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樊 暾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8 19)
浅谈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杜 宇 樊 暾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8 19)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一样,是带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技巧性的呼吸,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正确运用呼吸基础之上的,声音因受气息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确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的表现技巧与呼吸都有密切关系。这意味呼吸是歌唱的支柱,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技巧,是完成这一目的所必须的前提和基础。
歌唱;呼吸;训练;方法;运用
古人日:“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乃至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中国的民族唱法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都十分重视歌唱时呼吸的控制和运用。我国古代音乐典籍里也有许多关于歌唱呼吸的论述。如近代陈彦衡在《说谭》中说:“大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者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除此之外,在西欧的美声传统唱法里,论述歌唱呼吸的也很多。如意大利著名声乐教育家兰培尔蒂认为:“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帕瓦罗蒂认为:“掌握不好呼吸,就无法唱出好的声音,甚至毁坏嗓子”。这些都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
根据在演唱中对歌唱呼吸器官的重视程度,我们将歌唱呼吸分为三种基本方式:
又名肋式呼吸,主要依靠胸腔的起伏来控制气息,吸气时双肩与上胸明显上抬,控制气息力度的支持点停留在胸腔上部,既没有胸腔共鸣也没有利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导致吸气量少、浅而且保持不住,更容易引起肩、胸、喉、颈、舌等部位的僵硬,使得声音干涩、僵硬、缺少弹性。
主要依靠横膈膜下降以及腹部肌肉运动来呼吸和控制气息。此呼吸法由于将气息力度的支点放在小腹部,导致整个胸部基本感觉不到气息,胸腔肋间肌肉失去控制呼吸的能力,使气息缺乏流畅感和灵活性,且距离发声器官太远,呼出的气息也无法给予声带应有的压力,致使声音滞重、无力。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主张的歌唱呼吸方法,它既不同于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更不是简单地把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叠加。根据医学的鉴定,歌唱时所需的呼吸量将近言语时的1.5倍,演唱时,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呼吸的周期也比平时减慢好多,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足够的气息量以及良好的控制气息的能力用来维持演唱。此呼吸法的主要运动区域在胸腔下部、横膈膜以及上腹部。在吸气时,要依赖于横膈膜的下降及肋肌的运动;在呼气时,依赖于横膈膜的上升及腹腔的压力;其具有的“吸气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好、弹性强”等优点,既避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支点高,上胸紧张,压迫的现象;也消除了腹式呼吸法“远水解不了近渴”、费力不讨好的现象。
胸腹式呼吸具体说来有下列三个优点:
(1)全面调动了发声器官的能动作用。不但可吸进足够的空气,促使气息的容量扩大,还能够稳定住两肋及横膈膜的张力,使之能够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从而有利于加强声音发出的力量。
(2)活动范围较大,伸缩性比较强,从生理上来说,比较容易控制呼吸,较能操纵和支援声音。
(3)有力度、有弹性,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正确呼吸的基础。首先是两脚自然分开,左脚较右脚略稍前,这样站得稳,身姿挺拔,利于气息畅通无阻地运行;两腿直立,不可屈膝,臀部微微上提,有利于腰椎挺起;小腹自然收缩,上身直立略微水平前移,使身体重心落于两个前脚掌之上;两肩平展,不端不夹;后背自然挺直放松,使胸口开阔,不塌不紧;脖子放松,自然挺立以保证喉部通畅。头部摆正,下巴放松,呈垂悬的状态,不能使劲;嘴巴张得适中,以牙关不紧为度,过大易使声音涣散,过小则声音无法放出;嘴唇自然舒展;舌头平放于嘴中,舌尖轻抵下牙,舌根放松;双眼要有神,用目光将歌曲内容和感情传达观众,以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
(1)缓吸缓呼法。按照歌唱的呼吸要求,缓缓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呼气时要均匀有节制。注意呼吸保持部分不能有僵硬感觉。
(2)缓吸急呼法。缓缓吸气,略停顿后,急速呼出。注意呼气时腹肌和横膈膜急速而有弹性的抽缩动作。保持慢吸的正确状态吸气之后,用一口气尽量说又多又快的话、可以用简单重复的绕口令来练。(1)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2)班干部不管班干部。
(3)急吸缓呼法。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一种,应该要经常练习。
(4)急吸急呼法。急速吸气,急速呼气。用“狗喘气”的方法进行练习,体会胸腹式呼吸的部位,每做一次休息一下。
气沉“丹田”,目的是达到所有通道的“上下贯通”,演唱时务必得把气息“坐住”,避免横膈膜在呼气时很快回到原来位置,加强小腹的收缩力量。这些说明,声音是否动听取决于气是来自丹田。实际上“丹田气”在科学用意中又属于胸腹式呼吸的范畴。
这样腰围感到膨胀,丹田也有张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沉丹田”生活中有两种感觉可以借鉴:一是突然受到惊吓的那一刹那;二是闻花。细心体会用这种感觉吸气,后腰和后背都有充满气的感觉,头腔也感到很开阔。歌唱时一定要把吸气融化在音乐之中。有些人认为唱歌用气的支点在胸口,气息应该“托”起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吸气时要求“气沉丹田”那么发声时也应该从丹田发起并使气流非常通畅地送出去。在歌唱(呼气)的过程当中,胸口应始终保持空荡的感觉,丹田和腰围仍需继续保持膨胀感,这是深吸气时的膨胀感,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呼气”。
学习任何一种新方法,都有适应的过程,气息也是一样。一个呼吸状态自然松弛的人,开始进行训练时会有种不适应的压迫感。这是由于他的“呼吸器官”自身机能不够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习,逐渐适应,机能也得到提高和稳定后,很快就会变得自然放松。但此时的自然绝不是原来的那种原始状态的、疲软的自然,而是一种有内在弹性的的自然。此时的放松决不是松垮的放松,而是一种有内在张力感的放松。只有这种自然与放松,才是我们歌唱所要追求的。歌曲中存在着长短、轻重、快慢、喜怒、哀乐等变化,呼吸就要进行控制。调整呼吸的状态和方式,能让演唱更优美抒情,灵巧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高音区,有时需要表达一种高亢激昂的情绪,那么对气息的把握就需更加的到位了。因此,无论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什么样的乐句,掌握好呼吸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1]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19 62.
[4]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选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8]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0.
[9]王增福.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10]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杜宇,女,1989,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樊暾,男,本科毕业,毕业于东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