9 日,斯大林公开声明苏联“既不打算分割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它”[12]。6 月5 日签署的四国《鉴于德国失败和接管最高政府权力的声明》中,也未提及分割德国。史实证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战胜国没有反对德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下去。

波茨坦会议上,三大国领导人几乎忽略了分裂德国的考虑,只是杜鲁门还提起过此事。基于首脑们商量的结果,波茨坦会议公布的《管制初期处置德国的原则》申明:“目前暂不设立任何德国中央政府。但某些急需的德国中央行政部门,特别是财政、运输、交通、外贸和工业等方面,应予设立,以国务秘书为其首脑。这些部门将在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13]在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会议决定盟国在德国应确定共同的政策,包括采矿和加工工业、农业、林业、渔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整个德国的进出口计划,赔偿和消灭军事工业的潜力以及运输交通等。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苏英美三国经历了从主张分裂到倾向于统一的变化,其压力不是来自于德国,当然更不能归因于“复杂”或“麻烦”。究其原因,除了维护统一会得到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支持、在道义上占据优势以及分裂德国有悖于《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以外,还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分析。

德国投降后,一时间变成了没有政府、没有确定边界、分割成几个占领区的支离破碎的国家,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经济生活一片混乱,大约1 500万人无家可归。居民既无燃料又无粮食,运输陷入瘫痪,文化生活停止。占领国掌握着德国的全部大权,盟国在德国面临的问题复杂而迫切;要落实盟国间就德国达成的协议,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有必要在德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苏联认识到,如果要实施分割德国的计划,必然面临很多极其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分割德国对自己也不一定有利,分区占领对于确立苏联在德国的地位则相对容易和简便一些。苏联要求获得英美缴获的德国军舰和商船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希望英美尽快从划归苏联占领的德国领土上撤军,这些也应当与英美协调行动。四个占领国在本国占领区内各行其是,不能互通有无,这对于解决德国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会带来巨大障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保证德国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工业区与原料区的分离。

由于联合作战最终战胜了德国,盟国相信只有继续合作才能解决战后德国的问题。如果不采取一致的政策,德国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困难。1946 年4 月美占区军事长官艾森豪威尔的副手克莱将军建议成立波茨坦会议规定的德国中央行政机构,并置于四大国的领导和管制之下。没有德国中央行政管理部门,四大国很难实施共同的政策。

在处置德国的问题上,英国的态度显得比较宽大,转变得也比较早。1944 年7 月,英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席布莱恩特在日记中表露说:“应当分割德国?还是应该逐渐将其变为盟国,以便二十年后对付俄国的威胁?”“德国再也不是称霸欧洲的强国了,而俄国恰恰是这样的国家”,“因此,应当鼓励德国,逐渐加强它并使它加入西欧联盟”[14]。英国方面的考虑在于,一是害怕德国走向复仇主义道路,成为破坏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因素;二是害怕经济灾难和政治不满将驱使德国人民走向革命;三是企图武装德国作为对抗苏联的军事、政治屏障。鉴于苏联已经成为欧陆大国,如果德国再陷入四分五裂,则不利于重建欧洲的均势。

对此,艾登曾经写道:“外交部和财政部认为,作为安全措施而在经济上削弱德国,理论上是好的,但如果德国不能制造东西,它也就不能支付进口货物了。世界贸易将遭到损害,也包括我们的出口在内。”[15]

美国在很多方面与英国的态度相近,认为战争结束时苏联将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德国战败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够与苏联抗衡。德国经济在欧洲和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德国经济的恢复,欧洲经济的恢复会很困难。分裂是为了削弱德国,既然德国已经削弱,苏联变得强大起来,因此美国考虑利用德国对抗苏联,倾向于将整个德国纳入西欧联盟,即先控制一部分,然后掌握整个德国,“将尽可能在德国建立一个顺从他们的政府”[16]。美国感到可以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德国的政治发展方向施加决定性影响,从而依照美国的意愿来安排德国的未来。同时,美国通过建立德国的中央机构来代替盟军的占领机构,这样就可以使美军及早撤离回国。

