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式塔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国画“留白”审美教学

2014-01-28 07:20黄兆权贺州学院542899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留白心理学中国画

黄兆权 (贺州学院 542899)

一、前言

在中国画众多的绘画语言里,留白是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它中国画区分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留白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画家为了更充分表现主题而有意识流出的空白。这些留白,虽然没有笔墨点染,却寄托着画家的精神和情思流露。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列举)画家追求的是逸笔草草,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的艺术效果。画家所描述的自然生命与洁白的底色相互映衬、互为表里。这样的留白手法,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间、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这些精心布陈的留白,虽无笔墨的点染却有画家精神的寄托,情思的流露,给人以丰富的艺术联想。留白这种艺术手法,求其空灵,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中国画意境而言,留白尤为重要。那么,美术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留白的作用和意义,欣赏绘画作品,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理论出发,谈谈中国画中留白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法的探讨。

二、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的视知觉在观察外物时遵循一系列基本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视觉组织律。主要包括:图形背景原则、完形闭合原则、简化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等。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同样遵循这一系列组织律,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个视知觉规律的各个原则去了解学生的听课规律,探究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再中国画留白特点的教学应用

(一)图形背景原则

在绘画作品审美教学中,教师要想讲解好这幅作品,就要摸清楚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掌握的底色。就要先对作品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熟知,因为每幅作品都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而学生在学习这幅画前,也有对这幅作品背景的一些相关认识,这些认识与了解构成了学习这幅作品的底色,是学习新知识前的前认知结构,它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呼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满足感,既有对学生已知知识的契合,又有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底色映衬着图画的规律,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称为图形背景原则,这在我们使用教学媒介及工具时也广泛存在,不管利用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它也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在讲解画作和制作课件图画时,一定要图形、背景分明,主题突出,不能喧宾夺主。

中国画讲究层次、留白、布景、意境,我们将图形及背景给学生进行简单的勾勒。最早王维的破墨山水,即把墨加水破了浓淡不同的层次,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并能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直到现在,王维的山水留白处理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最早对象之一。王维所画雪景是他的绘画特色之一,比如《雪溪图》《长江积雪图》中显示大量的留白。王维表现雪景物象中的留白也是中国山水画留白的启蒙认识。

中国画的留白绘画表现形式,众多画家都有所运用。再以画虾已入化境的齐白石大师为例,“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齐白石一生中作画无数,其中以画虾最为出名,也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家。而在他所画的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虾图中,他为董其武作的《六虾图》可谓是齐白石晚年的精品力作,在画中六只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用淡墨描绘虾的躯体,从而更能显现出虾体晶莹剔透的感觉。齐白石精通创造意境,虽然没有画一点水,只有大片的留白,却尽得风流,画中虾儿就如同在水中互相追逐,灵动活泼,生机盎然,将虾的游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构图奇特,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将画中上下紧密连接,六只“白石虾”就像长在纸上一样,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水墨淋漓,形态各异,只用简单几笔便勾勒出虾在水中游的姿态,栩栩如生,焕发出永恒的艺术之美。

格式塔的图形背景原则,在课堂中教学生从大量的背景方面欣赏《六虾图》的大背景和留白,教会学生并不需要画满,却能将意境活灵活现呈现。

(二)完形闭合原则

完形闭合原则,认知心理学上的格式塔理论指出认知是一个“完形”过程,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倾向普遍存在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各个阶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学习新知识都倾向于一个整体的把握,视觉倾向于对其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倾向于与旧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其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在中国画赏析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像欣赏山水画一样,给学生大量的留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不能单纯地只是强调字词的把握,要启发他们与实际与社会相联系,完形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促进学生个体积极完形闭合的能力则是关键,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先介绍几个画家,让学生预先找寻该画家的作品,如王维、黄宾虹、李可染和因为常常画一个角落而得名的马远“马一角”等,学生预先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多多设置问题探索性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互相讨论补充,促进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作品,促进个体对作品的多方位理解。

