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
标准的解读(二):深深地嵌在这个制度中
廖丽
制度形成的逻辑,并不如同后来学者构建的那样是共时性的,而更多是历时性的。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都在时间流逝中完成,在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形成。
——苏力
如苏力所言,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都在时间流逝中完成,在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形成。标准和标准化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历史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什么样的模式勾勒在历史的画卷中,是一直想研究的一个问题。恰逢此时,看见王忠敏先生关于标准化的历史分几个阶段的相关文章,王先生是按阶段划分标准化历史的,包括朦胧的、古典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标准和标准化阶段。这跟李春田先生主编的《标准化概论》在某些方面一致,即都是按历史阶段划分的,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产生和逐步发展都做了介绍,史料较为丰富,论证也颇为详细。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历史,我则更希望基于标准所处的制度背景出发,进行一点探索。
从古代历史以及研究标准化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人类长期同大自然搏斗,才学会使用木棒、石块来狩猎和防御,学会用语言和符号、记号来进行交流。为了适应大自然,获得生存的能力,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石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其形状、大小逐渐趋于一致。当人类社会逐步发展,到农业社会时,由于农业生产对于季节、天气的敏感性,需要更精确的方法来预测的季节性变化,指导耕种与生产。公元前4236年,埃及人就根据天狼星的上升来判断尼罗河涨水,从而灌溉农作物。5000年前,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人发明了类似于今天使用的日历。以天为单位的日历,是人类开始使用计量单位,逐渐量化的代表。而为了交换农业生产的产品,为了体现交换过程中的等价原则,就开始以轻重、长短等进行计量。开始时结绳或刻画标记记事,以点或线段等符号计数,最后发展到数字和数量概念的出现,直至研究出专门的计量器具,产生度量衡[1]。当时的标准可以说是与计量同生的一个概念,而这一过程中,人类是通过模仿并无意识的学习规则逐渐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过程。
无论是器具的逐渐相似、统一,还是日历、度量衡的产生,此时的标准化过程完全是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无意识地模仿,形成的一种标准化过程,这种模式是单一的形成于个体间的一种习惯,是一种不断模仿而成的技术。
由于不同的度量衡对交易带来一定障碍,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开始逐渐统一度量衡,以方便生产生活和交换。特别是当有了国家后,政府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需要通过法律、标准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在此阶段,国王的命令或政府颁布的文件就形成了标准,比如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就用其手臂的长度作为当时计量长度的单位。而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秦始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此时,为了更好地协调生产和生活,标准化开始出现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即一个国家的国王或首脑颁布具体的技术规则。但是,具体的技术仍源于民间的活动,具体的技术规范也有很多来自于民间的著作,比如春秋末期齐国人著的《考工记》,书中就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技术规范、制造工艺等,是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而北宋毕昇创制的活字印刷术则堪称“标准化发展的里程碑”[2]。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则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可以说是我国标准化的集大成者。
此时的标准主要是工业产品标准,和计量二者唇齿相依,其功能更多还是提高生产技术。而国家发布的一些技术性的规范,比如“车同轨”,都是为了协调统一相关技术,更好地维护整个国家的秩序。在主权国家的制度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法规标准模式与以市民社会私人治理为主的标准模式紧密结合,构成了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二元标准模式。
主权国家下的二元标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政府主导模式的最大缺陷是低效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私人治理模式的最大缺陷则是由于多主体博弈,容易陷入僵局。此时,非政府组织(NGO)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弥补了政府和企业这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人们也习惯把NGO称为与政府和企业相平行的“第三部门”。在国内层面,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行业协会和国内标准化组织在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相继成立。比如,1901年英国标准学会(BSI)成立;1917年德国工业标准委员会(后改名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成立。在主权国家下,一批非政府组织开始采取上下互动的方式协调法规标准和自愿性标准。
全球化是工业革命后期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开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并呼唤要求与新的经济市场活动范围相适应的游戏规则。全球化在标准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世界标准化组织的成立。1906年,伦敦会议将1881年成立的以解决统一电学量纲问题的国际电学大会改名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32年,70多个国家代表在马德里召开第五届全权代表大会,将1865年成立以解决统一电码和统一费率问题的国际电报联盟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TU)。194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和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1995年,WTO成立,并将国际标准纳入国际协定。以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制定国际游戏规则,承担国际义务,并日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制度背景下,标准,既涉及公共安全,代表一种公益,又涉及竞争,代表一种私益,国家、企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共同参与标准和标准化活动。此时的标准成为不同主体博弈形成的某种“制度均衡”,是不同主体在不同层级上的合作博弈。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以国家为主导的标准模式、以非政府组织协调为主的标准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事实标准、企业标准、联盟标准模式,共同构成自上而下、上下互动和自下而上的多元标准模式。
[1]王忠敏.标准化的历史分几个阶段?(之一)[J].中国标准化,2012,2:27.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