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静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成玉静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目的分析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将155例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7例)与非脑卒中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结果 脑卒中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非脑卒中组以硬斑为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最高。
高血脂;颈动脉斑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脑卒中已危及到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国内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笔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早预测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目的,为脑卒中筛查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内科住院的、年龄≤45岁的高血脂患者155例。对155例患者进行颈部血管CDFI检查,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作,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分类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将 155 例患者分为脑卒中组 97 例[平均年龄(38.84±8.13)岁]与非脑卒中组 58 例[平均年龄(41.14±6.0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 z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转向对侧,保持安静,沿颈部动脉走行方向检查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根部、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颅外段,测管腔内径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管壁是否光滑,血管内是否存在异常物质,有无斑块、斑块的回声及大小。根据斑块回声判断软硬程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内有无血流,利用脉冲多普勒观察血管内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每例患者均行头部CT或MRI检查,明确脑卒中情况。
IMT>1.5mm为斑块形成,根据超声表现将颈动脉斑块分为[1]:(1)软斑:斑块突出于管腔内,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形态多不规则,回声区有时可呈偏心半圆形,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无声影;(2)硬斑: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为强回声或中强回声区,可呈块状或点状,大小不一,斑块轮廓清晰,其后伴声影或弱声影;(3)混合斑:由不均质软、硬斑块混合组成,强回声、中等回声及低、无回声同时存在,形态不规则,范围一般较大,常常造成局部管腔高度狭窄或堵塞。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脑卒中组有软斑者57例,有混合斑者21例,有硬斑者19例。非脑卒中组有软斑者19例,有混合斑者15例,有硬斑者24例。脑卒中组以软斑为主,非脑卒中组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组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多于稳定性斑块(硬斑),表明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块内部的新生血管是脂类、炎性介质和巨噬细胞等进入斑块的通道,其管壁薄、易破裂,是导致斑块内出血、破溃的重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稳定性纤维斑块。
表1 两组斑块超声学分类[n(%)]
脑卒中是中青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极大负担,由于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血脂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原因,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浆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形成斑块[2]。斑块形成是其明显的特征,斑块也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其基本病理变化早期为脂纹改变,之后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使动脉内膜脂质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钙化、血栓形成,严重的甚至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其发生机制与血流动力学及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病理学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3]:(1)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变大,直接阻塞血管;(2)不稳定、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血管;(3)破裂或未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灌注压下降,无法满足大脑所需血量,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下降后的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破裂、出血、脱落等继发病变,继而将远端血管堵塞。颈动脉处斑块形成是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其众多独立危险因素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目前已知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与颈动脉病变有关[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及病变局部血流动力学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值得重视的是斑块不稳定的组织学性质,不能仅仅凭斑块的回声来判断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即使在超声检查中发现中等、强回声,形态较规则的斑块,也不能完全确定其就是性质稳定的斑块,不会引起脑卒中。有学者认为软斑是不稳定的、容易脱落的,而硬斑则是稳定的[5],但李秋萍等[6]认为不能把斑块简单地分为软斑和硬斑,当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硬斑也有可能崩解破裂而导致脑出血意外发生。
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可动态观察斑块的发展过程,并与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相鉴别,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中青年颈动脉超声改变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应积极干预,查找原因,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中青年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酗酒)以及脂质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目前认为可以通过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来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显像的出现已能更全面、更深层次、更准确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类型,还能客观评价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早期发现提供各项具有重要价值的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转归、预防及疗效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卢峻,吴瑛,徐金峰,等.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预测冠状动脉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6):682.
[2]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
[3]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等.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67-1070.
[4]曹茂红,柯开富,周冉冉,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1):62-64.
[5]林航,林敏.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J].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6]李秋萍,华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6):317-321.
R589.2
B
1671-1246(2014)15-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