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与rt-pa溶栓治疗临床对比观察

2014-01-30 17:39:59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室颤酶原尿激酶

高 丽

安丘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安丘 262100

尿激酶与rt-pa溶栓治疗临床对比观察

高 丽

安丘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安丘 262100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尿激酶和Rt-PA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Rt-PA;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

临床采用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是较为理想的[1]。溶栓药物中,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是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5月。排除患者存在严重性糖尿病和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出血性疾病等。患者不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在52~69岁,平均为(62.5±1.0)岁;发病到治疗时间在1.2~5.9 h,平均为(2.6±0.4)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为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P>0.05,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给患者吸氧和采用心电图检查[2],并对患者进行电解质和血尿常规及心肌酶等检查,同时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试验组:采用手推法缓慢注入Rt-PA10 mg(需将其溶入20 ml生理盐水中),之后采用微量泵向相关的栓塞血管中注入Rt-PA0.6 mg/min。

对照组:采用手推法缓慢注入尿激酶20万U(需将其溶入到20 ml生理盐水中),随后采用微量泵向相关的栓塞血管中注入1万U/min。每隔15 min进行1次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情况。Rt-PA的最大剂量为50 mg,尿激酶最大剂量为80万U。在患者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后,需控制好患者的血压,90 mmHg<收缩压<110 mmH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和治疗有效率,以及溶栓后发生室颤情况、溶栓再通患者中所发生室颤情况。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梗死部位血栓面积缩小>80.0%,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梗死部位血栓面积得到缩小60%~80.0%,并且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严重或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

试验组:完全再通30例,部分再通26例,未通4例,再通率为93.3%;对照组:完全再通30例,部分再通25例,未通5例,再通率为91.7%。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试验组:显效3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57/60)与对照组91.7%(55/6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试验组:2例室颤;对照组:7例室颤;发生几率分别为3.3%、11.7%;两组患者溶栓后发生室颤几率比较P<0.05。

3 讨论

采用Rt-PA治疗,药物能够选择性的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进行有效结合而产生复合物,进而激活患者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而转为纤溶酶,有效地溶解纤维蛋白,具有起效快且在人体内不会蓄积的特点[3]。Rt-PA激活循环中的游离纤溶酶原作用比较弱,同时其对血栓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发生室颤的几率较小。尿激酶则是从人尿中所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目前也可以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合成,它不具有抗原性,并且能够将纤维蛋白结合型以及游离型纤维酶原转为纤溶酶。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57/60)与对照组91.7%(55/60)比较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发生室颤几率比较(P<0.05)。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后,患者所发生的室颤几率较低。

[1]帅锋利,宋剑琼,苏代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1,12:72-73.

[2]金绿英,杨俊,周军,丁家望,李莉,张炯,吴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变化[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06:408.

[3]郭东,朱欠元.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6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74-75.

R542.22

B

1674-9316(2014)05-0029-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5.017

方法纳入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试验组采用Rt-PA溶栓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57/60)与对照组91.7%(55/60)比较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发生室颤几率比较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后,患者发生室颤的几率较低。

猜你喜欢
室颤酶原尿激酶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心电形态学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预测室颤能力的比较
特发性室颤射频消融后的心电图改变
不同导联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9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