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甘肃行政学院,兰州 730010)
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探索与实践
王 伟
(甘肃行政学院,兰州 730010)
兰州市在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中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治污成就主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优良天数增多、减排效果明显、发展环境优化、民心得到凝聚。兰州市突破性地摘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主要作法包括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源头管控、网格管理、疏堵结合、分类施策等。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实践经验兰州市大力治污的经验,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借鉴。
兰州治污;成就效果;实践探索;经验启示
近两年多来,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比较明显,突破性地摘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中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近十几年来,大气污染成为兰州市久治不愈的顽疾。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市基本都排在全国后10位之列。但是从2011年年底以来,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兰州已经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摘掉了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大气污染“黑帽子”。其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五个方面。
1.1 环境质量改善
2013年兰州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比上年下降19.51%和10.26%,比2011年下降31.25%和16.67%。兰州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老百姓说:“兰州山水城市的轮廓显出来了。” 国家环保部认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兰州市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突破性地摘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
1.2 优良天数增多
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3天,排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第36位,比上年增加29天,比2011年增加57天。2014年1—7月份,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即新标准AQI)评价,达标天数140天,同比增加44天,达标率66.0%;前7个月分列全国74个新标发布城市第24、40、48、62、63、46位和51位。兰州稳定退出全国空气污染十大城市行列,使兰州人数十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3 减排效果明显
长期以来,兰州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尤其是市区5家大型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占到工业排污的80%以上。据兰州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大气污染治理使兰州市共减少用煤275万吨,使城区用煤量由2011年的1300万吨减少到725万吨,由此减排二氧化硫20186吨、二氧化氮6801吨、烟粉尘4191吨,分别占全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5%、11.3%和14.5%。
1.4 发展环境优化
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好环境带来了人气、商气和资金。2013年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2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70.77%,生产总值增幅排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2014年上半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兰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排在第1位、第3位、第3位、第3位、第5位和第5位,这是多年来的最好表现。同时,通过积极投身治理大气污染整体战攻坚战,锻炼了干部,强化了担当,转变了作风,提升了效能,形成了一种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这种好的作风也传递到其他各方面工作中。
1.5 民心得到凝聚
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好的空气质量使大家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许多人由过去一到冬季出去“躲污染”,到现在邀请朋友“游兰州”,共享清新空气和美丽蓝天。实践证明,治理污染“治”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开放和发展的催化剂,对城市整体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兰州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就,响亮回答了大气污染到底能不能治理好,大气污染治理影响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到一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我们靠什么等问题。这一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值得更多深受大气污染危害的城市去复制。
兰州地处高原盆地,大气污染曾是久治不愈的顽疾、挥之不去的阴影。过去冬季污染严重时,在城中看不到数十米外的建筑轮廓,从山顶上俯视甚至找不到城市的踪影。许多群众这样调侃:“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幽默的调侃中,蕴含着对大气污染的无奈和怨气,让人们感觉这座城市不宜居,而且也严重制约城市的开放和发展。曾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如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过半。兰州市应该如何治理“心肺之患”?其主要做法如下。
2.1 多管齐下
兰州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解放初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8个集中布局在兰州,使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十分集中。长期以来,兰州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尤其是市区5家大型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占到工业排污的80%以上。针对工业污染,兰州市采取了“改、停、关、搬”的措施。“改”,就是采取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近两年来兰州市共引导投入近10亿元,对火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13家重点工业排放源企业实施了83项除尘、脱硫、脱硝深度治理,并对182家砖瓦企业和16家铁合金企业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三家火电企业实行了湿式电除尘、脱硫增容和脱硝深度改造,改造后烟粉尘排放量降为改造前的1/3左右,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3左右。“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措施。2012年以前,主要是在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对砖瓦企业实行冬季停产减排,2013年将停产时限提前至10月1日,并将铸造等热加工行业列入冬季停产减排范围,对200余家铸造、砖瓦等高排放企业依照相关规定,实行了强
制停产减污。“关”,就是抓住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机遇,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2013年,强行淘汰了铁合金、水泥等5个行业、13户企业的落实产能,2014年对7家企业的12条落后生产线进行淘汰关闭,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搬”,就是立足于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第二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也使企业通过搬迁改造转型升级。目前已启动了兰石集团等78户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还有15户企业向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未来几年,还计划将50多户企业陆续向城外搬迁。
2.2 对症下药
