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中东铁路沿线新兴城镇的特点

2014-01-28 07:20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150001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绥芬河满洲里东北地区

张 伟 (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 150001)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朝末年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近代化城镇,然而我国东北地区的城镇发展速度则要缓慢的多。东北地处边陲,气候寒冷,农业落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末,东北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依然处于低水平的状况。但是自从中东铁路开工建设以后,东北地区迅速崛起了一批近代化城镇,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中东铁路作为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部分,于1898年全线动工,1903年全线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呈“T”字形。“在中东铁路建设和建成之初的短短几年间里,中东铁路沿线一下子就涌起二十多个新城市……沿线城市密度大大提高,中东铁路沿线地带由此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1与东北地区传统的旧城镇相比,在中东铁路沿线兴起的新城镇无论是在兴起的原因、还是发展的方式上,都与传统的城镇有着很大的不同,加之东北地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这些新兴起的近代化城镇展示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新兴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以1840年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兴起的城镇包括沈阳、吉林、齐齐哈尔、宁古塔、瑷珲、依兰等,这些城镇基本上是出于军事或政治上的考虑而建立的,其经济功能多是在建城之后逐渐增强的。1840年之后出现的近代化城镇包括大连、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海拉尔、公主岭等,这些城镇在建立之初,更多的是出于交通或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选址的。由此可见,新兴城镇的设立基本上是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的,老城镇则更多的是出于军事或政治的考虑而建立的。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中东铁路在此设站,使绥芬河迅速发展成中俄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中东铁路开工后,俄国铁路技术和工程人员与中国劳工一起来到绥芬河,“至1902年,已经有了一个以火车站、海关为中心的市镇雏形。到1904年,绥芬河的常住居民达到了400户、2000人,市内有中、俄、日三国商人开设的商店100家,成为一个相当繁荣的边贸市镇。”2当时各国使节齐至,商贾云集,也带来了欧洲的商品、文化和建筑,极大的促进了绥芬河的发展。

满洲里,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清代属于黑龙江将军辖区。中东铁路开工后,这里开始出现俄式建筑,作为俄国铁路工程人员的住所。随着大量俄国商人的涌入,又相继开设了一些经销俄国商品的店铺。当时在满洲里的人除铁路员工外,多为工商业者、裁缝、皮鞋匠等,甚至一部分商人从俄国内地移居来此。中国人有200多名,主要也是从商者,约有20多家商人在此定居。商业的骤然兴盛,使满洲里一跃变为商业城市。“该城的主要功能是国际货物转运和边境贸易,因此经济增长很快,从而带动城市的空间规模迅速扩容,至清朝末年,仅在商业区就有纵横5条大街,成为中东铁路西线上最大的城市。”3

二、新兴城镇具有显著的欧式风格

在清末的东北地区,既有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的城镇,又有以西方建筑类型为主的新兴城镇,两种不同类型的城镇引领着不同的城市文化,使东北地区的城镇近代化呈现出两种发展类型。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城市不同,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又是在强行介入的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的。所以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城市建筑以及街道名称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浓厚的俄侨文化影响。”4“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俄罗斯建筑物为主,同时还伴有一些法兰西风格的建筑。这是由于19世纪的俄国建筑师吸收了18世纪下半叶在西欧流行起来的古典复兴建筑潮流所致,使一座座西方古典建筑矗立在哈尔滨的土地上。”5

不仅是在哈尔滨,在整个中东铁路沿线的新兴城镇中,这种欧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

俄国在中东铁路开工建设的同时,就积极的进行铁路沿线城镇开发和建设的工作。“1899年沙俄获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以及中东铁路南部线的铺设权,并开始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思想及巴洛克的城市规划手法,并借鉴了巴黎欧斯曼改建规则及沙俄本土城市建设经验,采用以尼古拉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为中心组成多广场的城市放射道路系统,广场周围布置了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物,从而奠定了大连的城市格局。”61904年,“大连的欧洲区和行政区已经建成办公楼及普通住宅、商店用房161栋、9.4万平方米,形成了占地4.2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7

