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平
(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即墨 266200)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由于急骤脑缺血、缺氧等导致的脑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脑部病变,不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往往并发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等脑心综合征(CCS)〔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被认为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金标准,但该酶在其他非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因而缺乏特异性。有研究证实,血清肌钙蛋白(cTn-I)为心肌损伤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且仅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含量的变化可有效反映心功能变化,可为临床ACVD并发C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ACVD患者,探讨其cTn-I 和CK-MB的变化对ACVD诊断的意义。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80例老年ACVD患者,均由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经头颅CT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男48例,女32例;年龄59~92〔平均(72±5.6)〕岁;脑出血38例,脑梗死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对照组80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男42例,女38例;年龄55~90〔平均(70±6.4)〕岁。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3、5、7 d空腹静脉抽血3~6 ml,经过离心提取血清,置入-20℃冰箱保存。cTn-Ⅰ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XSYM全自动酶放大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雅培公司提供,参考范围0~0.1 ng/ml。CK-MB检测: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Beckman公司提供,参考范围0~25 U/L。对照组同时采静脉血清提取物检测。
1.3随访及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死亡人数。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1两种血清标志物在老年ACVD患者及对照组中的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cTn-Ⅰ及CK-MB超过正常值患者的阳性率(91.25%,8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5.00%)(P<0.05)且两种标志物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cTn-I阳性73例,阴性7例,CK-MB阳性70例,阴性10例;对照组cTn-I阳性3例,阴性77例,CK-MB阳性4例,阴性78例。
2.2不同病程老年ACVD患者与对照组cTn-I和CK-MB比较 研究组患者cTn-I在发病24 h、3、5 d〔(1.25±0.17)、(1.06±0.23)、(0.78±0.1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10±0.04)ng/ml〕(P<0.05),第7天〔(0.14±0.05)ng/ml〕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而CK-MB在发病24 h、3 d〔(58.67±13.45)、(30.35±10.89)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56±4.23)U/L〕(P<0.05),第5,7天〔(18.89±6.78)、(17.95±5.42)U/L〕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2.3预后 所有老年ACVD患者在出院或病危前均检测其cTn-I和CK-MB含量,结果显示好转出院患者其两种心脏血清标志物均在1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而5例死亡患者均表现出心肌酶、心肌cTn-I异常,检测平均值分别为(0.89±0.43)ng/ml和(37.56±10.45)U/L,明显高于正常值。
ACVD是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可使脑血管突然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或使脑血管破裂产生脑出血,临床常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偏瘫甚至昏迷及死亡等症状〔3〕。因该病常伴有脑心综合征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早期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心功能下降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升高〔4〕。有研究证明,脑对心脏直接控制和调控紊乱即位于下丘脑及脑干等支配控制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神经中枢,如发生脑出血、脑梗死,会扰乱脑对心脏的控制和调节,出现继发性心脏损伤。另外由于ACVD导致的神经-体液以及颅内压升高刺激自主神经中枢等原因往往加重心肌损害。该类患者继发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从而释放多种血管痉挛因子,其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对心脏造成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细胞灶性坏死以及收缩耦联改变,并引起小血管收缩或痉挛,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造成心血管活动增强,导致心肌损害加重〔5,6〕。
CK-MB可以反映心肌损伤情况,但缺乏组织特异性,心肌受损后12 h内其含量急剧增加,24 h后达到峰值,持续2~3 d〔7〕。cTn-I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质,可与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结合,只有小部分分布于心肌细胞胞质内,心肌受损后cTn-I释放到血液中,早期数小时持续升高,12 h内达到峰值,持续5~10 d〔8,9〕。彭仕军〔10〕发现,ACVD患者24 h内和病后7 d血清cTn-I阳性率显著高于CK-MB的阳性率,认为cTn-I具有比CK-MB更高的敏感性。本研究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充分说明cTn-I作为ACVD检测标志物有更高的灵敏性,主要由于cTn-I作为一种与心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仅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中,特异性非常高;而且说明在早期ACVD及持续性发病患者中cTn-I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另外,cTn-I和CK-MB的变化对ACVD的临床诊断意义重大。
4 参考文献
1安 翼,董志军,李文丽,等.Hcy和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08-9.
2尹焕才,唐玉国,王弼陡,等.心肌肌钙蛋白I与AMI诊断及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9):3782-5.
3毛宇光,沈 青.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与心肌酶学变化〔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1;31(11):748-9.
4张 玮.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各种管道的护理体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33(2):118.
5杨东晓.肌钙蛋白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173-4.
6李艳霞.Hcy、FIB、D-D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54-6.
7曾 利,高全杰,邓小飞,等.心肌性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0;39(15):1991-2.
8郑培衡,杨荣芳,陈有爱,等.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9):1070-2.
9赵东娅.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12;31(3):10-1,13.
10彭仕军.血清肌钙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