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娟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尿蛋白电泳检测及临床应用
任冬娟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的探讨尿蛋白电泳测定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临床26例肾脏病患者尿蛋白电泳检测的临床应用。结果生理性蛋白分子量65~70 kda 3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5~70 kda 11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5 kda 6例,混合性蛋白尿<65 kda和混合性蛋白尿≥65~70 kda 5例。结论通过尿蛋白电泳检测确定尿蛋白的来源;了解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序(选择性蛋白尿与非选择性蛋白尿),从而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尿蛋白电泳;肾脏病;临床评价
蛋白尿是肾脏病变诊断的一个重要指征,蛋白尿来源的区分和发生机制对肾病的治疗和预后观察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可配合血清蛋白电泳筛出单克隆球蛋白病,特别是某些M蛋白不出现在血清蛋白电泳的患者,用于辅助诊断肾脏疾病。选取临床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肾内科患者26例尿液行尿蛋白电泳检测分析如下。
1.1 对象
本组检测的26例尿液,均为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膜性肾病患者8例;局灶性肾小球硬化患者5例;肾小球轻微病变患者5例;系膜细胞增生伴肾小管灶性萎缩患者3例;系膜细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例;IgA肾病患者2例。取24 h新鲜尿液,必要时样品在2~8℃可保存1周。
1.2 方法
SDS-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为本实验室使用Sebia公司的“HYDRASYS”全自动电泳仪。取20μl稀释液。放入小试管底部,加80μl混匀的尿液,旋涡混匀5 s。如果尿蛋白>2 g/L。则尿液先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 g/L左右。
生理性蛋白分子量65~70 kda 3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5~70 kda 11例,<65 kda 6例,混合性蛋白尿<65 kda和≥65~70 kda 5例。
尿蛋白电泳有醋酸纤维素薄膜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以后者常用,又称为尿蛋白SDS盘状电泳。其原理是:尿蛋白可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分子筛效应。尿液中各种蛋白质组分在向正极移动的过程中,可通过泳动速度按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彼此分离出蛋白质带。将蛋白尿与已知相对分子质量的标准蛋白质一起进行SDS圆盘状电泳分析,可判断尿蛋白的组分和相对分子量范围,进行蛋白尿的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分析。用SDS处理加入硫基乙醇的样品,可使不溶性蛋白质溶解并与SDS结合[1]。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将蛋白质的大小亚基解离并与SDS结合并带上阴离子,大大超过蛋白质的原有电荷,从而掩盖了蛋白质的原有电荷差异。使蛋白质迁移率仅受蛋白质大小亚基的相对分子量影响。因此SDS-PAGE是目前分析蛋白质亚基组成及相对分子量的最佳方法。
生理性蛋白尿或无症状性蛋白尿,是由于体内外各种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而导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主要是由肾小球滤过而未被重吸收的蛋白质加上肾或泌尿生殖道分泌的蛋白质共同组成,主要成分为清蛋白。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及体位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蛋白尿。肾前性蛋白尿多为溢出性蛋白尿,是由血液流经肾脏前就已患的疾病引起。这些疾病导致血循环中某些低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因而肾小球滤过亦增加,超过肾小管滤过阈值,尿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质。肾小球性蛋白尿因炎症、免疫系统破坏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膜损伤,孔径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膜各层,特别是足突细胞层的唾液酸减少或消失,以至静电屏蔽作用减弱[2]。主要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缺血、缺氧、淤血、淀粉样;某些继发性肾脏改变,如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如肾小球损伤较轻,以4万~9万的中分子质量蛋白尿为主时,称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大分子量蛋白如IgG、IgA甚至IgM也漏出时,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可通过测定尿中A/G比值粗略地加以鉴别。当比值>5时为选择性蛋白尿,表示病变不甚严重,类固醇激素对此种肾病综合征疗效好;反之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和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同时增多,严重时还可见到大分子量免疫球蛋白。此现象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等。以上病理性蛋白尿的分类是相对的,当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时,低分子量、高分子量蛋白均增多,此时动态观察24 h尿蛋白排出量有助于病程监测及疗效判断。
[1]丛玉隆,王丁.当代检验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8-229.
[2]朱立华.肾脏疾病的变化、免疫检测技术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306.
Urinar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REN Dongjuan Forestry General Hospital,Hei Longjiang 150000,in China
ObjectiveEvaluating on urinar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selecting 26 urinary protein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then making an electrophoresis experiment and applying them clinically.ResultsFor all the samples, 3 of them are categorized as physiological urinary protein with 65~70 kda. 11 of them are glomerular urinary protein with more than 65 but less than 70 kda.6 samples with less than 65 kda, and 5 samples are mixed urinary protein with more than 65 but less than 70 kda.ConclusionUrinar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clarifies the source of urinary protein 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kidney lesions,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 judgment of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Urine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Kidney disease;Clinical evaluation
R587.2
B
1674-9316(2014)18-0126-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