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萍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始于20世纪8O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建立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愈显重要。面对社区养老服务困境,不少学者和社区工作者倡导用“时间银行”这一模式来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该模式实质是通过时间银行这个中介,整合社区资源,对服务时间进行量化,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从而在社区达到互助共济的目的。本文结合时间银行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实践分析其优势,并针对制约时间银行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建议。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卡恩首次提出并创设了时间银行模式,从1990年第1家时间银行在美国成立,至今已有超过1 000家时间银行遍布世界六大洲的26个国家。其中,经官方认证的美国时间银行共有53家,在108家英国时间银行中,共有约20 000人参与,累计储蓄130万小时互助时间〔1〕。
1.1 时间银行的概念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2〕。结合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本文认为“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参与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的活动,通过累计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或家人需要服务时,可兑换同等时数的服务。时间银行的存储内容包括医疗、法律、文化教育等专业服务及清洗、聊天、做饭等日常护理服务。
1.2 时间银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时间银行与传统的志愿服务的最大差异,在于时间银行引入有偿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1〕。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互助服务,既符合人们“善有善报”的传统理念,又满足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时间银行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的运作不仅给储户带来收益保障,而且还能让储户在与他人账户数额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储户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与长期性。
1.3 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实践应用 时间银行模式自进入我国就受到许多社区工作者的重视,像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南京市建邺区滨湖街道兆园社区、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等许多城市社区,已经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把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重点的时间银行,以此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构建。以成立于2006年的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的时间银行为例,该时间银行就是由社区最初的结对照顾服务逐步发展而成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随着社区内老年人的积极参与,如今已有300多名会员〔3〕。从各类媒体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出现的时间银行也主要采用这种形式。此外,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建立“时间银行”制度,进行志愿服务储蓄,促进助老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4〕。此举可以被看做时间银行在我国内地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除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整个服务流程进行管理,政府严格规范该模式的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3〕。而在我国,时间银行模式的发展相对缓慢,归纳制约我国时间银行推广速度和接纳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缺少政策性引导,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的时间银行多由小规模的民间组织运作,各地做法各异,由于缺乏制度规范,时间银行出现运行质量不高、组织稳定性不高、社会信誉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来推动时间银行发展。时间银行实质上属于志愿领域,理应由民间组织推动,但以时间银行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仅靠民间组织自下而上推动,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国家主导,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进时间银行建设,并运用一定的公共资源予以保障,时间银行才可能获得较好较快的发展,否则时间银行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2.2 缺少技术性支持,管理效率低下落后 从现有时间银行模式的运作经验来看,对于时间银行储户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水平等信息的记录方式基本以手工记录为主。受社区服务资金不足、人员有限等条件影响,社区信息化系统尚未建立健全,所以在信息管理效率上仍显滞后。时间银行在储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还能保障信息记录和统计的及时,一旦该模式的应用范围获得快速发展,在缺乏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信息管理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记录不准确、服务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只有依靠完善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2.3 缺少规范化培训,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国内外的时间银行均以多功能为目标。以我国南京建邺区滨湖街道兆园社区2005年成立的时间银行为例,目前该时间银行的服务项目包括小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理发、家教、健康咨询、电脑维修、下水道疏通、家政服务、婴幼儿护理、护绿养绿、社区教育、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30多个。从一方面看,该时间银行服务内容广泛,适用于能提供各种服务的志愿者,可使各类群体受益;从另一方面看,该时间银行服务目标分散,不能满足老年人群体或需要长期照顾的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的需要。此外,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以老年群体为主,各种养老服务尤其是针对失能老人或需要长期照护老人的服务,需要服务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非仅有良好的服务意愿就能提供服务。而时间银行储户大多为社区居民,甚至是以低龄老人为主,许多人缺少专业技能,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社区照顾技巧培训,因此,对于某些项目的养老服务,在服务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4 缺少持续性激励,参与动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储户主要以低龄或身体健康的老人为主,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互助养老模式的延续,主要依靠低龄老人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来维持,时间银行能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吸引他们加入的主要原因。但低龄老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从助人为乐行为中得到的成就感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随之会逐渐产生疲劳感〔1〕。另一方面,由于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存在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其他年龄层次的社区成员加入的积极性。
虽然时间银行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该模式为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了一条解决路径。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成功经验对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继续完善和落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政策 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一种有效模式,时间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应当秉持平等、互助、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把握时间银行的发展方向,并通过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时间银行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确保该模式的良性运行。
