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乔以钢
近些年,葛水平的小说创作颇为引人注目,而这组文章所谈论的,则是她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其中收入四十六篇作品。
女作家与散文连在一起,让人联想到“女性散文”。其实,早在“五四”前后,出自女性之手的散文作品就曾引起许多读者的注意。这种现象固然与白话文初兴的背景有一定关联,不过与其说人们对散文这种文体很感兴趣,不如说更多的是源于对“新女性”文学写作的关注。一方面,千百年间文坛上很少传出女性的声音,即便偶尔出现,也多是限于特定的生活天地和情感内容,且表达方式相当接近;另一方面,那一时代知识女性的创作,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大都格外清晰地映现着觉醒了的女性“自我”以及时代的面影,散文尤其如此。
而今,近百年过去,女性的文学书写发生着引人瞩目的变化。生活空间的拓展、社会阅历的丰富,特别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使从事写作活动的女性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在曲折多变的历史进程中,为数众多的女性参与了散文写作。她们之中,既有不少知名女作家,同时也包括许多并不以写作为职业的女子。散文作为一种颇能传达人们心灵感受和精神欲求的文学样式,在她们笔下获得了丰沛的生命,闪烁着别样的灵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葛水平的散文集,很容易感受到,她的文字流淌着“五四”以来女性散文的血脉,又荡漾着沁河女儿独特而深沉的情思。她的散文写作一点儿也没有争奇斗艳的架势,而是素朴地传达着一份真醇和厚重。就连这部散文集的装帧,包括其中大量的插图,都是那样沉实而温情。作者精心采撷蜿蜒的沁河及其两岸山峦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将它们一点一滴珍藏心中、倾注笔端,情思浓郁而又轻灵自如。其中有山水古韵、乡风人情,绵延千年的民间文化,也有斑驳的时代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熔铸的现实图景。日常生活中亲情、乡情的倾诉,贴近自然的心灵体悟,对政治、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反思,纷纷以艺术的方式进入到她的散文世界。
不禁想起前些年曾经一度引发热议的所谓“小女人散文”,且不去谈这样的命名本身存在怎样的问题,只说虽然同是出自女性之手,但散文的内涵和质地可以有多大的不同。大量文本现实昭示我们,那种以为女性散文注定题材狭隘、仅仅与私人生活情感相关的印象,是多么不合实际。事实上,从整体上说,女性散文创作不仅一定程度上映现出百年来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情感心理、日常生活,而且刻下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女性主体建构的羁痕,写出了在社会生活发生剧变的百年间中国女性的艰难成长以及她们的思考和困惑、美好和缺憾。虽然女性散文之作有时题材的确个人色彩浓郁,也远非每一篇都是精品,但其基本内核,总是与社会时代生活、思想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女性的性别境遇也从女性散文中得到多姿多彩的折射。
说到底,现代进程中的女性散文,其生命力从来都是强盛的,无论是否受到文坛关注或者如何被命名。在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多媒体写作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有数不清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散文的书写。这些文本记录历史,铭刻心灵,对话现实,思索人生,从民族国家、思想文化、宇宙自然,到个体生命感受中的微波细澜,大千世界里的一切如天光云影般映入女性作者的情感波心。
不无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的当代文学研究,很少有人就女性散文进行深入探讨。即便 “女性文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集中于对小说这种影响更大的文体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散文作品的数量过于庞大,要想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把握对象相当不易,确实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恐怕也与长期以来人们有关“散文”这一文体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歧义颇多有关。但无论如何,女性散文的兴盛作为当代女性创作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没有理由被忽略的。无论是其间的性别文化意蕴,还是女性作者在驾驭散文文体过程中体现的文学创造力,都值得认真探寻。我们衷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女性作者像葛水平一样,以别具一格的散文篇章在文坛展示风采,同时也充分呈现女性散文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