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常浪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江苏 淮安 223300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年门急诊量约150万人次。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及门诊量的攀升,分诊管理难度逐渐增大,传统的手工分诊方式已不能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基于IP的分诊叫号系统,可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创造“一人一室,一医一患”的就诊环境[1]。系统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合适的方式、方法,制定了合理的流程,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系统的实现作一探讨。
系统实现方式按软、硬件使用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2类,其中,以硬件为主的方式是指在显示控制、医生呼叫等方面需要硬件实现,如使用控制卡、媒体播放机对显示设备进行单独控制,并需要增加专用的服务器设备,医生呼叫使用按键式呼叫器[2];而以软件为主的实现方式是指尽可能以软件替代硬件设备达到相同的功能。
由于原有门诊楼在建设前并未为分诊叫号系统预留线路,以硬件为主的实现方式虽然可提供方便的媒体播放功能,但成本较高,且由于布线工程量大、硬件设备多,会导致故障点增多,给后期维护带来许多麻烦;此外,使用独立于医院信息系统(HIS)之外的设备与原有系统融合度不高,会导致医生使用不便[3]。相比之下,以软件为主的方式实现起来简单明了、成本低、涉及硬件设备少、便于医生使用。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院采取了以软件为主的实现方式,其中分诊护士站与诊区大屏只需通过1块双屏显卡连接,分诊信息经处理后即可发送到诊区大屏;医生呼叫功能嵌套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中,医生只需点击界面上的“下一个”按钮,即可通过IP地址远程触发分诊护士站的语音叫号程序,语音提示引导候诊病人进入诊室就诊。
分诊流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如何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诊流程成为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4-6]。我院首先选取了比较繁忙的内科和儿科诊区作为试点区,广泛地听取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意见。
主要试点结果:① 使用到诊分诊模式,患者挂完号持就诊卡到相应分诊台或自助服务系统上刷卡分诊,系统重新生成有别于挂号时分配的排队序号,然后患者根据新的排队号等待叫号。该模式的优点是患者到诊率高、过号率低;缺点是需要安排护士刷卡分诊,浪费人力;多一个刷卡动作就可能因为就诊卡折损或者刷卡机接触不良导致刷不出病人信息,影响工作效率;患者需要再次排队且很多患者习惯于之前的挂号号序,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造成候诊的混乱;② 使用自动分诊模式,患者挂号后按照挂号号别、号序被系统自动“分流”到各个诊室,诊室医生利用叫号程序进行叫号。该模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安排护士刷卡分诊,节省人力;少了刷卡的动作,分诊效率高;患者不需二次排队且习惯按挂号号序排队,不易引起不满;缺点是未经到诊的“过滤”,有些挂了号但没有来的患者,将显示在医生诊间列表中,医生将呼到一些空号,过号率高。
综合考虑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意见,根据不同诊区的具体情况,在大多数诊区采取自动分诊模式;在过号率较高的诊区,采取到诊分诊模式,但刷卡后仍按照患者的挂号号序入队列排队。实践证明,多样化的分诊流程更贴近诊区的实际情况,能满足不同诊区的实际需求,最大程度地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实时从HIS数据库提取患者挂号信息是分诊叫号系统的关键,也是分诊工作的第一步,而数据的提取有2种方式:① 直接方式,即从HIS数据库相关表中直接提取数据;②间接方式,将HIS相关数据同步至分诊数据库,分诊系统只从分诊数据库读取数据,避免与HIS数据库发生直接的数据交换。
虽然前者实现简单清晰、实时性高,但后者把自身业务独立出来,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HIS的影响,更具安全性。我院之前采取作业的方式为:每隔1 min调用存储过程,将HIS中的相关挂号数据同步到分诊数据库中,各分诊终端只从分诊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将分诊之后的排队、叫号等信息写回。但经试点发现,通过作业的方式,由于吞吐量以及作业间隔的原因,并不能实时同步相关挂号信息,分诊终端有时会调不到病人信息。经研究,不采取作业的方式同步数据,而由程序每隔一定的时间直接执行相关存储过程同步数据,时间间隔可人为设置,由于我院日门诊量大,故采取每隔10 s调用一次存储过程,经一段时间的验证,没有再出现调不到病人信息的情况。
目前很多医院使用了分诊叫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但仍需护士每天为医生排班,以实现诊间识别,从而达到分诊的目的。我院采取基于IP的分诊叫号系统可以实现诊间自动识别,无需人为干预。
系统中需配置分诊护士站、诊区屏、诊间机器的IP地址,各IP有着不同的作用。分诊护士站的IP在护士登录时起到诊区权限过滤的作用,在医生站叫号时起到触发语音叫号程序的作用;诊区屏的IP,如果使用双屏:即诊区屏程序和分诊程序运行在同一台电脑上,那么该IP即为诊区电脑IP,如果诊区屏使用的是单独的电脑,则为对应电脑的IP,该IP起到叫号时实时刷新诊区大屏信息的作用;诊间机器IP是护士站识别诊间的唯一标志,如果未设置,医生登录诊间后,护士站将无法显示该诊间,也就无法分诊,同时也是门诊医生站远程连接到语音服务器的桥梁,如果不设置,门诊医生站将无法叫号。
基于IP的诊间识别从根本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为医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在自动分诊的诊区,护士每天只需要按时打开相应的分诊程序即可自动分诊。在到诊分诊的诊区,护士也只需为病人刷卡到诊,系统每隔5 s会自动将已到诊的病人分到相应的诊间。
基于IP的分诊叫号系统经过之前的试点调试,目前已在我院全面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对患者来说,通过分诊叫号系统,合理安排就诊事宜,缩短候诊时间,化解站立等待的烦躁情绪,实现“一医一患”,保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质量,保护就诊病人的隐私;对医院来说,使用分诊叫号系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医秩序、优化就诊流程,节省护士人力,从而有效改善医院形象,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9]。
[1]车永茂,居益君.门诊智能分诊管理系统的应用与体会[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3):53-54.
[2]张剑,张岩.医院分诊叫号系统实现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6):43-44.
[3]姜虹,方淳,王亮,等.纯软件技术实现门诊分诊叫号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2):364-365.
[4]裴奕,吕俊文.门诊分诊模式的比较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1,6(3):57-59.
[5]李建宏,陈学军,徐苗桑,等.医院分诊排队原理的分析比较和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08,3(2):18-20.
[6]张晓东.医院门诊分诊系统的开发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08,3(5):48-49.
[7]迟金清,胡胜利.医院排队叫号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2-54.
[8]王桂玲,林梅,于晓玲,等.提高门诊分诊工作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1-22.
[9]施春艳.结合门诊诊间医生的排队叫号系统的实施和优化[J].医疗装备,2009,22(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