治理空气污染,首先要找到污染“元凶”。兰州市高举科学治污大旗,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院士行”等活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污染治理把脉会诊。研究表明,兰州大气污染属于“自生型”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其中工业废气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50%,扬尘占到约20%,机动车尾气占到约17%,低空生活污染占到约13%。针对“病因”,兰州市对症下药。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兰州市确定“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省市联动、合力攻坚;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制定了“1+5”综合治理规划(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方案)。根据“1+5”规划,分类排出攻坚重点和具体治理措施,明确资金筹措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时序,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执法到位,把规划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一是从2012年开始,确定了详细的年度计划,明确每年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二是在“1+5”规划框架中,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炼实施了916个项目。三是针对四大污染源的特点,坚持“反弹琵琶、冬病夏治”,在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采暖期,从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最直接、最严重的空气环境问题入手,制订了严格细致的“冬防方案”,召开声势浩大的千人“冬防大会”,营造全市行动、全民参与的“冬防氛围”,形成了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
2.3 源头管控
冬季煤烟型污染,是兰州大气污染的一大特点。兰州的冬季用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1000多台各级、各单位燃煤供热锅炉;二是以3家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三是城区近20万户居民小火炉。针对燃煤带来的污染问题,兰州市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治”,就是坚持“凡煤必改、应改尽改”的原则,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管”,就是重点在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以3家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由环保、工信、质监等部门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达到限排放的“四限”措施。“控”,就是改进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减少和杜绝使用劣质煤带来的污染。比如,对煤炭市场突出源头管控,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煤炭卡口,杜绝有烟煤、劣质煤进城,同时在餐饮企业强制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优质煤取暖补贴,尽力减少生活用煤带来的低空污染。对汽车尾气采取“软”、“硬”兼施治理。“软”,就是优化提升交通管理,常年对机动车实行限时段双尾号限行,重大节会和重污染时段实行单双号限行,对“冒黑烟”车辆一律24小时设卡劝返,对“黄标车”等老旧车辆一律到期报废,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入户,对公交车、出租车一律实施“油改气”,在城区全面停售90号汽油。“硬”,就是全面规划实施城市“畅交通”工程,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2.4 网格管理
兰州市不断开创新机制,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一是网格全覆盖。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把区域内所有企业、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二是巡查全天候。实行逐级负责、分级办理,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由环保专干、楼院长、辖区单位协管人员和环保志愿者组成日常监管队伍,对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对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一般、较大、重大四类进行处置上报,
可以现场查处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到位。三是调度数字化。兰州市建成了全国首创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将全市语音、视频、IT信息统一整合其中。借助这一平台,把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对于需要市区一级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按分级包抓责任体系直接上报的同时,也上报市级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进行调度、指挥和监督。四是应用多元化。按照“一格多用”的思路,将网格管理从大气污染治理延伸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平安兰州建设、城市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领域,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全覆盖。
2.5 疏堵结合
兰州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解放初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8个集中布局在兰州,使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十分集中。长期以来,兰州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尤其是市区5家大型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占到工业排污的80%以上。对此,兰州市取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同时,严控扬尘。对市区所有工程建设做到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路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100%密闭。对全市281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对主次干道合理安排时间、频次、强度,采取上喷、下洒相结合方法,每天降尘170吨以上。这些措施在带来较大环境效应的同时,也倒逼了企业改造和产业升级,促进了城市布局和能源结构调整。
2.6 分类施策
近几年,正是兰州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期,每年城区大约有600多个施工扬尘污染点,加之地处黄土高原带来的外输型扬尘和道路扬尘,使扬尘污染治理始终面临很大难度。面对这种两难矛盾,在工作中坚持分类施策,强化除尘抑尘管控。
对市区所有工程建设做到了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路面100%硬化,驶出工地车辆100%冲洗,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100%密闭。对全市281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比较有效地管控了施工工地扬尘。
在城市环卫作业中,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特别是“上喷下洒改工艺,十六路况细分离”,就是区分主干道与次干道、城区道路与郊区道路、沥青路与水泥路、桥面与路面、道路阳面与道路阴面、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机动车道路与人行道路、车流量大道路与车流量小道路等16种不同道路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频次和强度,采取上喷、下洒相结合的方法,每天降尘170吨以上。近两年,新购置洗扫车、吸尘车、洒水车300多台,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
针对道路扬尘、工地扬尘、树木花坛积尘、屋顶楼面积尘、装修切割扬尘、城郊未硬化道路扬尘、土路与城区硬化路口泥尘、围档逸尘、削山造地工程扬尘、渣土车和商砼车遗撒碾尘,加强分类指导和现场督查,有针对性地采取绿化、硬化、覆盖等措施,减少了风蚀性扬尘。特别是针对城区外围扬尘,实行了最严格的监管措施,对削山造地等工程专人包抓、现场值守,全面督促落实高空洒水、喷雾、防尘覆盖等措施,对不符合规定的工地严格停工整改,按标准审核验收后方可开工、复工。
针对沙尘天气多发易发的影响,实行提前预警、主动应急的机制,由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了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每天对气象条件进行会商研判,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提早做好洒水、覆盖等应对准备,努力抑制扬尘影响。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兰州市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突破性地摘掉大气污染的“黑帽子”。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领导高度重视
2011年底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全局出发,作出“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的一系列部署。省委主要领导也提出要求,兰州是全省中心带动战略的关键部位,要站在营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生活环境和对外开放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工作。多次提出“打赢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2012年,环保部将兰州市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规划“三区十群”重点防治城市,近几年先后安排专项资金6.118
