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照:对“新(现代)建筑” 的自我救赎与理解的过程

2014-01-31 07:21黄元炤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范文建筑师古典

(文/图)黄元炤

范文照

(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留校任教、教算术测量

范文照,1893年生于上海,天秤座,籍贯为广东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部)。1913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那年刚好“圣约翰”添设大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院的“三级教学”等级。

“圣约翰”在20世纪出了许多社会精英、中国近代名人,有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荣毅仁、邹韬奋、周有光、俞大维、俞鸿钧、钟士元、鲁平、钱李仁、刘鸿生、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等,范文照也是其中一位。1913年范文照就读后,同期就读的有林语堂,是范文照的学长,高一级,在“圣约翰”主攻学习英语,191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致力于“现代”白话文的推广,成为了一名中国近代文学家、发明家。

1914年“圣约翰”在理学院下设立土木工程系,范文照便念此专业,除了学习西学、国学与神学,接受着算学、应用力学、机器制造法、建筑材料、石工学、桥梁、通路、测量、铁路、地震学、房屋构造等课程的培养,并多少接受相关设计的训练。1917年,范文照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教算术测量学,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刚任教时(1917年),范文照在“圣约翰”的大学长杨宽麟(1909年文学院英文专业毕业,后任“圣约翰”高中部教员),后来成为基泰工程司的第四合伙人,他正从美学成归国,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1918—1920)。可以有理由判断,范文照经由同事及周遭人聊天时的话语,多少知道杨宽麟毕业后(与范文照情况相似,留校任教)及赴美后的情形,让他也计划着出国留学,将所领工资存下,以备未来自费赴美使用,就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1919年),范文照赴美留学,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而那时“圣约翰”学生奋起响应“五四”运动,罢课及不参加期终考试,但遭到校方阻挠,校方不得不提前放假,取消毕业典礼。

赴美深造的范文照是第二位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中国留学生,于1919年入学,第一位是朱彬,于1918年入学,第三位是赵深,于1920年入学,第四位是杨廷宝,于1921年入学。他们是前4位中国留学生,日后也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与事务所,朱彬是基泰工程司第二合伙人,范文照独立执业,赵深是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廷宝是基泰工程司第三合伙人。

学院派(Beaux-Arts)教育培养、简化的“西方古典”

法国的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Beaux-Arts)教育和思想于19世纪向海外传播,来到美国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生根并发扬光大,范文照便在此受学院派(Beaux-Arts)教育的培养。一开始先学习徒手画、画法几何,及一些基础课(画石膏像、画装饰画、画水彩、透视课、阴影课等)与基本方法,之后进入到设计课,从分析“古典主义”的柱式开始,到建筑元素分析和方案设计,以及图面上设计表现,还学习了建筑史、美术史、雕塑史等课程,他还利用暑假到事务所(John T. Windrim)实习,以增加实习和实务的经验,同时待在“工作室”(“画室”)学习和生活、设计和绘图。

战前建筑

当时“宾大”建筑系的领导是沃伦•莱尔德(Warren Laird,1861—1948,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美国建筑师、教育家),著名教师是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1876—1945,出生在法国里昂,法裔美国建筑师、教育家),两位都曾在巴黎就学,克瑞并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任教于巴黎美术学院工作室,是个标准学院派(Beaux-Arts)教育、科班出身的建筑师。而克瑞在美的设计项目(印第安纳波利斯中央图书馆等)也多倾向于一种简化的“西方古典”风格语言,自然他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

与前后期同学之间的关系

赵深晚范文照一年入学,是范文照的学弟,由于那个年代出国攻读建筑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屈指可数,赵深入学后,也就与范文照熟识,彼此也好有个照应。等到1921年范文照本科毕业后,杨廷宝才入学,当然,赵深也就与杨廷宝熟识,两人日后还偕同欧游。

建筑学会会员、允元实业公司建筑部

本科毕业后的范文照并没有即刻回国,先短暂在美待了一段时间,那时他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及费城建筑学会会员,同时工作于美国的事务所(Ch. F. Durang, Day &Klaude)。一年后(1922年),范文照回国,到上海,进入中国近代实业界名人林允方与友人合资开设的允元实业公司(Lam Glines & Company,1920年开设)的建筑部工作(1922—1927),任工程师,“允元”是专经营机械生产及桥梁建筑工程。而范文照的学弟赵深则继续攻读研究所,并利用暑假到(美国)纽约一带建筑师事务所实习,还参加一些设计竞赛。1923年赵深硕士毕业后,也接着到(费城)台克劳特建筑师事务所和(迈阿密)菲尼裴斯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即使范文照与赵深从1922年后就分隔半个地球,但范文照始终关注他这个充满才气的学弟。

