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师如何才能将这双重任务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呢?以三年级新教材的第一课时为例,分析并探索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践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英语课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
发展。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英语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什么是英语的“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又要如何将这两点和谐统一呢?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都比较困惑。笔者以听到的一节牛津小学英语三年级新教材3A Unit 4 My family一课为例,探索如何能在小学英语课堂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实录——课堂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
1.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
(1)关注细节,提升语言的精度
本课中朱老师很注重语言教学的细节。如:在新授单词father,mother,brother时,教师特别注意了读音的区分。father中的a发长音,而mother,brother中o发的是短音。教师先反复地示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后模仿读。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准确度很有帮助。
(2)开放问题,培养思维的广度
课堂中,朱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也使我感触颇多。在展示教师的家庭照片后,询问学生:How do you like my family? 学生摆脱了选项的束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答案也是各种各样:lovely,small,happy,sweet等,接着抛出问题:How
about your family? 给予学生更多语言表达的空间,学生有了之前
问题的铺垫,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愿望更强烈也更真实了。
(3)多样评价,体现语言的区分度
本课中朱老师的评价语就十分贴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对他们给出的答案进行了很好的回复。如学生说:This is my mother. I love my mother. 朱老师没有简单回答Yes. 而是说道:Nice mother,beautiful mother. 既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同时又拓展了更多的描述性单词nice,beautiful,对学生下面的学习拓宽知识准备。
2.落实了语言的“人文性”
(1)方法指导,体现学习的策略
初读课文时,在文中圈出表示家庭成员的单词,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标去阅读,更有的放矢;再读课文中,听录音后在文中标出重读的单词,是朗读方法的指导;小组表演后,提出一个与表演相关的问题,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又是对学生倾听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2)文化介绍,发现中西的异同
课文中Mike的家庭有5个人,其中有3个孩子。而Miss Zhu和同学们的家庭里都只有3个或4个人,其中有1~2个孩子。学生们在数字的比较中很容易得出西方家庭是a big family,而我们中国家庭是a small family的结论。教师顺势进行适度的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有big or small之分,但是我们的家庭都是happy and sweet。
(3)情感渗透,升华人文的情怀
本课最后朱老师独具匠心地制作了一段充满动感的视频,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情境感受到所在班级和学校、生活的城市以及我们伟大的国家也是大家庭,并进行小语段的输出:My...is my family. A...family. I love it.教师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家庭、集体、社会、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做法——如何实践“工具性”与“人文性”
1.基础保证——扎实语言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要扎实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两个方面。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用英语交际的语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合理安排重要的语言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大量地复现,给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更好地体现语言的“工具性”。
2.文化引领——丰富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更多要依赖教师丰富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自己要有使用英语交际的信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自己具备足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达到情感目标。因此,教师提高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力、批判力和建构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策略指导——提高参与意识
策略指导的选用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指导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策略指导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2)策略指导要与教学规模相统一
(3)策略指导要与学生认知相符合
英语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努力营造“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得的英语课堂,将是英语教师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Ronald Carter.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2011.
[2]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2.
[3]陈静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