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 李 娜
反思课堂教学,给力高考复习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 李 娜
高三复习特别是第一轮复习,要严格按“可接受性”的原则,把握好起点,重视概念,精选例题,逐个拆分难点,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充分挖掘书本上的例题、习题作为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形、引申、发散来构建知识结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在有限的时间达到高质量的复习效果,笔者作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来看,高考将基本概念的理解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我们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概念的教学?下面从笔者听到的一节公开课谈谈个人的看法:
《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数列求和的第1种方法——分组转化求和法.请看一道题目:
生:解(略).
师:从解题过程可看到(1)要求an就是要求出a1和q,然后把题目的条件都化为a1和q的形式即可;(2)要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就要先求出通项公式bn,然后观察bn的特点,从而想到把它分组去求和.下面再做如下练习:
师: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种数列求和的方法——错位相减法.请看一道题目:
例2 已知数列 {an}的前n项和Sn且an=n·2n,则Sn= ______.
生:解(略).
师:从解题过程可看到如果一个数列是{an·bn},其中{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就可以用上述的求解过程——错位相减法,下面做如下练习:
练习1.a+2a2+…+nan=______(a为常数).
生:解(略).
反思:上面教师教学很简洁,一开始就给出公式,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如果用在一些数学高材生身上,效果应该很好;但这节课是在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班上的,部分同学对基本的公式都不熟悉的,还有的连数列前n项和概念是什么都不清楚的,那么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对牛弹琴了.那应该怎样改进呢?对于《数列求和》这节课,应该以数列求和的概念去展开,要多出现Sn=a1+a2+…+an,在复习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要具体的给出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列求和的基本思想,这样就是回到基本概念的教学.总之,从近几年的高考对概念理解的考查和从考试中所出现的问题,足够引起我们对高三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视和反思,认真地做好回到基本概念教学中来.
强调“三基”,突出“三基”,考查“三基”已成为命题的主旋律,同时各种试题清晰地告诉我们,如果在平时的“三基”训练中下足功夫,考好数学是不成问题的,如下面两道高考题就是考查基础知识的小题.
例3(2012年高考重庆理1)在等差数列{an}中,a2=1,a4=5,则{an}的前5项和S5=( ).
A.7 B.15 C.20 D.25
解析:因为a2=1,a4=5,所以a1+a5=a2+a4=6,所以数列的前5项和
注重提炼通性通法,熟练掌握数学模式题的通用解法.从高考数学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考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的考查.高考命题的一个原则就是淡化特殊技巧,同学们在复习中千万不要去刻意追求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尽管一些数学题目有多种解法,但这些解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解法也就一两种而已,更多的是针对这个题目的专用解法,这些解法作为兴趣爱好去欣赏是可以的,但在高考复习中却不能把它当作重点.数学属于思考型的学科,在数学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更多地注重“一题多变”(类比、拓展、延伸)、“一题多用”(即用同一个问题做不同的事情)和“多题归一”(所谓“一”就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迁移性的、“含金量”较高的那些策略性知识),更多地注重思考题目的“核心”是什么,从题目中“提炼”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掌握好数学模式题的通用方法.
长期以来,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难以令人满意,“会做的做不对,会做的做不全,会做的来不及做”的现象比较普遍.除教材因素外,究其心理因素主要有:马虎浮躁,缺少责任感;焦虑失当,缺少静心思考;注意分散,缺少定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提取困难(表现为考试时没做出来,出了考场却恍然大悟,有时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经同学或教师的暗示就豁然开朗;对知识的理解不透或错误,类似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辨不清,不能从多维问题表征中合理选择,思维单向,缺少变形意识等).影响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中除了设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如增加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教学),还应有计划地采取相应对策,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对教材出现的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重组形成考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对课本题源的适度改造,解决它们不需要特殊的技巧,这既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对中学数学的备课、教学、辅导、批改、讲评等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让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抓纲务本.
例5(2013年江苏17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在l上.
(1)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1)先联立直线方程,组成方程组,求出圆心坐标,可得圆的方程,再考虑直线斜率是否存在,确定切线的方程,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出斜率,即可求切线的方程;(2)先确定M的轨迹方程,再将问题等价转化为两圆相交或相切,利用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即可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解答略)
题源1:(苏教P113,例2)自点A(-1,4)作圆(x-2)2+(y-3)2=1的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
相似处:都是自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圆的的方程仅是圆心不同,半径相同,所求斜率值相同,解决的方法都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出斜率;
不同处:例2点的坐标是已知的,真题点的坐标需要利用解方程组求出.
相似处:都是解决轨迹问题,而且满足的关系MA=2MO也完全相同,解决的方法都是利用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不同处:点A的坐标,一个是在x轴上,一个是在y轴上.
题源3:(苏教P117,感受理解5)已知圆(x-a)2+y2=1与圆x2+y2=25没有公共点,求正数a的取值范围.
(苏教P116,练习2)若圆x2+y2=m与圆x2+y2+6x-8y-11=0相交,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相似处:都是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所满足的结论;
不同处:真题解决两圆相交或相切,这两道题解决圆与圆没有公共点、相交问题.
本题以重要知识直线与圆为载体,解决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方法为依托,立足基础,考查能力,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加大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度,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使被动学习者和题海战术者在应试中力不从心、难有作为.
反思:回归课本不是简单阅读课本或将课本上的例习题重做一遍,而是要认真研读课本,读出思想方法、读出拓展创新、读出对数学的欣赏、读出知识网络交接处的闪光点等,充分挖掘课本中例习题的潜在功能,比如:习题的一题多解与多提一解;类比探究与逆向探究;强化、弱化条件;一般化结论等.每年大量出现的源于课本的高考试题还不足以让我们清醒吗?
“思路决定出路”.敢问高考之路在哪里?“路”就在教材中.研究高考试题是高中教师必做的功课,潜心研究一些典型的高考试题,有助于教师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课堂教学更贴近高考.
1.李宽珍.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反思”[J].中学数学(上),2013(3).
2.张雪松.谈如何有效利用高考题[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0(9).
3.徐萍.上好二轮复习课的几个着眼点——从一节数列复习课谈起[J].中学数学(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