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艳 陈伟莉 王永成
摘 要:国库集中支付事关政府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决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本文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防范执法风险为目票,深入剖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国库集中支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与“收支两条线”的制度安排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自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对我国财政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失去作用。目前,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支付的重要模式和主要手段。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及财务管理部门而言,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以实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全面转型升级。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国库集中支付能够使资金的流转链条缩短、速度加快、支付程序简便,方便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资金使用与管理。过去单位用款计划经批准后,国库要一次将资金拨入单位银行账户,不但形成财政资金结余多户头分散存放,还造成国库资金余额不足,调度困难。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单位未使用资金全部结余在国库,可减少短期借款或发行国债数量;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量,从而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升了财政资金的拨付效率。
(二)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执行,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步伐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财政部门将预算资金直接拨入单位的银行账户,各单位可以灵活安排资金使用进度和使用方向,财政部门无法进行事前和事中监控,只能通过事后监督,检查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容易导致预算和执行相脱节。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可直接介入各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掌握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把握实际支出进度,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控,增强了监督能力和监督效果。同时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部门预算改革,财政管理转型的主要方向,对推进财政预算改革的提供了制度支持。
(三)增强了资金监控能力,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发生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政府及其部门要将所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预算收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发生支出时,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者相关用款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由于财政资金不再预拨到预算单位账户,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前就要对项目及资金进行审核,预算执行中每笔支出都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集中度和透明度,预算执行后,产生的结余都以指标形式体现。这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解决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截留财政资金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设计,改变了原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分散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管控,加之不断细化科学的部门预算管理,对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不再通过银行存款科目核算,而是通过“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反映,并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进行资金支付,会计科目及核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基本停留在计费的水平,普遍存在轻管理的现象。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无法满足库集中支付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预算单位管理人员的财务观念、知识结构、政治和业务素质等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制度安排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变化,不能很好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能,管理效能和管理效果更是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财务管理的基础薄弱,瓶颈问题突出。
(二)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缺失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实际的管理上粗放型、简单化,单纯以国库集中支付来管控预算资金使用,虽然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但却忽视了自身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未能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原有管理体制下,单位财务人员,不仅记账,还要理财,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管理效能。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银行存款。面对集中支付,只能被动服从,从而在思想上观念上,产生了被动服从的想法,管理与理财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削弱了单位的资金调度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行政单位直接管理资金的方式,预算资金由原来直接拨给行政事业单位转为统一由国库保管,资金不再停留在单位,而是留在国库。预算单位不能在银行开设账户,不得从零余额账户向其它账户划转资金,从而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使用权。虽然预算单位名义上还是资金管理、使用和会计核算的主体,但实际上其资金使用的主动权和能动性已严重缺失。没有了资金的调度权,只有被动地服从。这种制度安排下,单位只能传达年度预算指标,资金的调度权严重削弱。
(四)缺乏科学全面的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单位财务必须每月编制用款计划,并确定用款额和支出范围,用款计划编制必须以预算为前提。单位在安排资金时,要遵从年度预算和月度的用款计划,按照用款计划进行各项支付。这种制度安排,对预算单位来说,既改变了拨款方式,又改变了原有的银行账户设置,要实现科学有效管理,必须有全面、科学、准确的预算。但就实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库集中支付运转的需要。这不仅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权威性,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也无助于财务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利于预算管理,从而影响了公共部门提供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革新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革新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面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更加注重开放性,创建出新的财务组织模式。工作中要开拓思路,与时俱进,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理念。财务人员要提升业务能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规律,研究经济运行和财政管理改革对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树立起全新的理财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管理手段上,要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向于多样化、信息化。工作职责要由以核算为主,逐步转向对财务管理的全面把握,切实履行监督、预测、决策、计划的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型,更好地发挥财务在管理上的作用。
(二)健全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管理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将部门依法取得的包括所有财政性资金在内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结果,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拔付及使用效率,在财务程序的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环节的正常化、规范化。一是加强学习和交流,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区别开来;二是明确长远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强预算管理的计划性,实行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三是强调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全休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发展。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经营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因地制宜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严格责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为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二是梳理单位各类经营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三是系统分析经营活动风险,确定业务中低效、浪费或舞弊等风险点;四是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五是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执行机制。
(四)夯实业务基础,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既需要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更要对人才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财务管理的意识。一是人员招录聘任要向财务专业毕业人员倾斜,既要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还要注重其职业道德,避免日后违反财经法纪法规的发生;二是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学习与应用,通过参与培训交流督促财务人员转变核算观念,积极接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变革,加强业务学习,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财务核算变革;三是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使财务人员能不断适应新政策、新法规、新制度的要求,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蓝天荣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2]仇俊林,范晓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杨世忠.“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与鉴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J], 2008年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