亿元。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列入全省21项重点工作,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在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推进过程中,省委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并作出批示,指导兰州市提高工作站位,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反复要求兰州市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持续推进。省长刘伟平带领省直有关部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安排省级专项支持资金3.243亿元。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高层次的“一把手工程”。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决策,极大增强了兰州市攻坚克难、志在必得的治污决心。兰州市提出了“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总体目标,实行“指挥部+专项工作组”工作模式,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3.2 抓住机遇而为
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兰州市把握了四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治理大气污染带来重大的宏观政策机遇;二是环保部高度关注和重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将兰州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治城市的动力机遇;三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致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全面支持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攻坚机遇;四是广大市民渴望有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倾力解决好大气污染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机遇。面对这些重大机遇,兰州市顺势而为、下定决心,打消了“四个顾虑”。一是打消“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面对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城市环境“先天不足”和工作中存在的畏难情绪,破除惯性认识的束缚,号召全市上下“痛”定思“痛”,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变被动为行动,狠下决心,攻坚克难。二是打消“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在“发展账”与“环保账”之间,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老百姓对良好环境的强烈诉求为动力,坚定地抛开了“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三是打消“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中央和省属大企业占兰州工业的主导地位,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的80%左右。这些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造成污染的大户,它们的管理权又不在兰州市手里,地方政府协调的难度比较大。国家和省里关于污染治理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增强了工作的决心和底气,把治理的重点聚焦到高污染企业上,让所有的企业都不能置身事外,营造了污染共治、责任共担的氛围。四是打消“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些刚性举措,短期内可能触动一些单位和群体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会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负面效应。面对这种矛盾,尤其是针对污染治理中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兰州市注重做好政策风险评估、舆论引导、财政补贴等工作,使大气污染治理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
3.3 省市联动攻坚
兰州能够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得益于构建了省市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在省级层面,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省21项重点工作,把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列入其中,专门成立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省环保厅进行全程指导和全面帮助,尤其是省委主要领导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多次专题调研并做出批示,指导提高工作站位,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反复要求兰州市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使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高层次的“一把手工程”。在市级层面,实行“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成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下设五个专项治理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参与其中,建立了“一周一调度、一周一考核、一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2011年以来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94亿元,使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社会层面,按照属地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不论是中央和省属驻兰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和部队,一律纳入治理工作一盘棋的格局之中,无条件服从指挥,全方位配合支持,形成了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赢得了社会各方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协同努力,全市上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直面这场艰苦的民生攻坚战。
3.4 严格问责考核
兰州市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出台干部综合考评新机制,变“相马”为一线“赛马”。艰苦的大气污染治理战场,锤炼了一大批干部,促进了各行各业工作作风和效能的转变。2012年,兰州市有2名治污不力的正县级干部受到撤职处理;2013年55名干部受到诫勉谈话、免职等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硬仗,没有这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作风,再好的治污蓝图,也变不成蓝天白云。”了解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艰苦历程的市长们纷纷赞叹。仅2012年一年间,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召开了28次专题会议。近两年治污中,兰州市不少干部的节假日、除夕夜都是在锅炉旁、监控平台等处度过的。同时,层层落实任务,为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一一落地,兰州全民参与,实施网格管理,全市被划分为1482个网格,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的制度,把区域内所有企业、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大气污染治理网格管理,实行逐级负责、分级办理,使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
3.5 加强治理立法
兰州市在工作中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建立治理污染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快依法治污进程,为科学治污保驾护航。在综合防治方面,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增加了对恶意排污、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的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明确了大气污染示范区实行无工业燃煤、无裸地、无堆场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三无一禁”等强制管理措施。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结合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制定了《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条例》,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范煤炭市场,管控煤炭质量,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使煤炭经营使用规范化、法制化。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制定了《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施工、土壤、道路和堆场扬尘,特别是控制细颗粒物污染,使扬尘管理有法可依。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方面,修订了《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实行低标号燃油退市,淘汰“黄标车”等老旧车辆政策,完善禁行、限行措施,明确新车入户、车辆转入等一律严格执行国Ⅳ标准。在污染监督管理方面,制定了《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明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各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以及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原则。