除了像哈尔滨、大连、满洲里等这样的大城市,在当时的中小城镇中,俄式建筑也是随处可见。“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铁路沿线上,透过火车的车窗,可以看到铁路一旁的铁路房,看到远处耸立在山上的俄式建筑,苇河、亚布力、尚志、横道河子,这些地方都留有俄侨居住过的房子、工作过的办公楼,也留有一些俄侨带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走进横道河子,会看到外观保存相对完好的木结构的东正教教堂,看到中东铁路时期修建的机车库,还会看到那一时期铁路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8

在东北地区,这种充满异域情调的城镇数量不在少数,而且很多都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不仅是城镇的一大特色,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

三、新兴城镇人口多以移民为主

古代的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人口稀少、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之一,到了近代以后这种状况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政策限制和交通落后等原因的影响,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始终不具备形成众多近代化城镇的条件。所以,在中东铁路开工之时,俄国不仅从国内招募或迁移部分人口来到中国的东北地区,还积极招募关内人口来东北务工。加之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动,“……东北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开垦加速以及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构成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基础,为城市化提供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物质保证。”9这也使得在中东铁路沿线新兴的城镇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移民,而且在一段时期内俄国人还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哈尔滨区域内只有几十个村屯,人口不过三五千人。据《哈尔滨市志·人口》记载:中东铁路建筑伊始,大批俄国人涌入哈尔滨。1902年哈尔滨有俄国侨民12000余人。1905年9月,俄国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哈尔滨的外侨人口不断增加,所占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12年,哈尔滨人口为68549人,其中俄国人有43091人,占总人口的62.9%。进入哈尔滨的大量俄侨从事着各种工作,为哈尔滨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1898年成立的中东铁路临时机械总厂,在一千三百多名工人中,“即有三百余名是沙俄从国内各工业中心用较高的报酬招募来的俄国技术工人”。10同时,清朝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关内流向东北的移民也全部开禁,大量关内百姓连绵不断地流向东北地区。由于中东铁路急需劳工,很多人投向哈尔滨,导致这一时期哈尔滨的人口骤增。由此可见,哈尔滨最初的人口构成,绝大多数是外来人口,其中外国侨民,特别是俄侨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东铁路沿线兴起的其他市镇的人口构成情况也大致如此。在满洲里设立火车站后,由于铁路建设的需要,有大约4000名中国人聚集于此,使满洲里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中东铁路开通后,“随着以火车为交通工具的移民的大量涌入,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和四平——长春——哈尔滨这两个铁路区间及其邻近地段迅速形成了连绵的人口密集带,其中仅在满洲里——哈尔滨间的铁路沿线就增加了约70万人……为以后中东铁路沿线近代城市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11

1898年时,东北地区的城镇数量大约是45个,而到了1908年时,则达到了75个左右,十年间城镇数量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二,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东铁路的建设和通车。这些新兴城镇在城市功能定位上与传统的东北地区城镇有着显著的不同,城镇的经济功能突出,更多的是“以商立市”,不再是强调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城镇的设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国人的决定,所以城市风格打上了明显的欧式印记,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房屋都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东北地区的特色建筑有着巨大的差别。在人口构成方面,东北地区的新兴城镇聚集了来自中国内地,特别是山东、河北、直隶等地的大量移民,而且还有许多俄国人在此定居生活,也使得东北地区的近代城镇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注释:

1.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46.

2.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58.

3.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59.

4.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p400.

5.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p401.

6.姜立婷.《大连近代殖民地居住建筑》.载《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7.《大连市志·房地产志》.大连出版社,1987.p73.

8.荣洁等著.《俄侨与黑龙江文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1):p11.

9.段光达.《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化问题初探》.载《光明日报》,2006.6.

10.哈尔滨车辆工厂、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组:《三十六棚——哈尔滨车辆工厂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p7.

11.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45—46.

猜你喜欢
绥芬河满洲里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八仙”过汉,转战龙江
绥芬河
什么是绥芬河
国务院批复首个外币使用特区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