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鸿清 张艳丽 指导老师:黄 安
1.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艾灸足三里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观察
夏鸿清1张艳丽1指导老师:黄 安2
1.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2.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干眼症又称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1],临床表现为眼干涩感、异物感、发痒或烧灼感、畏光、眼红、视力疲劳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电脑、游戏机、电视等视频终端的普及,空调的普遍应用,以及大气粉尘污染等诱因,干眼症患者十分普遍,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人工泪液,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中医对其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药、针刺、艾灸等[2~4]治疗干眼症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我们采用艾灸足三里穴刺络放血治疗干眼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共收集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针灸门诊及眼科门诊干眼症患者,选择依从性好、全程配合、资料完整的干眼症患者66例,其中男28例,女38例;年龄18~65岁,平均(38±10)岁。依据文献方法[5,6],用Excel随机函数“Rand”将6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33例,双眼27例,单眼6例。对照组33例,双眼25例,单眼8例。
诊断标准[7]:①主观症状:干燥感、异物感、疲劳感、不适感。②泪膜不稳定:泪膜破裂试验(Break up time,BUT)。③泪液分泌减少: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④眼表面损害: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ceintegral,FI)。在上述几项中,排除其他原因后有①+②(≤5s)或①+②(≤10s)+③或④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
纳入标准:根据症状、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素染色符合干眼症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结膜、角膜病变、青光眼、营养不良。②泪道阻塞患者。③角膜荧光素染色融合成大片者。④严重的角膜失代偿者。⑤眼球突出患者。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⑦全身炎症或眼部感染者。⑧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⑨正在应用其他眼部用药者。⑩不配合治疗者。
治疗组为艾灸足三里穴加刺络放血治疗,艾灸双侧足三里穴:取双侧足三里穴,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约2cm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15min,至皮肤潮红为度;刺络放血取穴[8]:双耳尖、耳穴眼、攒竹。耳尖、眼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拇食指提捏穴位,选择穴区的小血管,右手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上海米沙瓦医科工业有限公司)快速刺入皮肤,每穴2针,用无菌棉签挤出流血,血流净为度。攒竹穴,同样方法点刺穴位,用一次性小号抽气火罐拔上,间断地抽气2~3min取下。以上治疗每天3次,治疗2周。
对照组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联邦制药),每天4次,点患眼,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首次在医院进行指导,以后患者回家自行操作)。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依次进行泪膜破裂试验(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I)进行评分,检查主要有:①泪膜破裂时间:患者向上注视,以湿荧光条轻触下穹窿部结膜,患者眨眼数次,于裂隙灯下以钴蓝光观察泪膜,记录最后1次眨眼完成至角膜出现第1个黑斑或黑线的时间,即BUT,BUT<10s为异常。②泪液分泌量:将Schirmer泪液试纸前端5mm处反折置于下睑中外1/3睑结膜面上,其余部分下垂,轻闭双眼,5min取下滤纸,测量湿长,数值<10mm/5min为泪液分泌减少。③角膜荧光素染色:用荧光素钠纸放于下结膜囊内,嘱患者闭眼片刻,取出纸片,嘱患者眨眼数次,钴蓝光观察患者角膜上皮着染情况。规定无染色为0分,有染色则分轻、中、重3级,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0~3分,共0~12分。1~4分为轻度,5~8分为中度,9~12分为重度。
疗效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SIt>15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染色减少;有效:自觉症状减轻,SIt>(5~15)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染色减少;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SIt<5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染色无变化。
结果:两组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试验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试验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试验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3.71±1.06 8.32±2.74▲对照组58 3.76±0.94 7.22±2.14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前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增加(均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干眼症均有治疗作用;治疗后治疗组泪膜破裂时间增加更明显(P<0.05)。
两组干眼症患者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2.95±1.38 7.52±2.60▲对照组58 2.98±1.15 6.26±1.90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前基础泪液分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基础泪液分泌均明显增加(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干眼症均有治疗作用;治疗后治疗组基础泪液分泌增加更明显(P<0.05)。
两组干眼症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60 5.12±1.35 1.52±1.03▲对照组58 5.07±1.35 2.26±1.05
由表3可知,两组治疗前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均明显减少(均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干眼症均有治疗作用;治疗后治疗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减少更明显(P<0.05)。
两组干眼症患者疗效:治疗组60例,显效4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58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5.5%。
干眼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近研究认为,眼表面的改变,基于免疫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性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干眼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或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了。干眼症属中医“神水将枯”“白涩证”“神气枯萎”等范畴,与肝肾关系密切,《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银海精微》说:“泪乃肝之液。”《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肾同源,肾主津液,润养目珠。若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泪液生成匮乏,目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伤阴津而发病。若脾胃运化失调,水谷精微生成不足,进一步导致肝肾阴亏,肝火上炎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灸足三里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滴眼。通过艾灸足三里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及眼周,我们前期悬灸合谷穴与足三里穴对健康人面部不同区域的温度影响进行研究[9],结果显示:艾灸热刺激足三里、合谷后均可引起面部T形区温度升高;艾灸足三里可以引起人体表面内眦、口周、鼻周、前额、锁骨上窝、乳腺、胃区、腹股沟等部位温度的改变,推测足三里的诸多作用与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关。干眼症的诱发是局部血循环异常,局部供血异常,艾灸足三里穴能一定程度改善眼周的血循环,从而可改善干眼症的临床症状。取耳尖放血具有泻肝火、消炎、止痛等作用;取眼穴、攒竹放血改善眼区局部的血液循环。通过艾灸足三里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干眼症总体具有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滋补肝肾之阴、泻其实火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艾灸足三里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人工泪液治疗,且治疗次数明显少于人工泪液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简、便、廉、验,效果稳定之优势,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体现出独特的中医治疗优势。
[1]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6.
[2]邢雁飞,宋小莉,王召英.化裁密蒙花散超声雾化联合雷火灸熏眼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88-92.
[3]黄蓉,吴晓阳,李杜军.针刺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67-68.
[4]谢广芳,姚靖,王佳娣.针药并用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2):25-27.
[5]李志春,桂立辉.利用Excel实现对实验对象随机分组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05,19(3):235-236.
[6]周一平.用Excel软件进行药物毒理实验的随机分组[J].药学进展,2005,29(9):425-426.
[7]刘祖国,彭娟.干眼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眼科研究,2008,26(3):162.
[8]黄立春.耳穴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9]Yi Lingyang,Lai Xi,Gao Bo li,et al.Differences in therm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at Zusanli(ST 36)and Hegu(LI 4)on various facial areas in healthy people.J Tradit Chin Med,2012,32(3):1-6.
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