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

2014-02-02 02:44雷开秀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脓血肠镜溃疡性

雷开秀 李 志

(1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中医医院内科,自贡 6432000;2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泸州 646000)

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

雷开秀1李 志2*

(1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中医医院内科,自贡 6432000;2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泸州 646000)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每次1g,每日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内服加灌肠、穴位敷贴治疗。治疗1月后评价临床症状、大便常规、肠镜下黏膜变化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症状、体征、大便常规及肠粘膜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获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疗法;穴位敷贴;泄泻;外治法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出血和穿孔,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小部分患者有恶变的可能。现代医学虽然提出多种新型疗法治疗本病,但副作用大,疗效不理想。笔者采用中药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在富顺县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轻、中度UC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 (52.2±10.1)岁;病程3.4~12年,平均7.5年;病情:轻度6例,中度26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肠黏膜上皮变化16例,明显上皮变化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 (51.9±12.3)岁;病程3.2~11年,平均7.6年;病情:轻度7例,中度25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肠黏膜上皮变化15例,明显上皮变化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1.2.1 临床表现 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2.2 结肠镜检查 ①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脆变、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 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1.2.3 黏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呈炎症性变化,同时可见糜烂、溃疡、陷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有①~③之中1项及/或黏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诊断本病。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大肠湿热兼脾虚证: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腹痛或里急后重,③肛门灼痛,④食少纳差,⑤舌质淡红,苔黄腻。次症:①身热,②肢体倦怠,③口干口苦,小便短赤,④脉滑数或濡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 (第1项必备)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以上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在西昌制定的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草案)》制定[1]。

1.4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西医轻、中度UC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病变类型为急性暴发型或重度UC患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氏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患者;有严重并发症如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大出血、结肠癌、直肠癌患者;娠期、哺乳期妇女;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者;正在参加其它临床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口服美沙拉嗪每次1g,每日4次。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①内治法:自拟三黄四白汤清热除湿,健脾祛瘀,组方如下:黄连15g,黄芩15g,白头翁15g,槟榔10g(炒)当归10g(炒)白芍20g,地榆10g(炒)白术10g,白蔹10g,黄芪10g,附子3g(先煎半小时)甘草4g。服药方法:每日一剂,自煎两次,混合至300ml,每日3次,每次100ml,早中晚饭前30min服用。②中药灌肠:自拟二黄溃愈汤清热祛瘀生肌,组成:黄柏20g,大黄15g,地榆20g,白及15g,五倍子6g,蒲公英30g,党参10g。自煎两次,混合至200mL,再纳入三七粉5g,搅匀灌肠。灌肠方法:灌肠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以38~39℃为宜。灌肠时间:早晚各灌肠1次。方法与体位:嘱患者排尿,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抬高臀部12cm,调节灌肠速度为80~90滴/min,灌肠结束后,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至少1h以上。③穴位敷贴:自拟溃结贴:黄连30g,酒大黄20g,蒲公英40g,炒栀子30g,冰片10g,延胡索30g,白术15g。共为细末,用醋调为糊状,每天交替选择天枢、气冲、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大横等三个穴位敷贴,每天敷贴三小时以上。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月,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嘱患者生活规律、精神乐观、劳逸适度,忌食辛辣油腻肥厚之品。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肠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2]相关标准拟定。显效:①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②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有效: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无效: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加重者。

1.6.2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舌苔脉象基本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或仅留癍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舌脉基本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轻度充血,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间断有红细胞5~10个/HP。无效:症状无好转,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无改善。

1.6.3 中医临床症状指标 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脓血便、腹痛,参照文献[2]中的UC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评分。

1.7 质量控制措施 肠镜检查以及随访由所在医院经过培训的同一医师完成。

1.8 安全性评价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检测。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腹痛、腹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脓血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腹泻、脓血便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 腹痛 腹泻 脓血便 P值治疗组 治疗前 32 2.80±0.42 2.59±0.48 1.93±0.44治疗后 32 0.921±0.30*△ 0.967±0.31*△ 1.03±0.40*对照组 治疗前 32 2.74±0.47 2.64±0.53 1.99±0.45 <0.05治疗后 32 1.32±0.31* 1.44±0.36* 0.99±0.40*

