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 资源为王2014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综述

2014-02-01 06:14: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11期
关键词:馆长知识库馆藏

□本刊记者 赵 媛 张 鹏

2014年5月30日,为期3天的2014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胜利闭幕。论坛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以下简称“高校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共同承办。参加本届论坛的嘉宾共计400余人,他们来自国内的160多所高校以及从事图书馆软、硬件产品生产营销的20余家企业。主办方围绕“数字资源—以资源量体,为学科裁衣”主题设置了2场主论坛,围绕数字资源发展规划、开放获取、长期保存、数据挖掘、平台建设等内容设置了6场分论坛。43场主题报告荟萃了名校、名馆、名企、名家的先进观点,既有宏观层面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经验分享,又有微观层面针对数字资源开发、管理、评估等问题的技术指导,让与会嘉宾切实感受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蓬勃发展的脉搏。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元、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以及德国科隆应用技术大学Hermann Rösch教授均受邀在主论坛上进行了精彩的报告,除此以外,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代表共同参与了“头脑风暴一百分”活动,通过现场研讨碰撞出思维火花,集思广益破解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难题。在论文、案例颁奖活动中,征集的83篇论文有38篇获得表彰,15份案例有6篇获一等奖。主题报告、现场交流、论文评选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使本届论坛在浓厚的学术研讨气氛下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专家、馆长齐聚“头脑风暴一百分”

论文、案例颁奖活动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转型理念

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8年至2008年,图书馆经费在电子资源上的投入比例从10%飙升至40%。各高校图书馆馆长也陆续发声,近年来,学校购买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已轻松超过纸质资源,其采购经费预算比重也占有相当优势。毋庸置疑,数字时代的到来逼迫着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必须依势而动、坚决转型。

德国科隆应用技术大学的Hermann Rösch教授分享了来自地球另一端的转型理念。经历过“分裂”的历史,让他们更明白“团结”的可贵,因此在图书馆发展的方方面面,如馆藏资源建设、长期合作、授权许可、开放获取、大规模数字化等都坚持践行“合作”战略。

德国图书馆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媒体革命和信息文化革命,因此,必须对用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全新的思考。(1)搜索习惯:用户呼唤更快捷、高效的搜索引擎;(2)信息消耗情况:用户缺乏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3)学生学习习惯:广泛应用电子资源进行合作集体式学习;(4)研究者研究习惯:需要更多的信息咨询服务;(5)信息传播渠道:一些学者采用网络或非正式渠道交流,如博客、社交网络、维基百科等。基于以上认识,他们开始努力开展虚拟研究环境(Virtual Research Environment)建设,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研究环境,用户可以从中获取资料、工具、应用等,实现与其他学者跨学科、无地域限制的合作,并保存、存储其研究成果。Hermann Rösch教授以TextGrid人文学科虚拟研究环境为例展开介绍,该系统致力于为人文学科教授、学者、领域开发商提供服务,共有10所图书馆参与维护。TextGrid包含实验室、资料库、文件夹3个模块。用户可在“实验室”模块中获取公开资源工具,在“资料库”模块中进行长期保存以及初始资料、数据的安全存储。Hermann Rösch教授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图书馆除了应肩负起传统的书籍馆藏责任外,还应尽可能地提供信息化服务,如建设虚拟研究中心、配置特派或个人图书管理员等,真正成为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学习场所。在令人振奋的数字时代,图书馆将迎接更多的挑战,也将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作为本届论坛的东道主,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iLibrary,王元馆长通过12个以“i”开头的英文单词对iLibrary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王元馆长认为,数字资源的不断引入,帮助图书馆实现从学习中心,到交流中心,再到文化中心的过渡和转变。

海量的信息(infinitude)和网络化的传播方式(internet)是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挑战带来全新的定位,图书馆应继承人类发展累积的成果,保存社会发展变迁的记忆(inheritance);身处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instruction);借助资源“在云端”的优势(information);为用户的思考、质疑、交流、批判创造条件(intelligence)。而转型的直接方法就是一方面延续传统功能,对富含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资源竭力保护(inheritance),如保存钱学森手稿、书信,构建机构知识库等。一方面,开发个性化、信息化的服务(individuate),如启动图书馆Problem-Based Learning建设等。另一方面,开发图书馆的互动性(interactive),创建“移动图书馆”,开辟微信平台;统计、整合数据信息(integrate),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监控。最终实现变革,以创新(innovative)和价值(invaluable)为宗旨,应用iLibrary Club的管理方法和iLibrary Space的服务模式,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