(三)视觉组织律的简化性原则

简化性原则是知觉对事物最简单的本质结构的把握,由于记忆的时间、空间有限,人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对其最显著特征的把握,简化性原则是对人的总结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每个阶段,他们的把握能力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中国画创作的留白,是根据画面需要,不得不虚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作为教师应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提高把握知识结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不管是线条、造型、笔墨浓淡,各种手法它们各具特色,却都是中国画创作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要将每幅画作放于艺术手法主题这一大背景下,而不是独立的每一幅画的学习,通过不同艺术手法学习,把握艺术创作这一整体的特质,运用到日后的创作中。在课堂设置中,应对有着类似创作手法的画作给与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发挥空间,成立趣味学习小组。有着同一问题的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而承担不同任务的小组可以互动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增加了互动交流,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荆浩的《匡庐图》中石质坚硬气势,笔笔之间圆中带方,被染兼备,层次分明,质感很强,是无意识留白的深入研究的结果。齐白石的《六虾图》,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由粗渐细,简单的笔墨却呈现出虾的各种形态、活泼、机警、有生气。

(四)相似性原则

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也注重不同课之间的迁移与互动,课与课之间联系与衔接。如何利用相似性和接近性原则,上好一门课是需要不断去摸索总结的。教师同样是课堂中的魔术师,要将这种力量掌握在手中,使课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环节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抓住这种相似性就是掌握了魔术棒,那每个学生也会为你所吸引。

体现在美术作品赏析的审美教学中,每节课之间,一节课的每个环节之间,我们要抓住其内在的相似性,注重相近位置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授课技巧,也是学生实际存在的认知规律,在美术作品赏析审美教学中,渗透进每幅画作的理解里。如李成的《茂林远帕图》图中气韵流动,上重下轻,留白处水为白,气为白,艺术情绪出没有无间,缥缈浮云水墨味十足。再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用墨反复渲染,苍苍茫茫,画山皱后用墨笼染,山石凸凹不同,用墨浓淡不同,凹处深,凸处淡,树丛前后的树叶,用不同笔墨给人以苍郁而朴茂之感。画面前景的密林通过树枝的浓密穿插,合理地再现了留白的网状形式感,房舍顶部的留白显示了画眼和境界之特点。山石之间以寒气(留白),同时此画渲染湖水留白石上部,增加了体积感与对比强度,范宽追求沉重雄浑,用效法和墨染到位,在客观自然中也存在的自然景观,艺术升华出现于中国山水画中,对后代教化很有帮助和借鉴之功。这是这种内在的相似性使其统一于这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光图中。在讲授完这幅画作后,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一下其他的中国画留白例子,如石鲁山水画《转点陕北》与《南泥湾途中》突出重点,留白构图合理,为人物营造氛围。浓墨画后再用淡墨渲染,再用浓色点,山石则几乎是空白,疏密有致,显示出石鲁追求雄健厚重的美学观点。教学中也可以统筹在美景某一主题下,进行另一类美景的探索,北方的美景如此,南方的风景如何呢?如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并可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先用水墨画山,然后很重的朱殊在水墨山上点树,显示出丛丛密密,色黑互相衬托的效果。他既用积墨,又用积色,使画面厚重有余,留白处更强,更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想象力,将各类相似知识统筹把握,鼓励学生多触类旁通,学习并掌握大量的具有留白效果很好的相似性画作,以让学生更明确留白的作用与意义。

四、结语

中国古代画家的有无观观、虚实观、色彩观的以及其独特的自然万物的观照和审美精神的追求,使中国绘画必然会走向水墨黑白体系和文人写意格局,而文人水墨画的本质虚静为体,知觉为用,这一方法决定了中国画绝非自然主义的局部的、个别时空段有限的再观,而必然是心物同构的、整体的、多维的生动再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邵琦,2008:142)中国画家的宇宙人生,全可寄于这“笔墨有无间”,因为它“可以生无穷之情”,这也正是中国画留白的寓意所在。在大学的艺术作品赏析审美教学过程中,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原则、完形闭合原则、简化性原则的相关原则去进行教学,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组织律出发,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规律及认知规律,对我们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学到知识,对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益处良多。

[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郭鹏.浅析中国画留白艺术[J].家教世界,2013(01)

[3]闫超.中国画留白的哲学及其审美价值[J].国画家,2010(09)

[4]邵琦,孙海燕编.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留白心理学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