参加设计竞赛

3年后,也就是1925年,因为一项设计竞赛又将两人(范文照、赵深)连结在一起,那就是在中国近代受海内外举世瞩目的(南京)孙中山先生中山陵图案设计竞赛,而这项竞赛的最终首奖方案的设计倾向也直接对日后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大屋顶”浪潮的衍生。范文照与赵深都参加应征,而赵深是唯一一位来自境外(美国)的应征者。

之后,应征陵墓图案先经宋庆龄、孙科及葬事筹备委员等人亲自评阅,后由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所组成的评审专家评审,最终评出首奖一名由吕彦直获得,二奖一名由范文照获得,三奖一名由杨锡宗获得,赵深获名誉奖第二名。

“中华古典”风格的重檐攒尖顶

在决定最终设计权时,葬事筹备委员会又在上海再次开会,仔细审查了第一名吕彦直与第二名范文照的方案,评量两方案的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最后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的方案,并聘他为陵墓建筑师。

而范文照的方案是“大屋顶”的“中华古典”风格的重檐攒尖顶形式,虽然没能获得首奖,即设计权,但他的方案仍在审查时获得专家们的好评,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认为范文照的陵墓设计宏壮,结实简朴,足以耐久,通道布置极佳,德国建筑师朴士认为范文照的设计最能反映孙中山先生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但,范文照的方案仍不及吕彦直的方案,因有缺点,有专家反映墓室内墙过高、狭长,虽有天窗,但光线仍不足;墓位设置也被认为有误,位于祭堂之中,不甚尊重。

范文照在竞赛中似乎尽不如意,就在中山陵设计竞赛败给吕彦直的隔年(1926年),在(广州)孙中山先生纪念堂设计竞赛中,范文照又再度败给吕彦直(范文照获第三名,第一名是吕彦直,第二名为杨锡宗)。但,从这两项竞赛中,范文照皆进入到最终评选,说明他的设计能力是被肯定的,功力之扎实可见一斑。

同时,“古典”的设计路线,就成了他早年的实践啼声。

范文照在“允元”建筑部工作期间参加了这两项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南京、广州)重要设计竞赛,激发了想一展设计长才的心境,但在当时以洋人占多数的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市场,想独立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尤其又是年轻人(时年32、33岁),于是他想到了他的学弟赵深。由于,范文照很赏识赵深的才华,两人又同时获奖(中山陵图案设计竞赛),范文照便多次写信邀请赵深回国共组事务所。

但,赵深因学校的助学金可领到1925年,没直接回国,而是在参加完设计竞赛后,利用在美工作所积蓄的旅费与“宾大”学弟杨廷宝于1926年结伴同游欧洲,考察欧洲各国(英、德、法、意)的城市和建筑,等于间接婉拒了范文照的邀请。

1927年赵深和杨廷宝游欧后回到中国,两人各奔东西,杨廷宝入(天津)基泰工程司任职,成为第三位合伙人(基泰工程司原合伙人为关颂声、朱彬),在京津一带实践,而赵深则回到上海,偶遇李锦沛。当时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正要兴建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需要人才,李锦沛深知赵深的设计能力(赵深和李锦沛曾在纽约事务所共事过,彼此认识),便将赵深介绍给阿瑟•阿当姆森(Arthur Q Adamson),并聘(约聘)赵深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驻上海办事处建筑处建筑师,任期半年,但之后建筑处因故(缺建造经费)撤销,不久后,李锦沛便创办个人建筑师事务所(1927年)。

创办个人事务所

1927年,范文照离开“允元”建筑部,创办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开始进行他个人的建筑实践,业务始于上海。

“中华古典”、无梁殿进口、传统彩画

原(上海)圣约翰大学交谊室是范文照早年的项目之一,建于1929年,范文照有机会为母校设计校舍,甚感光荣。此项目为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无梁殿进口,屋顶铺绿色琉璃瓦,檐角有瑞兽,檐下有飞椽,额枋饰有中国传统彩画,是个倾向于“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由范文照个人独立完成。

