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

2014-02-03 06:18林建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特色历史

林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行程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特色所做出的最鲜明、最集中的概括,也是党的“十八大”所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基于“主题——主体”的关系逻辑和运行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我们认为,人民特色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一起,共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彰显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人民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固有特色,其重要性须臾不可忽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这些重要论述,展示了一种宏阔的历史视野和高超的战略思维,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与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步步进逼、肆意侵略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封建制度日暮途穷,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使命,并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连接起来。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辉煌篇章。这一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

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曾提出:“社会主义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具有合理性,就必须带有中国色彩,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但要做到始终是社会主义,又必须在一个并非纯属中国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站稳脚跟。”[1]这一见解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具有双重意蕴,即: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持守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此,就必须解决三个带有根本性的矛盾,即: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三重矛盾,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重矛盾的破解以及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深化,成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不断延伸的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历史地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和渗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凝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乃至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汇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理解,包含着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生于、形成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未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前,我们正处于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70年行程的中间节点,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时刻。“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正是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源于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代中国,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孕育并彰显了它的人民特色。

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思索:我们是谁?谁在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中,“人民”的概念具有全新的内涵,它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人民观。其一,“人民”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其二,“人民”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其三,“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群众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P287)列宁把这一论点称之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3](P269)列宁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3](P57)“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4](P464)“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P269)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P1031)因此,“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5](P1096)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将“人民”这一概念引入法律,并规定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旨在提高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法律地位。1957年2月,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的内涵、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的唯物史观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具体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和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遵循着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领袖人物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忠实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自觉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无论哪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一种理论的逻辑,更是一种实践的诉求。1978年秋冬,几乎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同时,中国农民为了吃饱肚子,自发地开始了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作为一名政治家,邓小平非常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契机,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7](P3)“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7](P4)“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P382)邓小平还多次提及乡镇企业的的兴起和发展,说:“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7](P252)“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总之,“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7](P118)这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无现成的教条可以搬用,也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能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摸着石头过河。这就使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常常走在理论总结的前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类历史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的意愿,是改革的基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并使改革全面深化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因此,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孕育的鲜明而深厚的人民特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其重要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的思想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还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政治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优劣与否的标准。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强调,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把“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7](P213)“人民的日子是不是逐步好过一些”[7](P173)等,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高衡量标准 。他坚定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P370)胡锦涛也曾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8](P370)历史进入 21 世纪,我党更加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更加明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彰显。为人民而改革,是改革的根本价值。造福于人民,是改革的根本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并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

在同采访党的 “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而庄严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对中国梦的阐释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它源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百年近代历史的深刻把握,对改革发展实践问题的清醒认识,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脉搏的真切感知。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依靠的主体力量和惠及对象就是中国人民,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实在的落脚点。实际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述的同一事业。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的人民特色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达到的“大众化”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秉持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9](P2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创造活动,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始终由实践来开拓,由实践来推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完善,实践特色必然要成为其首要特色。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是凝固的,而是需要不断加以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生根发芽到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努力实践来达成的,并为其实践特色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释和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集中体现于它形成了赖以实现前进目标的实践化形态,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愈益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凸显了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作用。理论成熟是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科学决策、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同时又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孕育催生它所需要的科学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赖以引领、促进自身发展的理论化形态,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愈益获得新的升华和飞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基于历史文化的视角,就是中国特色。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熔铸和展现着民族特色,并始终从最自觉、最彻底、最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其中包括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同中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追求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赖以获得深厚伟力的民族化形态,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内蕴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和现实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主张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时代发展主旋律和最强音相对接、相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的时代内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显著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赖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时代化形态,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更加充满时代气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以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十分明确的依靠谁、为了谁的主体化形态,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和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发展改革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恢弘气势。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三大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孕育并彰显了五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这五个特色是相辅相成的,并形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实践特色是基础,理论特色是指南,民族特色是根本,时代特色是引领,人民特色是依托。辩证地看,“最鲜明特色”所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性、本原性特色;“五个特色”则从主客体统一、知行统一、时空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特色”得以形成的国情特点、民族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原由。因此,“五个特色”并不是外在于而是内化于“最鲜明特色”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和“五个特色”,映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独有特质。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探索,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1]阿里夫·德里克,庄俊举.全球化境遇下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特色历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