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猴打棒》的保护与传承

2014-01-28 13:44:51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河北秦皇岛066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青龙秦皇岛市秧歌

刘 双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河北秦皇岛 066000)

青龙《猴打棒》的保护与传承

刘 双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河北秦皇岛 066000)

《猴打棒》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秧歌舞,自清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猴打棒》不断演变创新的过程中,她的表演艺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蕴含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和反映了满族人民利用智慧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生活的场面,是探索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境的珍贵文化史料。

猴打捧;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猴打棒》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 全县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其中满族人口占65%。全县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山场面积占77.2%,耕地面积占10%,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猴打棒》这一表演形式在青龙三拨子、凉水河、白家店、肖营子等乡镇尤为盛行,是当地满族《地秧歌》中的一挡,如今在它原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增强了艺术性,逐渐形成满族《地秧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具有固定表演程式和特定脸谱着装的民间艺术形式,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等多次对《猴打棒》进行抢救挖掘,并对其艺术的继承、改革和弘扬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进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能将这一宝贵的满族民间艺术传承下来,2006年1月,青龙《猴打棒》成功申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2006年起,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了由副县长王连晨、张博威任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研究和创新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在继承、保护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把青龙独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研究、改革和发展《猴打棒》艺术。

二、注重引领,确保传承

为了使满族民间艺术的奇葩《猴打棒》得到保护和继承。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经常举办《猴打棒》艺术培训班,培训艺术骨干人才,扩大《猴打棒》骨干队伍。同时,把《猴打棒》艺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全县中小学推开,使普及、传承工作从基础做起,并把青龙县职业技术高中作为猴打棒的培训基地,使猴打棒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长远的继承与发扬。

三、加大宣传,打造精品

为了让更多的了解《猴打棒》,欣赏《猴打棒》,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每年都选派专业艺术工作人员到全县基层文艺团体进行辅导,把《猴打棒》节目作为主打节目进行推广。从2013年起,计划5年内,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艺术要发展到30个重点村,平均每个村的表演骨干达到50人,全县要达到1500名以上,从人才上保障民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传承发展。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每年都要组织专业人员创作一台以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为主体的精品节目,进行演出。引领《猴打棒》这门艺术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同时,青龙满族自治县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设艺术栏目《满乡风采》,专门介绍青龙民间文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敢于创新,成果丰硕

近几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青龙猴打棒》这门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在保留它古朴无华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4年在秦皇岛市音乐舞蹈大赛中,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5年在河北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调演中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8年9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列为“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参加秦皇岛市“碧海云天杯”文艺会演中,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2007年参加秦皇岛市花会展演,有一百多人参加的群体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荣获一等奖。2008年一百多人参加的群体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又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秦皇岛站火炬接力仪式的表演。2013年正月十五《猴打棒》表演,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及中文国际频道相继播出。

如今《猴打棒》已不再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了,她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近年来,虽然多次对《猴打棒》艺术进行抢救挖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系统的传承存在问题。《猴打棒》艺术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却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如今,青龙善舞《猴打棒》的老艺人中已有多位先后辞世,一些在世的老艺人也因年长无法起舞,目前的主力也大都年过半百。在三拨子等乡镇,虽然很多少年儿童在环境的熏陶下学习了《猴打棒》,但因为《猴打棒》需要表演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娴熟的击棒技巧,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才是最佳的表演者,而恰恰是这个群体或者有很多人对传统艺术失去兴趣,或者因为外出打工等其他原因放弃了《猴打棒》的学习和表演,使得猴打棒出现了“断代”的现象。

2.娱乐项目逐渐转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文体健身项目的出现,传统的民间舞蹈项目受到冲击。

3.整理、挖掘、抢救工作从经费和专业人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青龙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三拨子等地《猴打棒》盛行的乡村,开展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原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陈晓华同志亲自与老艺人座谈,搜集、整理有关《猴打棒》资料,学习《猴打棒》的形体动作及打棒技艺。因为条件有限,只有请画师将《猴打棒》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画下来,再用录音机录下表演使用的音乐,现在这些仅存的宝贵资源,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

为使《猴打棒》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传承、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培养新人,让《猴打棒》这支满族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璀璨、妖艳。

[1]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李欣.青海省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启动[N];青海日报;2008年.

[3]何茂莉.来自民俗的创作与阅读[D];兰州大学;2008年.

[4]王宇舟.代代相传的满族花棍秧歌舞[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5]李焕之.延安从新秧歌到《春节序曲》[N];音乐周报;2002年.

猜你喜欢
青龙秦皇岛市秧歌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少林功夫拳(三)
少林与太极(2018年9期)2018-09-28 08:37:34
小青龙说“角”
青龙现身记
奥秘(2016年8期)2016-09-06 1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