3.1.1 通过政策促进时间银行模式的推广 建议政府制定与时间银行组织、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诸如对时间银行组织的合法性、资金来源、时间银行储户的权力、义务、培训、使用方法等问题都做出明确的规定〔3〕。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区领袖的力量不断提高社区内居民对时间银行模式的知晓度与认同感。鼓励社区居民及各类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储蓄,以此促进社区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相互融合,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3.1.2 通过政策扶持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 借鉴部分城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依靠专业机构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成功经验,建议政府出台政策进一步扶持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建立,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模式。同时,将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与专职社会工作服务结合起来,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由专业社工提供前沿咨询与技术支持,以保证时间银行运行的良性状态。此外,社区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社区各类组织、机构协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合理有效统筹利用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
3.2 不断改进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管理
3.2.1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 结合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发与实物体系相应的时间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为时间银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要建立区域性时间银行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市、县为单位建立相对独立运行的时间银行,其应用终端向下延伸至街道、乡镇进行基层管理;向上通过省级或全国的管理系统,与其他地区建立业务关系,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为各地提供信息服务。即如果时间银行模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通过全国性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档案体系全国联网,则储户可以在各地实现“通存通兑”,保证时间支取的可携带性,这样许多空巢家庭的子女就能够实现异地照顾老人的效果。
3.2.2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程度 时间银行虽属于自治组织,但时间银行的管理规范化程度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在社区中设置岗位,由社区工作者或机构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对时间银行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时间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只用时间计量容易造成志愿者的懈怠,对劳动强度、提供服务质量较优的志愿者来说激励程度降低。因此,如何区分、界定劳动强度、服务质量,有些问题单纯依靠电脑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储户的差异化劳动进行合理有效的判定。此外,如何处理储户之间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如何对储户存储和支取的服务进行转换等问题,都需要依靠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加以解决。
3.3 全面优化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3.3.1 细化养老服务内容 根据目前我国开设时间银行的实际情况,储户能够储存的养老服务内容大致包括五类:一类,看护、购物、谈心、娱乐、清洁、住院陪护等服务;二类,二级护理服务,如协助老人参加户外活动、挂蚊帐、倒开水等;三类,三级护理服务,协助老人换洗等;四类,四级护理服务,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翻身,起坐;五类,为因病住院的老人提供陪护。因此,进一步细化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或项目,更有利于促进储户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提高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更有利于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3.3.2 对储户定期开展服务技巧培训 一方面,可以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如高校社工专业师资力量对对社区现有专职工作队伍进行培训,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服务提供者的专业化水平,并最终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3.4 充分整合和拓展社区养老服务资源
3.4.1 对现实资源的整合 通过政策推动,让以时间银行为中介的养老服务实现社区搭台、多方参与的形势。政府尽可能加大对社区建设投资力度,同时充分整合社区现实资源,具体包括存在于社区内的人力资源、财产资源或公益资源、市场资源,如以前单位内部属于员工福利性的服务设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纳入社区统筹协调,逐步形成社区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整此基础上,还应主动寻求社区内外的各种力量为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补充。如加强社区间合作,实现区域范围内各社区时间银行储户的资源共享,逐步扩展社区有效资源。又如,将时间银行与服务机构结合,将机构服务纳入时间银行支取范围,对于有时间储蓄的老年人、残疾人,经社会工作者评估需要入住福利机构者,可在福利机构支取时间,以替代服务收费。
3.4.2 对人力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要增强居民社区参与动力。时间银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建立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互惠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社区关系网络的发展,对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也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模式,继续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倡导一种互助的理念,吸纳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参与,让社区居民形成“今日我为社区付出,明日社区为我服务”的统一思想,在完善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多层次的社区照顾体系。另一方面,要扩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是保证时间银行模式良性运行的关键。在时间银行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受益者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等来鼓励社区居民和其他人员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青年志愿者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一种运作模式,时间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动员社区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层次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只有最充分的整合、最广泛地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才能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并最终推动和谐社区的形成。
1 董登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J/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20217191968442.html,2012 年 02 月17日 14:18.
2 时间银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8439.htm.
3 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6-20.
4 盛 翔.“时间银行”担不起养老服务的重任〔J〕.中关村,201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