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硬件和软件问题研究

2014-01-31 07:09张佰玲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药品

张佰玲

从近几年的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地震灾害具有多发性、灾害性大并且难以防范的特点,地震灾害救援也就成为国际和国内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他们将急救医学作为救援基础,统筹消防救援,组织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1]。像地震这样突发性灾害的发生,我们通常会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利用各种医疗设备和技术,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现场向受灾群体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理,提供相关有效的医疗救助。而后,送患者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救治和长期的康复。但是,传统的突发性灾害救助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2008年汶川大地震正向我们展示了离开完整的医学救援体系就难以承担灾害救援使命的事实。因此,灾害救援医学已经逐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的相关研究。

我国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关于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的研究从临时性的应急任务提升到了专业化的科学研究。2009年,武警医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救援医学系”,一些院校也开展了相关领域的探索。但是,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1 地震灾害救援医学之存在问题

在地震后的急救工作中,有一些硬件和软件问题需要引起医疗人员注意,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医疗硬件和软件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任务,提高震灾水平提供可靠的保证。

1.1 硬件设施

1.1.1 医学救援装备落后,缺乏灵活性 震区的幸存者除一般性的外伤之外,往往还会出现危重症状,如休克、酸中毒、脏器功能受损、骨折等,需要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但是,地震发生后交通不便给医学救援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我国目前参加紧急救援的医学设备还是较为传统的医学临床设备,有的体积相对于救援环境比较大并且过重,不便于携带和运输;有的对于使用环境的要求过高,救援过程中故障频发。此外,我国目前多采用帐篷搭建临时救援医院,移动不灵活,给后续转移病人、转移设备带来很多不便[2]。

1.1.2 医学救援药品短缺,获取渠道少 地震救援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药品来支撑现场治疗,尤其是对消毒药品、麻醉药品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是相当急迫的。然而医用药品的传输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差,只能从就近的医院来获得治疗所需的最关键药品,用量上是完全不够的。这就给受灾患者带来一定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1.2 软件设施

1.2.1 医学救援模式单一,信息系统利用缺失

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医学救援救模式是“三级救治”体系,即按技术高低和急救措施的复杂程度将救援力量分为三个级别:“现场救治”,包括止血、包扎、固定、防止窒息、简单抗休克、口服止痛药和抗敏感药物等急救措施;“初级救治”是指公路运输一小时内到达医疗救治机构进行补充急救措施和早期治疗;“高级救治”是指在就近医院接受完善的治疗。从以上解释可以明显看出单纯的采取这种救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地震灾害的救治,需要结合其他救治模式,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灾后医疗救援。

1.2.2 医学救援管理系统混乱,缺乏完整性 作为调度各种医疗资源的管理系统,是整个地震医学救援的枢纽。目前我国的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管理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管理系统都是临时建立起来的,在灾前和灾后并没有相应的管理系统。虽然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这就导致管理没有一定的规则程序,人员配备考虑不周,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在调度医药、医用设备以及医用人力资源的运作不协调,造成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剩。灾后医学管理的混乱则多表现在卫生防疫的管理,很容易造成灾区流行性疾病的扩散,产生更多的人员伤亡。

1.2.3 医学救援人员素质不齐,分工不合理 对于急救中心或者医院急诊中心所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我们毋庸置疑,但是,从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救援人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还有很多民间组织的医疗团队。由于这些团队队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医疗救援训练,所以在救援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失误。加之紧急情况下管理的混乱,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救援队伍的分工则比较混乱,不够合理。典型的不合理就是严重的病号被分到了不太专业的救援人员手中,他们对于检伤分类、现场急救、医疗后送等方面都比较缺乏经验。此外,急救人员由于长期处在一种比较安定的救治环境中,因此缺乏野外生存和自我保护意思,会造成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影响救援进度。

2 对地震灾害救援医学存在问题的建议

因为地震灾害发生非常突然,国家和地方救援准备时间短,所以必须按时效救治原则,提高伤员抢救成功效率。本文针对地震灾害救援中的硬件问题和软件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2.1 针对硬件问题的建议