那时,赵深因建筑处被撤销,工作没着落,范文照再度邀请赵深加入他的团队,赵深这次允诺加入,范文照充分信任他,让他负责事务所设计。不久(1928年)后,原本缺建造费而暂停的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项目,因完成经费筹备得而继续进行下去,当初负责此项目的赵深与李锦沛,因此时赵深加入范文照事务所,3人关系联系得很紧密(同学关系、同事关系、项目关系),两家事务所(李锦沛、范文照)便共同来完成此项目设计。

现代高层建筑中尝试“中华古典”风格

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活动之处,内设阅览室、寄宿舍、办公室、礼堂、餐厅、图书馆等,于1931年建成,由江裕记营造厂施工。此项目体现的是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尝试“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企图将“传统”的语汇与元素(飞檐、斗拱、琉璃瓦等)在“现代”的形式、材料与工法(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呈现。

同时期,范文照又接下原(上海)南京大戏院项目,由他和赵深共同设计,于1930年建成,由何挺然联怡公司投资兴建。

“西方古典”、柱廊与卷门、浮雕装饰

原(上海)南京大戏院占地面积为1381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500人,此项目演绎着“西方古典”的柱式、尺度、比例、对称的内外空间构图语言,高大和比例匀称的古典柱廊环绕在四周,柱头上有浮雕装饰,四周墙壁有人体浮雕,装饰美丽,气度非凡,大厅被16根古典大理石圆柱环抱,色调庄重淡雅。

“古典”情怀的浓重、“时中时西”

侧面观察,从原(上海)圣约翰大学交谊室、原(上海)南京大戏院到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范文照抑或范文照与赵深在早年实践中,“古典”情怀是浓重的,这当然与他所受的教育(“宾大”学院派教育)培养有关,以及一部分受到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首都计划》(1927—1937)的“政治”方针控制下的企盼以“中华固有之形式”为原则的设计主导,而扩大范围(全国各地区)的影响有关,造就了“古典”成为他早年(1927—1930)的设计主线,且“时中时西”。

而就在“古典”的“时中时西”姿态下,范文照也产生出“折中”的设计,体现在原(上海)交通大学执信西斋项目上。这是一座学生宿舍的设计,原名为西新宿舍,后为纪念民主战士、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才改名为执信西斋。

“西式折中”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成立新的交通大学(合并沪平唐诸校),学生人数增多,且学生宿舍年久失修,校方便决定建新宿舍楼,交由范文照设计,于1929年夏开工,1930年冬完工。此项目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承重墙结构,外墙红砖白缝,以“马蹄形”字形布局展开,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主入口设在中间,并配有卧室152间,2人1间,可容纳300多位学生,还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建成后深受到学生喜欢,是一个倾向于“西式折中”的设计。

参与社会事务、组织建筑师民间团体

不只成立个人事务所,范文照也逐渐涉入、参与社会上关于“建筑”或“非建筑”的事务,增加爆光率,以积累声望。就在创办事务所的同年(1927年)10月,范文照与同行建筑师发起组织建筑师的民间机构、团体。1927年冬正式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学会的成立为整合原本零散的建筑师个体,团结业内同仁以形成社会影响力,并提高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使中国的建筑事业跻身于国际同行。

隔年(1928年),考虑到中国建筑师非仅限于上海地区,遂将“上海建筑师学会”改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1928年于国民政府工商部注册),吸收其他城市的建筑师(刘福泰、卢树森、刘既漂、刘敦桢、贝寿同、杨廷宝、关颂声、林徽因、梁思成、朱彬、虞炳烈、陈炎仲、阎子亨等)参加,便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以扩大学会的影响力。

《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

战时建筑

“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办《中国建筑》刊物,范文照在创刊号(1932.11)中发文阐述了“中国建筑师学会”的组成与缘起(1932年冬),几位核心团队如何组织“学会”(范文照《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中国建筑》,创刊号,1932.11)。

而赵深于1927年便经由范文照、庄俊的介绍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日后于1932年任会长。

赵深与范文照都热衷于参加竞赛,如早年的中山陵图案设计竞赛。1929年,赵深与夫人孙熙明共同参加原上海特别市市政府新屋设计图案竞赛,获一等奖(奖金3000元),但之后没实施,最终由董大酉(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综合和参考其他图案后,另行设计及建造。