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平衡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文献资源是发挥自身职能的重要基础,因此,这方面的信息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文献资源主要包含期刊和图书两种类型,前者在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发展后,完成了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而后者的转型之路则刚刚开始,远没有完成。但这并不影响专家、学者对图书资源数字化问题的关注热度,在“纸张崇拜”和“数字拥戴”两种情绪的正面碰撞下,参与本届论坛的馆长发表了不尽相同的看法。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分享了自己对图书资源数字化的认识。朱强馆长介绍说,近些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数字资源上花费的经费逐年增多,而在纸质资源上花费的经费则逐年减少。未来,图书馆也将坚持现行策略,继续减少在纸质资源上的花费,尽可能丰富馆藏数字资源,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为规范数字图书资源的馆藏行为,北大图书馆对“电子书”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其定义,电子书是一部可以被公众付费或免费获得,基于文字的单个作品的数字版本;并强调电子书不是纸本书的简单数字化,而是有许多新特点,需出版社授权。电子书具有很多优势,如节能减排、减少污染,节省空间、方便携带,再版(修改)容易,内容丰富(富媒体、数据),传播迅速、广泛,互动性强等。从呈现形态、写作(发表)目的、使用(阅读)目的等方面对电子书种类细致划分。报告最后,朱强馆长指出了电子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即格式标准化、互操作标准化,名称规范化,规定复制和传播权、转让和赠予权,调整阅读器兼容性等。朱强馆长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电子书是数字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加以关注,但因其尚处于发展初期,所以还有诸多问题需深入商讨,不能以纸本书概念和传统思想简单看待。”

与朱强馆长不同,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则发表了更具感性色彩的观点,他向与会嘉宾抛出极具思辨意义的命题—在“纸张崇拜”与“数字拥戴”之间,通过激情且富有感染力的演讲,阐述他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困境与出路的思考。程焕文馆长认为,“数字拥戴”是图书馆糊涂的爱,而“纸张崇拜”才应该是不可割舍的爱。数字资源的配置往往与图书馆经费实力直接挂钩,因此,它成为“土豪”的最爱,“草根”的悲哀;相反,纸质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则是数字资源很难复制并取代的,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需通过实体古籍收藏和保存的方式实现。程焕文馆长明确指出了数字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垄断、资源讹诈、资源壁垒、资源浪费、资源同质化以及导致读者阅读退化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界必须同仇敌忾,对违规运营的数据商联合抵制,保障自身发展权益,履行数字时代下图书馆的职责,为用户提供现代化、文化性、综合式服务。

除高校图书馆对馆藏资源问题高度关注外,一些国际名企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ProQuest相关负责人作了题为“图书馆资源统计分析与馆藏建设的新视角”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该公司新推出的馆藏资源评估系统—Intota Assessment,通过对现有馆藏数量、使用统计、重复率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估馆藏资源价值,从而保留实用、优质纸质资源,精益求精。

机构知识库“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问本届论坛最热的议题是什么,非“机构知识库”莫属,在40余个主题报告中,约有10个报告围绕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应用问题展开,其余的报告也或多或少对该问题有所涉及,机构知识库就像跌落湖面的一块巨石,荡开层层涟漪。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研究馆员潘卫以“中国机构知识库用户调查及思考”为题作报告。分享了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在2012年10月,针对高校与中科院系统机构库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工科、理科、管理学科以及医学学科的研究人员对机构库的使用意愿明显高于从事历史、艺术、军事、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且其使用意愿与用户职称、所在地域关系不大。潘卫书记认为,未来的机构知识库必须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度挖掘;重视实践与融合,并形成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同时立足服务,提升内容质量和使用体验;实现完善管理,优化流程和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宋姬芳分享了该馆机构知识库在辅助学科信息服务方面的经验。报告从20世纪90年代末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切入,介绍了机构知识库筹备建设原因。报告指出,现今的机构知识库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匮乏,资源共享能力差,资源数量稀少、类型单一,功能开发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用户的科研成果追新需求、学术价值肯定需求以及学术交流需求联合作用,催促着高校机构知识库功能实现转型。高校图书馆应以学科知识服务为出发点,注重机构成果的应用与服务,从功能上完善,从服务上优化,建设信息化、研究性、服务型的机构知识库。面对未来,大家应注重机构知识库的联盟化发展,逐步实现存储云端化、服务知识化,更好地辅助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成为真正的高校“智慧宝库”。