兰州市大力治污的宝贵经验,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借鉴。
4.1 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是破解治污难题重要基础
转变观念,才能创新思路,勇于探索,才能攻坚克难。干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勇于探索,不能被旧有的观念和习惯模糊实现目标的视线、干扰实现目标的决心、影响实现目标的努力。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证明,解决好认识、观念、决心、力度、作风、合力等方面的问题,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如此,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此。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也如此。可以说,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勇往直前是破解所有工作难题的基础。
4.2 长期奋斗是治理大气污染可持续的有效机制
兰州治污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持续奋斗的结果,尤其是近几年兰州市陆续实施了“蓝天计划”、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殊工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等专项治理行动计划。除了对症下“猛药”措施得力外,省上和国家源源不断地支持功不可没。为确保兰州市2014年大气污染治理、污染减排等各方面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目标任务,2014年年初经甘肃省政府研究,决定补助兰州市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改造等项目。除了限定污染物排量外,还将投资3.94亿元,对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启动城区31家重点工业企业及城区建成区周边铸造、热加工等高排放企业的“出城入园”;年底前完成煤炭、电力、钢铁、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市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30%以上的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对6001台非营运到期黄标车和1069台营运到期黄标车进行淘汰等一系列措施深化污染治理。此外,在去年划定近郊四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扩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在四城区各自辖区
重点区域划定13个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其中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各4个,西固区一个。示范区内做到“三无一禁”,即无燃煤、无裸地、无堆场和禁放烟花爆竹。
4.3 党政齐抓共管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巨大动力
党政齐抓共管是兰州治污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多级联动是推动兰州治污的巨大动力。特别是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省上全面统筹、市级扎实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给了兰州治污很多支持。科学治污和规划先行也推动了兰州的治污工作,特别是兰州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及行动计划、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并分类排出攻坚重点和具体治理措施,明确资金筹措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时序,效果非常显著。在具体实施方面,兰州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针对工业污染采取了“改、停、关、搬”的措施,还采取限行控车措施保畅治污,网格化管理无缝隙治污;同时,还采取“六个100%”控制施工工地扬尘、“五位一体”控制道路扬尘、细管细分“十类土壤扬尘”、探索预警应对沙尘天气,在除尘抑尘管控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和探索。
4.4 干部作风转变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场硬仗,没有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作风,再好的治污蓝图,也变不成蓝天白云。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不是在措施上有多少创新之举,关键在于狠抓干部作风转变。兰州市大力倡导“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工作作风,把过去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了行动,落到了实处,让干部们动了起来,所以治污才能一层一层地推下去。治污与干部作风转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治污需要谋划,需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对症下药。在督查考核方面,兰州市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考核,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在地方媒体发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每周公示重点企业排污情况和各区降尘排名,并对严重违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在推进治污工作过程中,兰州市把治理污染当成一件事关长远发展、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不喊口号、真抓实干,切实把纸上的措施变成现实的行动,一件一件落实,一步一步推进。
4.5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
“人心齐,泰山移。”善于协调、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深入总结、充分汲取兰州治污的宝贵经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狠抓落实,千方百计在“实”字上下功夫,充分营造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的良好氛围。
鸣谢:甘肃省环保厅、兰州市环保局。
[1] 赵桂慎.生态经济学.科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年1月.
[2] 韩玉堂.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中国致公出版社.北京.2011年4月.
[3] 马金山.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实践与创新 甘肃文化出版社,兰州.2012年1月.
[4] 马金山.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兰州 2010年11月.
[5] 侯若志.强力治污的“兰州模式”——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纪实.甘肃日报,2014-08-11.
[6] 国务院作重要批示推广兰州治污经验. 《兰州晚报》,2014-09-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o combat air pollution in Lanzhou
Wang Wei
(Gansu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ansu Lanzhou 730010)
Abstrat: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ogether with the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has result in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Lanzhou. Great effort and useful exploration has implemented in the city, which provides invaluabl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in China. The most apparent achievements gained in air pollution control wer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creasing days with air quality meet the safety standard, signifcant effects of emission reduction,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in social solidarity. The city has made some breakthrough in regulate the air pollution by the measures like combining ways of dredging and blocking, source control, grid and classifcation management. The progress of combating air pollution in Lanzhou might provide a goo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Lanzhou;Achieveme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Experiences and lessons
X51
A
1674-6252(2014)05-0052-07
王伟(1963—),男,甘肃泾川,教授,甘肃行政学院生态文明循环经济能源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