竞赛中,总不如意

除了项目上的合作,范文照也与赵深合作参加(南京)中山纪念塔图案竞赛,终得第二奖(1930年,即首奖,奖金1200元),获设计权,可是图案因战乱原因(中原大战)未实施。也许是命运使然,范文照在竞赛中总不如意,只有在1933年与李惠伯合作的广东省政府合署图案竞赛中获首奖,但也未实施。即便如此,范文照优秀的能力没被忽略,仍于1928年被聘为(南京)中山陵园陵园计划专门委员,及1929年任(南京)首都设计委员会评议员,并兼任(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教师,同时也是上海市建筑技师公会的会员。

对外交涉的经营、开拓业务关系

赵深的加入,为事务所增光添彩,设计实力提升,范文照便放心将自己业务转移到对外交涉的经营方面,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开拓业务关系。1930年,范文照加入上海扶轮社(依循国际扶轮规章所成立的地区性社会团体,全球第一个扶轮社是1905年创立),成为社员,及任上海联青社社长(国际性基督教青年会,1924年海外成立)。1932年任(南京)中山陵顾问及国民政府铁道部技术专员、全国道路协会名誉顾问。1933年兼职(上海)锦兴地产公司顾问建筑师。

除了上海,南京是范文照第二个执业重地,他运用他经营的社会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末起承接了一些项目,如:原(南京)铁道部大楼(1930年建成)、原(南京)励志社总社(1931年建成)、原(南京)华侨招待所(1933年建成)。其中,铁道部大楼与励志社总社是范文照与赵深共同设计完成,加上华侨招待所皆都倾向于“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

“中华古典”风格探索、符合《首都计划》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操作上,由于他俩是“宾大”毕业,故将所学对学派派(Beaux-Arts)教育培养出对所熟悉的“西方古典”的设计理解,运用与转换到对“中华古典”风格的探索,并体现在作品之中。一个是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的重檐歇山顶形式,以及琉璃瓦屋面与青灰色的墙面、斗拱、门楣等中国古典元素的设计(原南京铁道部大楼,3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一个是三栋仿清代宫殿式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呈“品”字形分布构成的院落设计(原南京励志社总社,3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构);一个是入口处为卷棚顶式,采中国传统宫殿式屋顶形式(原南京华侨招待,3层高的钢筋混凝土构造)。当然,为何全采用“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全与这些项目地处南京有关,又是政府建筑,符合《首都计划》(1927—1937)下南京的整体城市形象。

“古典”复兴的旗手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1930—1933),范文照仍是“古典”复兴的旗手。

此时期,范文照也承接下一寺殿项目,即江苏保圣寺,是由叶恭绰为抢救国宝而委请范文照设计。在项目进行时,徐悲鸿、刘海粟也专程到现场指导,1932年寺殿完工后,唐代罗汉泥塑迁入,并得到很好的保存。而寺殿是个标准的“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经过了国内外不同事务所历练和存有一笔积蓄后,1931年赵深离开范文照事务所,独立执业。

在赵深离开后,范文照在往后几年又补进、聘请几位建筑师,有谭垣、吴景奇、徐敬直、李惠伯,其他成员还有黄章斌、陈渊若、杨锦麟、赵璧、厉尊谅、张伯伦。

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可谓是汇聚或培养著名建筑师的单位,赵深、谭垣、吴景奇、徐敬直、李惠伯,日后都成为中国近代才华洋溢的著名建筑师。

此时期范文照设计还有原(上海)中央银行银库、原(上海)三山会馆市房全部、原(南京)卫生设施实验处新屋、原(上海)卫生防疫站。

姿态明确、“折中”不是主线且批判过(是一种骑墙派)

若事后论,其实,从范文照的代表性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他的设计姿态是明确的,要不就“古典”,要不就“反古典”(1933年后转向“现代建筑”),而“折中”,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主线,且还批判过(是一种骑墙派)。他曾撰文提过:这些“中西建筑”(折中)的混合物在中国多数大城市中均能见到,那中国式的屋顶建在西方古典的立面之上,就如同苏格拉底戴上中国瓜皮帽或孔夫子穿上西式晚礼服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应该受到鉴赏家的谴责,违反了优秀建筑的基本原理。

香港建筑

“折中”语言鲜明

原(南京)卫生设施实验处新屋是范文照在南京仅有的倾向于“折中”的设计,其他都是“中华古典”风格。此项目原为3层(之后加建1层),钢混结构,主入口设于中间处,两侧墙面有次入口,建筑呈“口”字形布局,内部有一室内中庭,功能空间围绕着中庭而配置,流线简洁明快。在外立面部分,建筑呈横竖向分割,局部内外墙面有“古典”元素之装饰,但不多,“折中”语言鲜明。