2.1.1 医学救援装备的完善 (1)建议逐步向小型、轻便型设备移转。这样可以适应交通不便利的状况,便于携带。(2)建议根据救治水平、类型和范围等对救援装备进行分版块研究设计。总结分析地震灾害中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病症,研究不同的治疗设备。同时研发便于设备携带、维修的箱型。(3)建议充分完善“车载式移动医院”。帐篷式医院的机动性差,技术支撑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灾区灵活性远不如车载式移动医院。车载式移动医院的框架大体上包括指挥车、急救车、手术车、检查车、医疗保障车、生活保障车和远程通讯车。由于其囊括了“120”、“急诊”、“ICU”这三种急救形式的救治功能,为外伤感染、合并症、外科手术等这些需要常规化验、影像检查的救治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车载式移动医院对于医学救援硬件设施有着根本性的转变。继汶川地震后的玉树地震中就偏向于车载式移动医院,使得救援变得秩序化、效率化。

2.1.2 加强医学救援药品管理 (1)建议扩大药品的来源。地震发生初期药品的主要来源为就近的医院,可以稍稍缓解对于药品的需求。后期则要寻求大量药品的来源,联系各类急用药品的生产厂商、民间公益组织等来作为药品的供应商。(2)建议制订合理的药品分配。总结经验,根据震区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症状所需用药的情况来制订相匹配的药品用量分配标准。不仅可以使有限的药品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也可以给救援人员提供一个通常情况下的用药标准。(3)建议定期清理药品。由于震区环境恶劣,药品的保存条件得不到保证,会出现一定量的过期、变质药品。这就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分类清理。(4)建议研制适合震区适用的专门形式的药品。要充分考虑药品的形状、形态、保存条件、适用条件、运输状态,治疗效果等因素,使其成为震区适用的专门性药品。

2.2 软件问题之建议

2.2.1 引入信息化救援医学模式 (1)建议建立流动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由于震区现场会出现各种救援人员预想不到的状况,所以就需要各种不同领域的专业医学人士。通过卫星,利用电脑连接各大医院的资深专家参与所遇到的疑难病例的诊治工作。同时,利用电脑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2)建议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前线救援军队联系。了解患者最新情况,及时针对即将接收的患者采取治疗措施。(3)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医学数据库。借鉴各国关于地震救援医学的做法,结合我国出现的各种震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医学数据库。给以后的地震灾害救援医学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提高救援效率。

2.2.2 完善医学救援管理系统 (1)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灾害救援指挥体系。由于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地震救援指挥体系。震前负责救援预案的制订、物资储备、知识普及、救援演练以及震区医学救援的方法研究等工作;震后则负责调动各方面力量,组织医学救援以及卫生防疫等工作。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还包括针对灾害条件下医学救援的规律、方式、方法的研究。(2)建议制订救援预案。大规模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行动相当复杂,要区分不同状况采取措施,所以要制订救援预案。玉树地震救援提示我们,针对高原、寒带、山区等特殊条件下实施医疗救援工作的预案亟待完善。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得益于先前制订的救援预案,采用流动医院,成功的救治了3名被埋在地下的患者,并使2700多人得到了好的医疗救助。(3)在管理部门内吸纳医学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充分利用医学管理人员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优势。医学管理人员对于医疗器械的法规和技术标准都比较熟悉,能够在紧急采购、分发物资等多个工作环节上起到把关作用。对于救援后期的管理工作也可以起到检修、质控的作用。

2.2.3 提升救援医学人员素质,合理分工 (1)建议合理分配医学救援人员的工作。救援工作要分层次的进行,对于重病号则安排专业医学人员救治,而对于包扎、固定等一些简单的医学救援则可以安排民间组织的救援人员进行救治,这样的合理分层可以使救援工作分清轻重缓急。(2)建议对医学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及野外救治课程辅导。由于震后环境相当恶劣,医学救援人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处于较为平静的救治心理状态。此外,对于医学救援人员的野外救治技能进行培训,使其适应恶劣的救治环境。(3)加强地震救援医学常识的普及。一些常见的自救方法,如简单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可以纳入学校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在社区和乡镇进行宣传,也可以将灾害自救案例等制作成音像制品免费予以发放。此外,还要将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知识纳入本科医学教学体系,使本科医学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

3 结论

地震灾害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救援医学可以减少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伤残和死亡。通过不断的完善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来提高国家抗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后伤残率、死亡率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创建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有效的地震灾害救援医学系统,保障灾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杨造成.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的医学实践与研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Z1):75-80.

[2] 张志强,李 忠,杨 轶.灾害医疗救援队医疗装备配置方案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2,9(5):19-21.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