于是在1946 年6 月,麦克纳尼将军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中再次建议成立德国中央行政管理机构,而巴顿将军表达得更为直接:“我之所以一心要在德国建立起秩序,就是为了防止它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我担心我们愚蠢的、十分可笑的对德政策会使德国投入俄国人的怀抱,从而使整个西欧都成为共产主义的国度。”[17]杜勒斯也有类似的想法:“除了原子弹以外,德国连同它拥有的各种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它。”[18]英美企图利用德国反苏反共,分裂德国的初衷变得模糊起来。

美英的设想又不仅仅局限于德国。他们尤其看重《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坚持欧洲各国“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经济问题”、“成立民主临时政府”、“尽快举行自由选举”等。借助这些利器,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制约苏联,干预东欧事务。德国不过是美英欧洲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联需要索取赔偿来恢复创伤,又要重视西部边境的安全,防止德国的未来侵略,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推动世界革命。迈斯基曾经设想:“使欧洲,至少欧洲大陆,得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欧洲”[19],“对于我们而言,最为有利的形势是,战后时期在欧洲只有一个陆地大国——苏联,以及一个海上强国——英国”[20]。苏联不仅要彻底消除德国的威胁,还打算使德国东部成为苏联安全地带的重要环节和前沿;在巩固苏占区的基础上,防止西占区过分依附西方。德国西占区的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等都超过苏占区,不能轻易地让西方单独控制西占区,应当为苏联留有插手的机会和权力。为实现此目标,苏联愿意德国有一个中央政府;这样一来,苏联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就可以扩大到西占区,经济上则可以避免因德国分裂而造成无法从西占区得到赔偿这类事情的发生,甚至可以使整个德国转变为人民民主国家;统一的德国很可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如果美军像罗斯福所说的那样很快将从欧洲撤离的话,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可能的。

苏联与美英希望按照各自的战略、原则和模式建立一个受自己控制的德国。苏联乐于将德国东部作为一个根据地,将其影响扩大到德国西部。英美恰恰担心统一的德国会倒向苏联,力图把整个德国继续留在西方,属于西方集团的一部分。对于将德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国都一度比较乐观。

分裂德国是为了削弱德国,防止其未来再次发动侵略战争。盟国估计纳粹残余势力会做顽固的、长期的反抗,同时意识到用其他方法也可以防止德国卷土重来,如分区占领、非军事化、非工业化、解除武装、监督和控制德国经济等。特别是实施分区占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裂的作用,分裂不是有效制止德国未来侵略的唯一手段。伴随着共同敌人消失、盟国内部矛盾上升,美英与苏联都设想囊括整个德国,遏制对方。1947 年底,伦敦外长会议不欢而散。从此以后,盟国很少再提建立“统一的德国”。战后两德的出现,责任不在于战时大国曾经讨论过分裂德国,而主要是两大阵营对峙和斗争的结果。

[1]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中册),瞿同祖 赵会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509 页。

[2][19][20]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0 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521、685、689 页。

[3][6]迈克尔·鲍尔弗 约翰·梅尔:《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 -1946 年)》,安徽大学外语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版,第22、37 页。

[4][5][7][8][12][13]萨纳柯耶夫 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 届工农兵学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年版,第147、150、159、15、15、510 页。

[9]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 卷,第3 分册),斯 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年版,第652 -653 页。

[10]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1 卷),李 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年版,第224 页。

[11]潘琪昌:《战后德国分裂的由来》,载《世界历史》,1986 年第1 期。

[14]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4 卷,下册),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659 页。

[15]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下册),瞿同祖 赵会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年版,第830 -831 页。

[16]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下册),洪 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2 年版,第961 页。

[17]乔治·S·巴顿:《巴顿将军战争回忆录》,陈 锋 李福崇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版,第305 页。

[18]A. C. 阿尼金等:《外交史》(第5 卷,上册),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年版,第77 页。

猜你喜欢
盟国苏联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