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中国经典诗文中的体现

2014-01-28 07:20杨维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310053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劳动诗歌

杨维琬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310053)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1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而劳动生产就是农业的核心。《管子·乘马》中说到“正月,令农始作,服於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诗经·噫嘻》中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国风·豳风·七月》更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展示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从春天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去田头送饭,到七八月里打枣收葫芦,十月收下稻谷,酿制春酒来祝寿,写全了远古时代的劳动场景。从岁首到年终,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财富。

在百家争鸣的思想界,劳动这一话题也经常被提及,《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孟子虽然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但其本质是讲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问题,并不是否认劳动本身。庄子书中肯定躬耕劳动,其中《马蹄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说明了劳动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晋代作家陶渊明的《劝农》诗写道:“悠悠上古,厥初生人。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气节易过,和泽难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首诗阐述总结了原始的农本思想,提出要使所有人都得到赡养,必须依靠那些掌握农耕技术的哲人。也提倡勤劳致富、艰苦奋斗,只要勤劳,就可以丰衣足食。唐太宗李世民也以“朕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朕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的话语来教育皇子,肯定了劳动的重要。2

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在诗歌的长河中,也产生了大量描写劳动的诗歌。这些诗歌有的生动描写劳动之场景,有的抒发感慨劳作之不易,有辛勤挥晒汗水的美丽画面,也有丰收后享受幸福的喜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歌。其中《十亩之间》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写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周南·芣苢》则是人们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通过重复的咏唱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感受在劳作中的欢快心情。“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唱出了伐檀者的心声。诗里描绘的劳动虽然辛劳,却有一种极具生活情味的愉悦。《诗经》本身也可以说就是劳动的创造,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很多的劳动经验,才产生了这些伟大的篇章。

汉代的乐府诗里也处处可见劳动的美好。《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精于纺织,工于剪裁,勤劳善良,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在汉代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男子因贫富的不同,在劳动分工上有或耕或读之别,女子则无论贵贱,都理当“专心纺织,不好戏笑”。3劳动不仅是妇女的生产活动,也是所有古代妇女道德的重要内容。从焦家境况看,刘兰芝“夜夜勤作息”决非为生计所迫,却独守闺户终日机杆,亦足以见其“行无偏斜”。刘兰芝待字闺中时,便“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茎模,十六诵诗书”,一旦出阁作嫁,虽是官吏的妻子,却“鸡鸣人鸡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愕萦苦辛”,在劳动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好品德。妇女的织造也和农耕同样重要,“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4

乐府诗中另一位美丽而坚贞的女子秦罗敷也是同样用劳动捍卫着自己的尊严,“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虽然不能因罗敷采桑就断定她一定是穷困的劳动妇女。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虽然秦罗敷的夫君是一位“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的官员,但她却以采桑为乐,勤劳而勇敢。

广为传唱的乐府诗旧题《采莲曲》,内容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孩子劳动生活情态,也体现了一种劳动中的美好。

晋代诗人陶渊明“躬耕自资”,他的田园诗生动描述劳动的场景,有着“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有着“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的喜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一幅恬淡美丽,有汗水和欣慰的画面。他还对劳动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他认识到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尽管应以道为终极关怀,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仍然义不容辞。尤其处在一个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

在诗歌艺术达到顶峰的唐代,出现了许多描写劳动场景的诗歌。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了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生动展现了一家农人辛苦劳作的画面。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的《悯农二首》家喻户晓。大诗人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和劳作场景,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其中秋浦歌写“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生动描绘出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黑夜冶炼,火照天地,红星迸溅,紫烟腾空,场面壮观。冶炼工人边劳动边唱歌,使得寒川都变得火热。

宋代的农业理想和美好情景被更多反映在诗词中,“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王安石的《后元丰行》,诗中描绘了农村富足、祥和的图景以及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另一首同题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又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生意盎然。翁卷的《乡村四月》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徐徐拉开一幅风景优美、劳作繁忙的农村画卷。“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明清两代的开国统治者多重视农耕,这一题材也屡见于诗文,明代作家高启的新题乐府诗描绘出一幅幅农村劳动生活的图景,如《牧牛词》中“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和《养蚕词》中“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农家气息。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更是亲自写了许多涉及农业劳动的诗章,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史,都是由劳动创造,流传千年的文学经典,见证了中华民族以劳动创造幸福的历程,也将热爱劳动这一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注释:

1.习近平.《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

2.[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3.[汉]班昭.《女戒》.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猜你喜欢
劳动诗歌
诗歌不除外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热爱劳动
诗歌岛·八面来风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