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辽宁省宽甸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宽甸1182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刘 军
(辽宁省宽甸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宽甸1182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针对其诊治过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例患者经过内科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获得缓解,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内科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性心肌病,是各年龄阶段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年轻人死亡是该病自然病史中最灾难性的部分。相关资料报道[1]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8080例人群超声有肥厚型心肌病100万人。主要致病因素与基因突变有关,相关资料将其定义为先天性心脏病范畴[2]。本病近些年来有增多趋势,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为什么会肥厚,现代医学尚未搞清原因。根据我们临床观察,病毒(细菌)感染,抵抗力下降,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抽烟,酗酒等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心脏负荷过重,都有可能导致心肌肥厚。本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但临床检查对胸痛、晕厥及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及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者不能排除本病。笔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对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9例,均为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2~76岁,平均(61.6±6.8)岁。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糖尿病。
1.2 诊断方法
患者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胸闷、心悸、气短、心绞痛为主,并伴有肩背部发作性疼痛感。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检查、ST-T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倒置宽大的T波。同时可见异常Q波,常见于Ⅱ、Ⅲ及aVL导联或是VI-6导联。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心室壁增厚,二尖瓣收缩障碍、左心室舒张发生功能性障碍[3]。冠脉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狭窄和病变。同时发现为多支病变。
1.3 治疗方法
患者经诊断明确后均采取内科药物治疗,以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血流阻力及心肌收缩力为主,临床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主,同时针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胺碘酮[4]。对于脱水严重及电解质紊乱而致心律失常患者慎用利尿剂及洋地黄类。
9例患者经过内科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获得缓解,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后果。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1958年Teare首次描述,原发于心肌的疾病,有猝死的危险性。主要因素是心室颤动[5],临床常以心室肌出现与血流动力学不符的心肌肥厚、或伴有心腔变小为主要特征。临床将其分为均与性肥厚型、对称性肥厚型和局限性非对称性肥厚型[6]。后者可分为以室间隔心肌肥厚为主和心室其他部位节段心肌肥厚为主两种。血流动力学根据左心室流出道不同将其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两类。本病病因相关资料报道[7]以编码肌原纤维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心脏病。相关资料报道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被认为是肥厚型心肌病高危因素:①既往心脏停跳史,具有反复发作的晕厥史;②严重持续室性心动过速;③运动时血压不升高反而下降;④家庭成员有心脏病的活早发猝死家族史。年轻人心室壁肥厚;合并冠心病,心尖室壁瘤;晚期瘢痕;恶性基因突变以上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应考虑本病。临床表现广泛。凡中青年患者出现的难以解释的不典型胸痛、晕厥、体格检查及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及心电图具有缺血性ST-T改变或异常Q波,临床难以用冠心病、高血压和心瓣膜病来解释着。应考虑本病。临床检查常用用磁共振成像及心导管等检查进行确诊。相关资料报道认为[8]超声心动图、是肥厚型心肌病诊断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心脏核磁可观察局部心肌肥厚,注射钆造影对于一些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有特别作用。认为是最敏感、且可靠的诊断方法,心电图改变可有助于早期找到线索。基因诊断早,敏感性强势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标准。临床治疗目前认为无特殊根治方法,并发症控制仪药物及仪器进行控制,治疗目的以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为主,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二异丙吡胺进行控制。本组研究通过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并诊断的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本病的诊治特点,本组患者临床均以不同程度胸闷、心悸、气短、心绞痛及肩背部发作性疼痛感,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室壁增厚,二尖瓣收缩障碍、左心室舒张发生功能性障碍为主。临床治疗以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为主,临床常应β受体阻滞剂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主,结果显示,9例患者经过内科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缓解,未见明显不良后果。
近年来,临床除内科治疗以外,对于本病应用介入起搏治疗,右室起搏治疗改变了HCM患者原有心脏除极和收缩顺序;双腔起搏器只来哦以调整房室结间期使心室在任何心率时都为起搏器所带动,其他介入治疗如三腔起搏、ICD治疗、室间隔乙醇消融、等随着经验的增加,室间隔消融代替外科手术正在增加,其指征有被放宽的倾向。其次目前专家共识手术治疗为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金标准,手术可使约90%患者流出道梗阻明显减轻,70%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适用于对各种内科和外科治疗均无反应时,考虑心脏移植。
未来研究方向以寻找新的致病基因为肥厚型心肌病战役的攻坚战,通过建立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及大规模患者注册登记,并利用立法保护患者隐私,加快成果推广,给患者及家属治疗带来希望。
[1] 马文珠,张寄南.心肌疾病[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侯翠红,乔树宾,楚建民,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与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1):38-40.
[3] 崔彬,许建屏,王巍,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129-132.
[4] Yao G,Wang Y,Zhang Y,et al.Accuracy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quantifying left ventricular volumeand ejection fraction[J].Clin Cardiol,2004,27(suppl VI):16.
[5] Jenkins C,Hanekom L,Chan J,et al.Serial followup of left ventricular parameters using real-time 3D echo is comparable t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uperior to 2D echo[J].J Am Coll Cardiol, 2005,45(suppl A):84A.
[6] Yang H,Carasso S,w∞A,et a1.Hypertrophy pattern andregional myocardial mechanics am related inseptal apical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J Am Soc Echoeardingr,2010,23(10):1081-1089.
[7] Mady C,Fernandes F,Arteaga E,et a1.Serum NT pro-BNP:relation to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 in carcliomyopathies andperieardiopathies[J].Arq Bms Cardiol,2008,91(1):46-54.
[8] Kubo T,Kitaoka H,0kawa M,et a1.Gelld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itcommunitybased Japanese population:results from Kachi RYOMAstudy[J].J Cardiol,2010,56(2):314-319.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9-0142-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09-0142-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