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希 戴付敏 Maryanne Welch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家庭规模缩小〔1~5〕,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6〕。老龄办《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占老年人口的19.0%,完全失能老年人1 080万,占老年人口的6.23%〔7〕。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LTC)需求是老龄化带来的重要挑战之一〔8〕。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报告表明〔9〕,在未来几十年内,发展中国家对长期护理的需求将增加400%。本文从LTC的概念、服务范畴、需求测评方法、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5个方面进行概述。
LTC是指为丧失一定生理功能、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提供定期的、连贯的、持续性的长期照护,使其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10〕。该定义于1992年被收入MeSH Databases。Kane等〔11〕、Evashwick等〔12〕从“长时间功能丧失”角度界定,强调“失能”在LTC中的重要性,为LTC需求指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Kim等〔13〕把“失能”从生理范畴延展到心理范畴,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整体护理的要求,为细化LTC需求指标提供了依据。
虽然各年龄段失能者均可为LTC的目标人群,但面对老龄化世界性问题,关节炎、癌症、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病导致的听力、视力及运动力等功能的丧失〔14〕,因此老年人是LTC需求的重点人群〔15〕。仝利民〔16〕提出老年人LTC是针对身心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与情绪支持等长期、连续性的综合照顾服务,使老年人保持自尊、自主、有一定质量的晚年生活。因此,LTC的核心理念并非是“治愈”,而是提高生活质量。
LTC服务包括看护服务及非技术性日常生活照料,如穿衣、沐浴等及需一定专业技能的医疗服务,以此应对慢性病带来的生理心理功能丧失。LTC服务场所在居家、社区,也可以是养老院、日间照护中心等机构。LTC的服务范畴包括:
2.1非技能型支持性服务 是LTC服务的核心,主要以日常生活能力(ADL)〔17〕相关内容为主,如洗浴、进食、行走、如厕等。以工具ADL(IADL)〔17〕相关内容为辅,如上街购物、外出活动、食物烹调、家务维持、洗衣服、使用电话的能力、服用药物、处理财务的能力等。闵瑰等〔18〕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非技能型支持性服务分为生理需求、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证实了此类服务的基础地位。
2.2医疗康复服务 包括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18〕。由于老年人60%~70%有慢性病史且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的2/3处于带病生存状态〔19〕,老年慢性病患者既需要持续性的病情观察和专业干预,即医疗服务,也需要康复护理服务来延缓功能衰退,促进功能恢复。
2.3临终关怀服务 对临终期的界定世界各国并不一致,如美国是6个月以内,日本2~6个月,英国12个月,我国3个月〔20〕。临终关怀最早起源于欧洲宗教团体主办的招待或收容所,现代临终关怀发展于英国,此后迅速延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我国现阶段临终老人平均卧床时间10个月,预计到2015年将有1 100余万老人需要接受临终关怀服务〔21〕。
王海彦等〔22〕将LTC需求按服务提供地点分为住所型和社区型LTC需求,其中护理院和日间照护中心分别列2种需求的首位。
LTC需求测评主要通过统计学方法实现。从最初的统计学描述到统计学分析,LTC需求测评经历了相关指标描述、多元模型建立、多态模型建立3个阶段。
3.1相关指标描述 通过对老年人口结构、发病趋势、失能数量、需要护理天数、子女误工时间、医疗费用等相关数据的调查及预测,界定老人的LTC需求程度。这种测评方法较为简便,但只是一种粗略估测,准确性较差〔23~27〕。
3.2多元模型建立 结合LTC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首先要对LTC需求影响因素进行预测,然后运用多重线性回归〔28〕、Logistic回归〔29〕统计学方法,建立LTC需求模型方程。而对于LTC需求的评定,多采用ADL、IADL量表〔28,29〕。多元模型建立后,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大小,判定各因素对LTC需求的影响程度。
3.3多态模型建立 首先要通过ADL或健康自评,建立健康状况基线或称为最初状态,经过3~5年随访,计算每年失能或健康自评的转移概率。以年为周期,每年一个状态,结合患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资料,建立多态模型,评定LTC需求。这种方式较为全面,是国外LTC需求测算的主导〔30,31〕。
4.1个体因素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有无子女、收入情况等,都会影响LTC需求。由于寿命延长,高龄失能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故性别影响LTC需求〔29,32,33〕;高龄老年人是失能老年人的主体,同时对LTC服务的需求项目增多〔28〕;有配偶的老年人对LTC的需求及项目明显低于无配偶的老年人〔28,29〕;各年龄段农村老年人的LTC需求较城市老年人低〔26〕;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由于对自身及LTC相关内容认知清晰,故有较高的LTC需求〔28〕。也有研究证明文化程度作为失能的保护因素,与失能呈负相关〔32〕;无子女或者子女少的老年人对LTC有更高的需求;老年人的LTC需求随收入水平变化而强弱波动,收入来源影响其LTC需求〔29〕。