“新”思想、“新”建筑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近代,因建设的蓬勃发展,吸引外资入沪投资,人流、物流极度地频繁,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后的资讯通达,使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来到了中国,加上早已进入中国、行之多年的现代化材料、技术、工法与设备的推进,使得“新”思想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些都冲击了沉浸在“古典”浪潮的中国近代建筑师。

当范文照敞徉在“中华古典”的浪潮时,他的同辈建筑师有部分已悄然地在项目中试验着“现代主义”思想,或手法趋近于“现代建筑”原则,如:奚福泉设计的(上海)康绥公寓、原(上海)白赛仲公寓,华盖建筑(赵深、陈植、童寯)设计的原大上海大戏院、原(上海)金城大戏院、原(南京)首都饭店,身为活跃于媒体与社会活动、久经沙场的建筑师范文照,对于这些讯息,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可以客观判断,他也注意到此一“新”(现代主义)思潮。

对“现代性”的思考、成员流动促使资讯更新、根本性的变化

零零总总的讯息,刺激着范文照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因他也算是个嗅觉敏锐的建筑师。不久,事务所的成员流动,促使资讯产生更新,此刻,范文照本身的设计思想真正起到了根本性的变化。

逐渐趋向于“现代性”、仍认为“中国建筑艺术”有其魅力

1933年,范文照事务所成员先后离职,便又补进新血,有林朋(Carl Linabohm,瑞典人美籍建筑师、伍子昂(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萧鼎华与铁广涛(1932年毕业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范文照事务所实习)。其中,林朋与伍子昂提倡“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的主张,这时,范文照逐渐接受此一“新”观点,立场也逐渐趋向于“现代性”,但他内心视“中国建筑”仍有其魅力的,而这个魅力不是指“外形”,而是一种建筑艺术的理想性及诗性。

“传统”与“现代”之争论在于“效率”与“美”

所以,范文照并不是要抛弃“中国建筑”。他自己认为“传统”与“现代”之争论在于“效率”与“美”,旧的形式正被新的所抹除,而“新”,更倾向于生活的舒适、方便和安逸,但缺少那些古老方式中存在的调和之美。他曾经撰文解释过:当我们适应于“新”(现代)要求时,“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应当不作更改的,予以保留,要重新获得“它”的智慧与美。

“从内而外”、“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和安逸之需求

因此,这时,范文照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艺术精神(与过往强调的“大屋顶”有所不同),以及若提出“现代”形式时,内部仍需显藏、保留“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神,才符合他强调的建筑构思应当“从内而外”,而不是“从外而内”。由此,可以判断,范文照在“中华古典”风格的范畴内,逐渐从对“形体”(大屋顶)的关注转向对“精神”(理想性及诗性)的理解,并加入实用、经济(范似乎认为富丽堂皇的“大屋顶”式样过于浪费,不适合现代生活)的“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和安逸之需求(以民为本的观念)。

自我救赎、彻底转向“新”(现代)建筑、撰文自省、纠正过往错误、革命性的宣告

之后,在1934年,范文照终于从“中华古典”风格中“自我解放”、“自我救赎”,彻底转向“新”(现代)建筑,他撰文自省,否定过往,并终结原本富丽堂皇、过度浪费的“中华古典”风格中的“大屋顶”式样,号召社会各界来纠正此错误。要知道,范文照以前可是“古典”的旗手,他这样的转变,是一次革命性的宣告。

考察欧洲“新”(现代)建筑

一年后,在1935年夏,范文照被委任为国家顾问,代表国民政府出席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4次国际城市及房屋设计会议以及罗马国际建筑师大会。开会期间,范文照也利用剩余时间,考察欧洲各国的“新”(现代)建筑,那时正是“现代主义”在欧洲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亲身体验后,加强了范文照对“新”(现代)建筑的缤纷多彩的认识与理解。回国,已有体会后,更让范文照坚定地往“新”(现代)建筑的实践发展。

此时期,范文照的设计有原(上海)历届殉职警察纪念碑、原(上海)同孚路82号、原(上海)西摩路与福煦路转角处市房公寓、原(青岛)孔祥熙别墅、原(上海)孔祥熙故居、(上海)协发公寓、原(广州)中华书局广州分局。其中,部分作品已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

