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伟良 沈小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抓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在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并为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和实现杭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城乡关系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辞海》和相关文献中也有详细的阐述。一般而言,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进程是否顺畅。”它是“所有争取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目前一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城乡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二是指城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而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涵义就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资源共建共享,达到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和发展经验证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是传统农业国走向发达工业国的必由之路。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之路,其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发展。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期或中期开始,就逐步走上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美国坚持“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四化联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日本通过法律、资金、组织、人才保障,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促进了产业振兴,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韩国实施了“新村运动”,缩小了城乡差别、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挪威通过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缩小了城乡差距;澳大利亚实施“均等化机制”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公共物品,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在我国,城乡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城乡之间在形式上确立了一种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状况,国家采取了“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中首先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切实破解“三农”问题,国内重点城市也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重庆市依托传统文化的积淀、新兴直辖市文化的亮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得天独厚平台,通过共进共荣、统筹城乡文化建设观念形态,共建共享、统筹文化建设各类资源,互动联动、统筹文化建设工作层面等方式,推进了城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嘉兴市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支撑体系,实施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发展工程,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网络等。台州市从改善文化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入手,以农村、社区、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建设“三类文化俱乐部”,举办“三个文化节会”,建立“三项文化制度”),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此外,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成都、义乌等城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把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对于杭州发展而言,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的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在现代化杭州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主动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加以内化。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第二,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工业化的外延式扩张已经接近临界值,而第三产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且发展乏力,这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亟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1]转变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需求结构转变和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而杭州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并位列十大产业之首。因此,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推进杭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更好地服务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迫切客观需要。第三,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变,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因此,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助于破解“三农”问题瓶颈、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完善城乡的精神文化家园、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杭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杭州实际,高度重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分级推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实现了城乡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资源上的互补、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主要发展路径体现为“六大统筹”:
近年来,杭州市强化组织领导,注重上下联动,首先建立健全了全市合力推进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2011年3月,根据市委和市统筹委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领导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成立了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组织、人才和资金保障。为推动政策创新,杭州市积极深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实施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建设的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的通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2011年5月,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编办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区、县(市)文明办和网宣办机构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和行政村专职宣传文化指导员配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提供了有效保障。编制了《杭州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杭州市“风情小镇”规划设计导则》、《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划,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同步规划,形成了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科学有效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管理格局。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倾斜支持力度。市级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4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4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350万元农村文化活动扶持资金。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近年来,《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每年有3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每年均安排一定数额的文化专项资金用于保障不同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如安排了1200万元和800万元分别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五县(市)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扶持文创产业发展,同时在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项目;2010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安排资金276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数字兴农”工程建设;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区、县(市)再给予配套,用于保障行政村宣传文化员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五县(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根据五县(市)的文创产业立项情况,积极向五县(市)拨付扶持资金。同时,市财政根据财力情况,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如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拨专款对五县(市)的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和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予以补助,预计后续将投入300多万元;“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五县(市)中心镇建设,其中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扶持内容之一。
近年来,随着杭州公共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全市实施的一批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的项目,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杭州图书馆新馆、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少年发展中心、杭州大剧院、下城文体中心、江干文化中心、西湖区图书大厦、萧山剧院及文化中心、余杭江南水乡博物馆、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叶浅予艺术馆、建德市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提前2年完成县级市和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同时,另有一批行业文化设施和专业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包括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民经常、就近、可选择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精神家园。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组织开展欢乐农家大行动等群文活动2万余场,建成20个乡镇(街道)、10个村(社区)基层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20个乡镇(街道)分馆建设,创建25个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8个文化示范村(社区),为一、二类地区3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文化活动器材。开办广播电视对农节目60档,为农村群众放映公益电影27449场,为4.1万户困难家庭减免收视费用797.73万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有线电视覆盖入户率达95%,广播“村村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通响率超过90%;农村数字电影有效覆盖2259个中心村;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公共图书服务“一证通”,建成图书信息“一证通”服务点1421个、达标农家书屋2016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市)支中心11个,覆盖率达85%,率先全省实现村(社区)服务点全覆盖;打造“一网、一团、一体系”三大平台,形成了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获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奖。群众文化活动网上预约通道已面向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近200个社区开通。深化群文运行机制,“你点我演——送戏下基层”项目获第五届“杭州文艺突出贡献奖”。探索与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农家书屋建设模式,全市2016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杭州市文化产业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有效推动全市文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产业实力持续增强:2012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达1060.70 亿元,增长15.6%(按可比价),占全市增加值比重的13.59%,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5.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3.5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2年末,全市文创产业限额以上企事业单位资产总计达4622.07亿元,增长15.0%;从业人员达53.19万人,增长5.9%。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2年杭州市文创产业核心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收入1668.47亿元,增长21.0%,占文创产业限额以上企业全部收入的82.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企业分别实现收入647.79亿元和445.09亿元,分别增长37.4%和15.1%;文创产业外围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收入359.04亿元,增长11.7%。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据最新统计,全市16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289.08万平方米,其中已使用面积达255.34万平方米,比2011年底增加18.3%;入驻企业数为3841家,就业人数达44301人,园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103亿元。成功推动“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总部落地杭州。成功引进2012年中国广告4A金印奖。浙江乐富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30家文化企业、7家文化产业园区、9家助推上市企业入选浙江省“122”工程,入选园区和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华数集团、中南卡通、之江文化创意园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文化科技专项资金资助,资助金额达4500万元,其中之江文化创意园项目作为创意类国家大学科技园获取资助,在全国仅有两家。研究制订了《杭州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若干政策意见》(暂名)以及有关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管理办法,成立了杭州市建设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领导小组。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另外,区(县)市文创产业渐成规模,“产业西进”成效初显。2012年,五县(市)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42.59亿元,增长11.9%,其中富阳市增加值总量最大,达51.61亿元,淳安的增加值增幅最高,达15.0%。尤其是随着“创意富阳”、临安“国石文化”、建德“美丽江城”、“潇洒桐庐·中国画城”、淳安“金木水火土综合文化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打响,文化特色在杭州西部由点及面逐步铺开。
