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刚
内容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智力要素,掌握大量由前瞻性科学研究产生的原创性技术成果,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方式难以向产业转化这些技术成果。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学术型创业者与新兴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两大支撑要素,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学术型创业者,其创业活动能有效促进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进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学术型创业者 新兴技术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张岑晟,2011)。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创新技术的研究、新兴产品的推广使用以及创新政策的落实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技术转化都要依靠人才,科技人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遵循聚集人才的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来充分吸纳各个层次的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能力(王新新,2011)。
熊彼特指出,“连续产业革命”将依赖于通过技术实现经济上的质变。伴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经济回暖的不确定性和人口、环境问题的加剧,各国政府都在反复强调发展新兴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新兴技术的突破引起的技术跳跃性演进发展是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内在动力,技术的商业化是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衍化的基石(陈继勇、周琪,2012)。新兴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商业化前景,实现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不但能将新兴技术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而创造新的产业和市场,还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刘志阳、程海狮,2010)。
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智力支撑要素,能够弥补企业这一传统创新主体原创性技术研究成果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不足,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源头。然而传统的产学研合作都存在高校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很多,但很少能够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问题。创业活动对于推动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性发展实质上是新创企业创业扩散的过程,即新创企业通过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区域内更多的新创企业出现以及支持机构加入,推动技术创业活动的开展,从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宋媛,2010)。学术型创业是指高校的技术研发人员看到了自身所掌握的某项新技术成果的潜在商业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进而围绕该项新技术进行创业的活动。随着更多的掌握先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大学师生进入市场、创办企业,学术型创业也成为一条促进新兴技术商业化、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术型创业者是这一路径的主要实践者。
学术型创业者的研究
(一)学术创业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起,大学教师参与创业的情形在一些欧美国家频繁出现,同时大学教师的研究活动也开始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学术创业精神在一些大学扩展,成为大学内部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促使创业者成功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丰富知识资源的大学能够而且必须成为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创业者。随着第三次学术革命的影响,大学逐渐将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的传统职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职能结合起来,开始加速转化技术和市场兼而有之的研究成果。大学师生利用技术研究创新成果,引进资金创办高技术企业,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向产业和市场的转化,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使大学从培养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的社会机构转变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机构。基于大学的知识和技术创建的大学衍生企业是高科技企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大学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大学在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之外直接服务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
国内大学中越来越多学术能力突出或者掌握科研成果的教师开始涉足市场、创办企业。大学教师作为学术专业人员,精通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建立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创业者之后,他们在跟踪科技发展前沿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学术创业是学者在创业型环境制度背景下,突破资源束缚、识别利用机会、实现个体和组织成长的过程,这不仅限于学术组织内部的创业活动,还包括与其他外部机构之间的互动联系(李华晶等,2010)。根据不同的创业导向,学术创业可分为内向型、外向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通过衍生企业和技术许可两种主要实践途径,学术创业为科学知识转化为创业资源并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术型创业者的概念与特征
学术型创业者最早是指大学中那些有别于传统教授的人,他们通常借助自己的学术声望、专业特长等参与公共事务或进行经营活动等学术以外的事业(陈劲等,2005)。学术型创业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也是技术的变革者,具有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双重特质,即卓越的科学家创造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陈劲等,2006)。因此,学术型创业者可以被定义为有高等院校教学与研究工作背景的创业者,是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技知识的企业家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是参与大学科研、教学、技术转移和经济社会服务的特殊人才。
“达尔文之海”是指在科研部门和行业企业间,由于研究动机的断层、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断层和资源的鸿沟而存在的一个技术供给与商业需求的“生死之海”。学术型创业者在科技成果的产生、商业化过程中承担着是否能够成功跨越“达尔文之海”的重任。国外学者提出了“桥接科学家”概念,用来特指那些能够跨越科学和技术边界的企业科学家。学术型创业者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人物”,能在学术能力与管理能力之间把握持续的平衡,在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管理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理解,更加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创业期能够凭借优秀的学术背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利用“角色理论”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和企业家都试图丰富自身的“角色内容”,在相互之间进行“角色反串”,这种“角色反串”的结果是两种角色的特点逐渐集中到一种角色身上。学术型创业者所处的创业环境具有多学科、多技术、多人才、多信息等特点被多次强调。endprint
新兴技术的研究
2000年沃顿商学院的研究把新兴技术表述为基于科学的,有可能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造一个现有行业的创新技术,具有三个特点:知识基础在扩展;现有市场中的应用在经历革新;新市场正在形成和发展。国内研究中,新兴技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它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的,具有潜在的产业应用前景,其发展、需求和管理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正在影响并可能导致行业、市场、企业以及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变革的技术(赵振元等,2004)。
新兴技术以及新兴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研发投入大、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不确定性是新兴技术最重要的特征,不仅包含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由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市场、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有着无法预测、创造性毁灭的特征。现阶段存在一种不能被认识、不能被预测的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剩余不确定性”(王发明等,2010)。新兴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一项重大科学突破的结果,也常常是技术的应用领域所发生的转变。新兴技术必须同时具备几个要素:该技术正在形成或发展之中,是刚刚出现的技术;这些技术是高技术而不是传统技术;能对经济结构或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李从东等,2011)。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能够产生多种积极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安全效应、伦理道德效应。
新兴技术商业化是一个从技术产生到产品大量生产,直到进入社会系统为止的复杂过程。新兴技术商业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也受到商业化的环境状况影响。虽然新兴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新兴技术商业化成功的比例仍然很低。新兴技术通常最先是由高校、科研机构等研究部门通过实验、建模、统计观测等方式产生的,这些新兴技术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与投入大规模生产、应用进而发挥生产潜力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通过将新兴技术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实现商业化,才能使其融入社会系统进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可以看作是技术在商业化前所具有的尚未被开发出来的功能和能量,是一项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并创造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可能性大小。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内涵表现在:技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主要是该项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先进性、形成技术标准或体系的潜力以及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潜力等;能为消费者带来市场效用的潜力,包括价值增加、使用方便安全等市场经济效益潜力,以及保护环境、增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潜力;商业化条件潜力,包括市场上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条件;以及补充性资产的改善潜力,与科技政策发展、技术预见、社会发展规划等符合性协调一致的潜力。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是新兴技术获得产业化成功的可能性大小,受到包括技术先进性、技术独占性、市场规模前景、市场增长速度、商业化条件以及符合性条件等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结论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和要求下,高校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这类人才的开发培养至关重要。新兴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创新创业型转变,尤其是大学师生的学术创业活动,是把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技术推向产业的方式之一,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把相关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同时要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发明创造,改变产业发展在科研、生产、服务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现状,发挥高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并且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培养,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岑晟.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经济导刊,2011.6
2.陈继勇,周琪.新兴技术产业化演进及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
3.宋媛.“学术创业”与“学术生态”建设—基于深化我国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视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李华晶,王刚.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学术创业问题探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
5.陈劲,陈风华,朱学彦.学术型创业家特质要素、人力资本作用路径与创业环境分析—中国的案例发现[J].科研管理,2005.S1
6.陈劲,朱学彦.学术型创业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7.赵振元,银路,成红.新兴技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和特殊市场开拓思路[J].中国软科学,2004(7)
8.王发明,仝震,毛荐其.基于新兴技术的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9.李从东,郜博,汤勇力.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型—以LED照明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