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英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黑龙江 150500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分析
刘元英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黑龙江 15050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及效果。
剖宫产;子宫肌瘤;除术方法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往往患者在怀孕后才发现有子宫肌瘤,对于小的子宫肌瘤一般不做处理,继续妊娠。如果肌瘤的大小已经达到了手术指征,采取期待疗法,不处理子宫肌瘤而继续妊娠,注意加强孕期的监测[1]。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40例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处理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岁;孕周37~41周,单胎38例,双胎2例。胎儿头位30例,臀位9例,其它1例。子宫颈部肌瘤1例,肌壁间肌瘤19例,浆膜下肌瘤20例;单发肌瘤32例,多发肌瘤8例。
1.2 方法
1.2.1 浆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剖宫产取出胎儿及胎儿附属物、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后,探察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及深度。根据肌瘤蒂的粗细,用两把Kocher钳或大血管钳靠近子宫钳夹瘤蒂并切断,用l号无创伤缝合线“8”字缝扎止血,再褥式包埋创面。切除瘤蒂后,对较粗血管应单独结扎止血。断端包埋应尽量保持浆膜层光滑,以免术后引起粘连。
1.2.2 子宫肌间肌瘤剔除术 探查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深浅等情况。妊娠期子宫增大,血运丰富,剔除肌瘤时常常容易出血,因此为了预防出血可以在剔除肌瘤前先在肌瘤部位注射缩宫素,也可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结扎,或用橡皮管紧束子宫峡部,必要时用卵圆钳钳夹卵巢动脉,暂时阻断子宫血运。在肌瘤表面血管较少、较薄处切开浆膜层,肌瘤不大时可行纵切口,对较大肌瘤可以沿肌瘤下部做环形切开或楔形切开。对子宫后壁较大肌瘤,可以在两侧输卵管附着之间的稍下部位切开浆膜层。肌瘤靠近子宫角部时,切口应距宫角有一定距离,以免缝合后影响输卵管日后功能[2]。
1.2.3 子宫颈部肌瘤剔除术 探查明确肌瘤是源自宫颈前壁、后壁或侧壁,肌瘤的大小、数目以及与子宫体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果肌瘤位于子宫颈的前壁,先将膀胱反折腹膜提起,做一横切口,并向两侧伸延达圆韧带处。向下推开膀胱达瘤体边缘。肌瘤暴露后,在其包膜上做一横切口,用手指进行钝性分离。为了避免损伤输尿管和周围血管,应尽量在直视下做锐性分离。当大部分肌瘤已经与包膜分离后,用组织钳钳夹瘤体向上提拉,继续向瘤体底部分离。瘤腔关闭后,检查有无出血,用l号无创伤缝合线连续缝合剪开的膀胱反折腹膜。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发病率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0.5%。肌瘤5~10 cm肌瘤7例,肌瘤直径≤5 cm 33例。多发性肌瘤出血量150~268 ml,单发性肌瘤出血量155~258 ml。术后随访30例,经期延长2例,经期增多1例,子宫肌瘤复发1例,余26例月经正常,B超检查无明显的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的激素依赖性肿瘤,由于全子宫切除或肌瘤剜除术具有确切的效果、故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分娩过程中可发生产道阻塞、胎先露下降困难造成难产,又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妊娠合并肌瘤者多能自然分娩,不需急于干预,但要预防产后出血。若肌瘤阻碍胎儿下降应行剖宫产术。剖宫产时是否同时切除肌瘤或切除子宫,需根据肌瘤大小、部位和患者情况决定。
子宫肌瘤随妊娠月份增长也逐渐增大,然其对分娩的影响取决于肌瘤大小、生长部位及类型。肌瘤在孕期及产褥期可发生红色退行性变,局部出现疼痛和压痛,并伴有低热、白细胞中度升高,一般给镇痛剂治疗,症状可在数天内缓解。除非伴有感染,不需给予抗生素。黏膜下肌瘤可妨碍受精卵着床,引起流产或影响胎盘功能,即使妊娠继续至足月,亦常因肌瘤脱垂于阴道而伴发感染。肌壁间肌瘤在临产后可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2]。一般在孕期不行肌瘤摘除术。曾作过肌瘤摘除术的子宫,有可能在分娩时发生瘢痕破裂,应作剖宫产术,并应警惕产后出血。行剖宫产术同时可剔除肌瘤或切除子宫。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5-296.
[2]张晓沁.剖宫产术时肌瘤剥除术67例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0,23(9):558.
R719.8
B
1674-9316(2014)06-0021-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6.011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40例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黏膜下肌瘤1例,肌壁间肌瘤19例,浆膜下肌瘤20例;单发肌瘤32例,多发肌瘤8例;肌瘤5~10 cm肌瘤7例,肌瘤直径≤5 cm 33例。多发性肌瘤出血量150~268ml,单发性肌瘤出血量155~258ml。
结论根据肌瘤的位置不同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剖宫产术时应同时予以剔除,减少孕产妇的产后心理负担,减少二次手术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