“横向”水平性、圆弧型半悬挑、“装饰”趋近于“无”

原(上海)西摩路与福煦路转角处市房公寓是一个临街面的住商混合型建筑,底层为出租用的店铺,共有14间,皆使用了透明的无框大玻璃橱窗,既简洁又明亮,具有“现代”的店铺风格,二层为店铺的楼座,作办公和储藏使用,由一层店铺内小楼梯而上,三层为公寓,有4个单元,一梯两户,设一公用走道,卧室在南边,客厅与厨房在北边,设有辅助楼梯作消防疏散用,北边设有外廊。此项目,范文照用一个完整的几何体来满足公寓功能,立面上不带多余的“古典”装饰,使用泰山砖,利用“横向”的水泥窗版强调一种“水平性”,并在转角路口处将建筑施以弧形的处理,以及在二、三层窗版用4分之一弧形向下收边。这栋建筑的出现等于揭示着范文照正式往“现代建筑”靠近,并切割对“古典”的遵从。

同样地在另一栋公寓,(上海)协发公寓,范文照也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此项目,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8平方米,共4层,混合结构。由于是公寓式住宅,范文照仍用一个完整的几何体来满足住宅功能需求,不浪费任何面积,采“一”字型布局,每个标准单元一梯一户,是当时高档的公寓式住宅,每户4室户型,居室大多为套间,并在房间分隔处设壁橱。起居室面向阳台处有6扇落地窗,以及在单元拼接处设有天井,供给与改善室内的光源及通风。厨房较其他房间大,还设有佣人房。楼梯为一圆弧型半悬挑出,并活泼了立面。范文照在此设计中施以立面更加简洁、利落的形象,圆弧楼梯设有大片玻璃窗,材料也统一化,外墙面是浅黄色水泥拉毛处理,“装饰”的元素更趋近于“无”,“现代建筑”的语言与精神瞬间涌现,干净又纯粹。

部分“折中”或“古典”

即使,范文照于1933年后开始追逐国际“新”(现代)建筑思潮,但仍有部分项目因条件所限,必须采取“折中”或“古典”的做法,然而,也不影响他对“现代建筑”的追求。

原(上海)历届殉职警察纪念碑由市公安局立之,属于官方项目,是范文照唯一一座建成的纪念碑,钢骨混凝土结构,碑体形式简单,以一个矩形几何体向上伸展,局部墙面刻有云朵的装饰图样,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

而原(青岛)孔祥熙故居与原(上海)孔祥熙故居则是倾向于“西式折中”的设计。原(青岛)孔祥熙故居的底层立面为“西方古典”柱式的门廊,墙面为黄色水泥拉毛处理,烟囱为清水红砖砌筑,红瓦坡顶,倾向于“西式折中”的设计。

原(上海)卫生防疫站是范文照继原(上海)圣约翰大学交谊室与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最后一个在上海倾向于“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建于1934年。此屋原为意大利侨商使用,3层高,砖木结构,以“现代化”材料与工法建造,是个标准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大屋顶”建筑,有着许多传统的装饰细节。

虽然,范文照祖籍是广东顺德(生于上海),但他很少在广东一带活动,顶多曾参加广东省政府举办的图案竞赛(广东省政府合署图案竞赛,获首奖),他在广州唯一一个建成的项目是原(广州)中华书局广州分局。

先“科学化”后“美术化”、面积“极度饱和化”、横竖穿插

范文照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解是应当“从内而外”,不单单只是对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保留,还有一种先考量“科学化”的设计,后才“美术化”,他的作品也一直这样体现着,如:原(上海)西摩路与福煦路转角处市房公寓的满足临街面的住商混合型态以及(上海)协发公寓完整的功能需求,两者都在面积上进行“极度饱和化”,不浪费任何空间。范文照不会因为去追求“形”的表现,而忽视这一点,所以,他的建筑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几何化”,原(广州)中华书局广州分局也是如此,书局的功能需求绝对的满足,且因应周遭环境,入口有近2层高的退缩“骑楼”,然后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形体的“美术化”。而“美术化”也建立在简洁、利落的“现代建筑”语言,立面上横向水平窗带如实地呈现,与顶部伸出的垂直立板,构成了横竖穿插对话的立面关系,材料的单纯化(红褐色方砖、白涂料)更让建筑的语言趋近于“纯粹”与“精炼”。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华东地区,上海陷入孤岛,沪宁一带建筑市场萧条,业务以沪宁为主的范文照,似乎已预感到市场不景气的讯号,于是,1938年他取得香港注册建筑师。也因他是广东籍(虽然生于上海),就地缘(珠江三角洲一带)之便,前往香港发展似乎在范文照心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事了(但他在1949年以前没有在香港真正执业)。