2.2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2) 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变化比较 (见表3)治疗前后肠镜下黏膜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肠镜下黏膜变化 [n(%)]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便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便常规检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常规检验结果 [n(%)]

2.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指标均无特殊改变,余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及明显不适。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属 “泄泻”、“痢疾”、“肠澼”范畴,从整体来看,湿邪和脾虚是病理过程中的两大要素,《内经》曰:“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痢之初起,湿热客于肠道,壅阻气机,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与气血相搏,化腐成为脓血,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蕴结大肠,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泄泻而作。脾失健运,气机郁滞,湿邪更为难除,久病入络,湿邪内伏,瘀阻络伤,势必伤阳,正如 《内经》所言 “阳化气,阴成形”,水停瘀滞,而形成有形之瘀。又 《医宗金鉴》所云 “泻成于湿,湿皆成于脾虚”。故本病注重调理脾胃,予以清化湿热,健脾祛瘀法。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是多基因病,也是遗传特质性疾病。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中草药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如:高天芸[4]等发现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活化CD4和CD8 T细胞亚群而增强免疫功能。戴亦晖[5]等报道白芍总苷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不仅有增强作用,还有双向调节作用。甘草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肠痉挛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内服方三黄四白汤中用黄芩、黄连泻火解毒,黄芪补气升阳举陷则血自止共为为君药。重用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 “血行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白术健脾除湿,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两药相配,调和气血;配合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臣药。地榆、白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消痈,同时佐以少量附子,取其少火生气之法以消成形之瘀,又可防呃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其中黄芩、黄芪、白芍、甘草、附片均有免疫调节或类似激素样作用,诸药合用,湿祛热清,气血调和,共奏止痢溃愈之功。

同时,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黏膜表现为局部糜烂、充血、溃疡,类似中医学“疮疡”。灌肠疗法能使高浓度药物直达病所,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消化酶的破坏,提高肠内局部血药浓度,使治疗更具针对性[6]。故用二黄溃愈汤灌肠,其中黄柏、浦公英、地榆清热解毒止血,大黄祛瘀通腑,五倍子、三七 (粉)、白及收涩敛肌,党参健脾益气,诸药合用,以清肠化湿,祛瘀生肌。

另外,穴位敷贴治疗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敷贴法可使药物持续作用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故在此选用了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一些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穴位进行药物敷贴,以提高治疗效果。故敷贴方中选用黄连、酒大黄、蒲公英、炒栀子、冰片清热解毒,白术、延胡健脾行气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症状、肠镜下黏膜变化、大便情况、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疗效肯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9(1):61-6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4]GAO Tianyun SUN Yuqin,ZHOU Juan.Immunomodulatoryeffect of baicalin on chemical drug-induced immunosuppres-sive inmice[J].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ca1 Pharmaceutics Pharmaceutics,2007,28(5):327-329.

[5]戴亦晖,王小虹,戴晓东.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6,4(5):27-28.

[6]安雪峰,赵继国,任茜,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结肠炎82例[J].四川中医,2005,23(9):63-64.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32 case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Lei Kaixiu1Li Zhi2*
(Internal Medicine,TCM Hospital of Fushun County of Zigong,Zigong 6432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therapy of TCM on ulcerative colitis.Methods64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ral beauty salad diazoxide 1g each time,4 times a day.The treatment group is treated with heat clearing and dampness,splee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enema,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fter 1 month,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stool routine,intestinal mucosal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symptoms,signs,stool routine test and intestinal mucosal ameliora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combined therapy of TCM on ulcerative colitis has procured a good clinical efficacy,and has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Ulcerative colitis;medicine comprehensive therapy;Point Application,diarrhea;External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15

1672-2779(2014)-10-0029-03

* 通讯作者

张文娟 本文校对:刘文璋

2014-01-16)

猜你喜欢
脓血肠镜溃疡性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做肠镜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肠镜下钛夹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出血的临床分析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