近年来,杭州市扎实开展“三下乡”、“双千结对、共享文明”、“乡风文明千里行”文艺宣传大篷车巡回演出、“文化春风”行动、“我们的节日”、“到人民中去”等系列主题文化惠民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至2011年底,结对帮扶工作共开展思想道德教育3360余次,技术培训3033次,交流创建工作经验5660次,为结对村捐献各类图书67.96万册,组织开展文体活动15895次。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向县(市)延伸,实现农村文化活动每年在万场以上,实现农村每村每月看一场以上电影。2012年以来,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演出活动连续演出5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50余万人次。组织杭州爱乐乐团乐手赴临安青山湖街道和灵隐街道对基层乐队进行现场指导;促进市文联所属文艺家赴基层服务点进行指导培训,开展文化共建工作,努力将文化“种”在基层,为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夯实基础。大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认真做好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评选工作。2012年,牵头组织市文广新局、杭州文广集团、市文联等市级文化主管单位,会同各区、县(市)委宣传部,对全市申报的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命名表彰了17家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引领带动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全年共举办200余项节庆活动,观众人数超过1200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2万场,送戏下乡2213场次、送书下乡210万册。建设30个乡镇(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创建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5个、文化示范村(社区)128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由上年的96.1%提高至98.7%。
随着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杭州市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杭州市政府组织的《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课题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专职群众文化工作者1477人,其中图书馆从业人员531人,群艺(文化馆)264人,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员682人。同时,全市还有近百个民间职业剧团和6000多支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有数千名活跃在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从数量上看,市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学历结构明显改善:根据2012年度浙江省社会文化动态数据填报系统统计,杭州市各文化馆工作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1.3%;公共图书馆工作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4.3%;乡镇文化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4.9%;村文化管理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3.6%。职称层次明显提升:根据2012年度浙江省社会文化动态数据填报系统统计,杭州市各文化馆工作者中,中级以上职称占59.1%;公共图书馆工作者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5.8%;乡镇文化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7.1%;村文化管理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3%。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截止2012年底,现有正式员工162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71人,中级以上职称占57.4%。
总体而言,近年来,杭州市在构建城乡区域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相比还存在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发展还不均衡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公益性、基础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着力让城乡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杭州发展路径的实践特点,联系当前发展实际,要特别遵循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创新运作模式,构建平台载体,完善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机制灵活、持续发展能力强、绩效明显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具体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要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组织领导体制,形成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注重理念创新。根据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践,提出具有杭州区域特色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来确定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机制和方式方法。根据城乡文化发展定位和杭州区域特点优势,确定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思路,着重抓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类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的挖掘和培育,在全市上下形成重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培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关心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共识。三是强化规划推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宣传文化单位应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资源的宏观布局、层次结构、发展模式和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工作新品牌、新载体,增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开发效益,全面落实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
一是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领导联系制度等,及时了解和通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采取定期和专项督促检查的方式,重点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有关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方针、政策和制度情况进行考评。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具体项目和任务负责人负责制以及责任连带制,扩大具体项目和任务负责人的资源配置权,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内部运行规则,按照群众认可、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构建完善适合城乡文化发展特点的业绩考核体系、薪酬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探索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效率化、发展社会化的发展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以奖代补”等政策和项目化资金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以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组织建设和投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扶持机制。建立完善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为主、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辅、社会化多渠道支持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资金投入机制。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和资金投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市)、街道(乡镇)、村(社区)要建立相应的资金配套机制,形成制度性约束。各级财政给予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在人才培养、引进、项目研发等方面连续稳定的资助。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以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回报机制,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建立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激励保障体系,主持或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可优先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文化攻关项目,优先获得省、市级文化项目资助。
一是加强文化人才开发。根据文化发展尤其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特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年轻优秀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人才为目标,健全完善分层次、多渠道造就创新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文化人才多元发展。同时,要根据创新文化人才成长的规律,树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继续实施好“五个一批”人才、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等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统筹抓好青年文艺人才、文化创新型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以及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人才等的培养。二是畅通文化投入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捐建或捐资助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捐助机构、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鼓励民间资本以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深化文化载体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要针对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将培育农民作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地位入手,以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创办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文化载体,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创造性,让广大群众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同时,还应积极支持各类民间项目参与由政府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并可设立相应的奖项以增强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民俗文化的异地交流,在机会、信息、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由官方或民间组织跨区域的民俗文化“走亲”、交流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民俗文化的大繁荣;畅通农民文化需求诉求通道,通过设置农民文化意见箱、农村文化建设热线等方式,听取群众对城乡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共建共享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所在单位为主体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服务机制,形成支持有力、配套齐全的服务体系。把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创新团队及其骨干人才作为重点对象纳入人才库实行统一管理,在项目支持、经费保障、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社会保障、住房医疗、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优化政策环境。贯彻执行当前我省关于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关规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认真总结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梳理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现有政策的落实到位,形成政策聚焦。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积极宣传和推广各地各单位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实践,深入挖掘和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过程涌现出的杭州“最美现象”和模范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1]洪银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