4.2地域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老年人LTC的社会化管理及支持保障体系较全面,故其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老年人对LTC需求低,这可能与传统观念、老年人自身收入能够应付子女误工损失有关〔29〕。
4.3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健康自评、失能程度、慢性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情绪低落程度、药物依赖程度、社会支持等对LTC需求有重要影响。研究证明〔34~36〕,健康自评与失能程度显著相关,健康自评等级越低失能程度越高,LTC需求度越高;慢性病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其种类、严重程度影响LTC需求〔22,32〕。失能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及药物依赖,故情绪起伏和药物依赖也影响LTC需求。另外,人际关系融洽、家庭支持系统健全的老年人对LTC的需求更强烈〔28〕。
澳大利亚的老年连续LTC是区域综合规划的急性医院、亚急性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公寓、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老年居家上门服务、退休村和老年社会支持服务网络一体化服务和管理。从医院到社区、居家由医生、护士、药师、物理治疗师、牧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多学科老年评估与管理团队(GEM)和老年咨询服务团队(ACCS),根据综合评估结果确定护理等级决定老年人入住医院、养老机构或居家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并进行持续跟踪〔37〕。不同程度精神障碍老年人经过专业老年精神评估和治疗团队(APATT)的全面筛查、综合评估和标准化治疗后,进入急、慢性精神疾患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由不同特色的精神专科资深人员提供综合护理服务〔38〕。另外,还有多种形式的暂居服务为LTC失能老年人的照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体能恢复服务。
6.1存在问题 大型综合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人满为患与小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资源闲置、专业人员缺乏形成鲜明对比,高龄空巢、失能失智和医疗费用支付范围和方式,使日益弱化的家庭照顾更加难以承受,导致社会性住院压力。养老机构中频繁流动的以城市“4050”下岗再就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养老护理队伍,无法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39〕。养老是老年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问题一直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40〕。追根溯源,老年人的LTC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民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管理机制有关。
我国对LTC需求的研究一般分散在经管学、人口学、护理学3个领域,缺乏跨学科研究,且以小范围的现况调查及简单的影响因素分析居多,长期、跨地域的多态模型比较研究较少,这与科研周期长、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有关〔41〕。
6.2发展方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社区全员健康档案建立,民政部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42〕,卫生部加快建立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43〕。老年人LTC服务需求相关科研也逐步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和各级机构重视。科研院所和涉老服务相关专业人员正共同努力,如建立全国性的人口学、疾病学等相关数据库,跨信息工程学搭建LTC需求相关数据库及信息服务平台,为老龄科研提供资料,使LTC需求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也能够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科研、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失能失智老年人LTC服务需求的满足,有待于卫生、民政、医保等部门跨行业深度合作,医疗、康复、护理、药学、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密切协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走出医院延伸到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和居民家庭,兼顾我国实际情况,创新医院集团化管理及资深专家有序流动的管理机制。
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4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4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437.