香港时期

抗战期间,范文照建成的作品不多,留下的就两处,(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上海)集雅公寓,两个项目皆没偏离“现代建筑”语言。

几何圆形巨塔、竖向语言、弧形雨篷

美琪大戏院,高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2612平方米,建筑面积5416平方米。在设计时,范文照仍“极度饱和化”,布局理性,明确地将休息厅、门厅、售票厅、楼厅、楼梯、穿堂等各功能空间分立,妥善运用,并富于变化,自然流畅,室内还加有艺术雕塑,营造气氛,富丽庄重,楼梯与地坪采用磨石子材料,共1597个座位。在外立面部分,范文照在几何圆形巨塔上做直线条长窗,供给室内光源外,也形成竖向的垂直语言,巨塔下为一弧形的大雨篷,与巨塔搭配产生一种速度的美感,两侧墙面有数个方窗与横向窗带,在线条、比例与体量之间层次分明。开幕之际,曾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

范文照对于住宅项目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除了“极度饱和化”外,他还觉得住宅应具备“现代”生活的特质,即舒适、方便和安逸之需求,以及他始终认为的“从内而外”的设计,1942年的(上海)集雅公寓是范文照在往“现代建筑”试验后的最具代表性作品。

“纯粹”与“精炼”

集雅公寓的场地稍具难度,是不规则地形,范文照以“T”字形布局,两侧留出进出口的车道,东南侧设一露天停车场,建筑临街面(北面)是一完整的体块,“T”字形的凹角处(南面)则成为小区步道及景观绿化,当时以小家庭及单身独居住户为主。公寓中间主要单元为7层,东西两端单元为4层,都设有专属出入口。中间主要单元设2个4室户和6个1室半户,每户均采套间及凹室配置,此处的厨房比(上海)协发公寓小,起居间较大。每户都设有内阳台(向南、向东西面),增加室内采光与通风,卧室设壁橱。范文照在此项目中,合理地分配使用面积,在增删调整后,提出合宜、方便的公寓模式,临街面的一层部分是可出租的店铺。在处理完内部功能后,范文照接着“美化”建筑形式,仍不脱他既有的手法,“纯粹”与“精炼”。建筑外墙贴黄色马赛克,中部是电梯与楼梯,其外墙面施以垂直向水泥线板,线板间隔是竖向窗,东西两端单元楼梯外墙则做垂直向长框,这3部分构成强烈的“竖向”线条语言,其他墙面开设不带“装饰”的矩形窗,规矩排列着。由于抗战胜利后范文照没有任何代表性的作品建成,(上海)集雅公寓就成为了他在大陆时期最后一个重要的作品,建筑本身的构思与细致,反映出建筑师本身的设计功力。

赴港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范文照先赴美国,后赴香港,创办事务所,从业人员有范政、范斌等,之后设计有原(香港)铜锣湾豪华戏院与公寓、原(香港)崇基学院临时女生宿舍、原(香港)崇基学院女生宿舍、原(香港)崇基学院男生宿舍、原(香港)崇基学院教学楼、(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北角衞理堂、原(香港)石硖尾警局、原(香港)观塘银都戏院等,在这些项目中他仍坚持着进行对“现代建筑”的试验,日后成为影响香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华人建筑师之一。

“新(现代)建筑”理解的过程

总之,范文照本是奉行于“古典”精神的设计旗手,项目也如数家珍,之后,完全转向对“新(现代)建筑”的试验,并一直追求下去。而他认为的“新”(现代),是要让所设计出来的房子,能让人的生活过得有“现代”的舒适、方便和安逸之感,是“以民为本”的观念,但,内部还得显藏与保留中国建筑的艺术与精神,才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设计。他觉得“现代”生活也需考量“经济”与“实用”的意义,所以,他反对“大屋顶”式样的过度浪费。因此,他的实践过程经历了一段“自我救赎”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对“新(现代)建筑”理解的过程。

猜你喜欢
范文建筑师古典
胖胖的“建筑师”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怎样读古典诗词?
当建筑师
春色几许(简谱)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