此外,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研究院也通过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众多致力于机构知识库开发的企业也参与到讨论中,如西安知先、同方知网等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企业分享的解决方案拓宽了高校图书馆在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的思路,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长效的服务。

数据挖掘“盘活”服务方式

数字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将海量的原始信息“一股脑儿”地推向大众。大家身处其中虽欣喜若狂,但也颇感应接不暇、手忙脚乱,沉浸在“幸福的烦恼”中。事实上,只有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利用,才能抛掉“烦恼”独享幸福。作为高校图书馆领域的综合性论坛,本届论坛对“数据挖掘”这一热门话题也有所涉及,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代表阐释了其理念与做法,用数据“盘活”服务,用“挖掘”体现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欣以“数据挖掘助力服务创新”为题,介绍了该校在提高资源服务能力方面的思考以及通过数据分析改进服务手段的做法。学校基于系统数据拓展服务制作了馆藏印刷型文献利用统计分析年报,定期汇报馆藏资源应用情况;启动空间资源建设项目,改善图书馆布局,创建自主学习空间;制作“校园记忆之图书馆生活—献给毕业生礼物”短片,让学生重温校园学习生活点滴,以情动人。基于购买学术资源拓展服务,通过购买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为学校职能部门提供本校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引用数据等。基于馆藏特色资源拓展服务,建设学位论文元数据嵌入式研究生院门户网站等。

与华东师范大学同场作报告的兄弟院校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玉海介绍了通过数据挖掘建立的馆藏资源的配置与应用评估模型。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图书经费预算的决策依据,读者行为数据则是依据形成的良好支撑。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对读者浏览、阅读行为所产生的浏览时长、浏览次数、文章下载次数、访问时间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读者关注的热点、黏度统计以及用户结构,从而建立馆藏资源配置模型,进而凝练出资源优化配置策略。(1)提高公共资源比例,加大使用率高的资源配置比重;(2)打通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经费的使用,提高学院资源配置质量;(3)分配资金配比投入,鼓励学院对本学科文献资源的经费投入;(4)基于评估需要,对科研经费中图书资料费购置的文献资源实行“被动配置”,即图书由经费使用者保有,在图书馆登记,教师个人书库的存在很有必要;(5)试行优质学科资源优先配置;(6)向教育部相关部分呼吁,不以生均图书册数为教育办学条件指标,而是改用生均经费投入数进行评价。

2014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现场

课题汇报分享学术成果

继承上届论坛的先进经验,本届论坛再次开辟了“国家、教育部课题汇报”分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的有识学者共同参与,通过主题报告和现场提问的方式集中讨论当今图书馆发展领域最重要、最热门、最具技术含量的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磊作了题为“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刘磊教授敏锐地捕捉到社交网站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并依据用户需求,系统阐述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个工作环节模式的理论假说。在理论层面,首次系统地提出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生产的模式,并为现场嘉宾展示了2个应用性实例:(1)开发“南农记忆”图片征集大赛网站,通过社会网络广泛征集,系统保存和永久使用有关学校历史和发展的图片;(2)开发E学之家网站,构建社会网络环境下师生参与的图书馆数字教学资源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崑带来了题为“基于大众参与的图像情感特征标引机制与方法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图像含义丰富,除具备书目信息、主题、可视化特征等客观属性外,还具备更抽象、主观的高级语义特征,如图像表达的抽象概念、渲染的情感等,而渲染的情感则是用户查找图片的常用检索点。黄崑副教授针对Web2.0环境下,图像情感特征在用户描述图像内容、表达图像信息需求时的使用情况;图像情感特征的描述与组织方式以及检索效果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深入探讨了研究方法的支撑和过程机制的保障问题。

毫无疑问,数字时代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在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进行资源的拓展与整合,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但单纯“埋头苦干”往往不是觅得成功的最好方式,打开眼界才能看到更广阔的未来。2014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恰恰为图书馆之间和校企之间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集合领域内最具学术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声音,让借鉴学习、经验交流、新技术发布、用户反馈都在这里实现。让所有人的灵感和智慧闪耀在西安的天空!

猜你喜欢
馆长知识库馆藏
我的老师是馆长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农民“馆长”李铜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
图书馆研究(2015年5期)2015-12-07 04:05:48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图书馆界(2013年5期)2013-03-11 18: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