4Huang JJ,Lin KC,Li IC.Service needs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in northern Taiwan〔J〕.J Clin Nurs,2008;17(1):99-108.
5Arnsberger P,Fox P,Zhang X,etal.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need for long term care: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 Cross Cult Gerontol,2000;15(3):207-2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2011-4-28/2012-8-8
7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人口老龄化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对策〔EB/OL〕.http://www.cncaprc.gov.cn/yanjiu/12594.jhtml,2011-10-9/2012-9-3.
8朱微微,黄成礼,郭 岩.国际老年人口长期护理筹资机制及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3):537-9.
9The Lancet.The coming crisis of long-term care〔J〕.Lancet,2003;361(9371):1755.
10侯淑肖,尚少梅,王志稳,等.国内外长期护理发展历程及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0;(2):11-3.
11Kane RL,Kane RA,Ladd RC,etal.Variation in state spending for long-term car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e balanced systems〔J〕.J Health Polit Policy Law,1998;23(2):363-90.
12Evashwick CJ,Frates J,Fahey DF.Long term care:an essential element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J〕.J Health Adm Edu,2008;25(2):95-107.
13Kim SH,Kim DH,Kim WS.Long-term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Korea and elderly long-term care insurance〔J〕.Soc Work Public Health,2010;25(2):176-84.
14Feldman PH,Nadash P,Gursen MD.Long-term care:an overview:center for home care policy and research visiting nurse service of New York〔EB/OL〕.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5.
15Herbermann JD,Miranda D.Defusing the demographic "time-bomb" in German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2;90(1):6-7.
16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7.
18闵 瑰,胡晓莹.南昌市某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20):85-7.
19李丽珠,郝伟平.爱心护理——专科化老年护理实践工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56-9.
20蔡聚雨.养老康复护理与管理〔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128-286.
21梁 捷.媒体关注老龄化社会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缺口巨大〔N〕.光明日报,2014-4-7(2).
22王海彦,刘 苹,韩广营,等.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长期护理需求调查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2):147-50.
23康慧敏.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及构想〔J〕.青海金融,2007;(1):22-4.
24李 冬,王梦雯.建立我国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构想〔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24(1):19-22.
25郑雄飞.一种伙伴关系的建构: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5-56.
26黄成礼.北京市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5;(4):28-30.
27朱铭来,贾清显.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测算及保障模式选择〔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7):32-8.
28王玉环,刘艳慧,黄方超.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683-86.
29戴卫东.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4):85-93.
30Rickayzen BD,Walsh D.A multi-state model of disability for the United Kingdom:implications for future need for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J〕.British Act J,2002;8(2):341-94.
31Lane D,Uyeno D,Stark A,etal.Forecasting demand for long-term care services〔J〕.Health Serv Res,1985;20(4):435-60.
32朱微微,郭 岩.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2):57-60.
33陶秀彬,章泾萍,范小丽,等.芜湖市老年病人出院后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5):548-50.
34Peng R,Ling L,He Q.Self-rated health status transition and long-term care need,of the oldest Chinese〔J〕.Health Policy,2010;97(2-3):259-66.
35Cassel CK,Rudberg MA,Olshansky SJ.The price of success:health care in an aging society〔J〕.Health Aff(Millwood),1992;11(2):87-99.
36Cho J,Martin P,Margrett J,etal.Multidimensional predictors of fatigue among octogenarians and centenarians〔J〕.Gerontology,2012;58(3):249-57.
37戴付敏.跟随澳大利亚老年社区居家服务团队工作的感触〔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30.
38戴付敏.澳大利亚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92-3.
39李 蔚.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2008;22(11):71-3.
40陈秀娥,吴均林,聂繁荣.市场化运作下养老行业医疗保健业务出路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4):220-2.
41钟荣丙.科技经费的监管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94-7.
42汤建伟.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积极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石化,2010;(12):59-60.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3/05/content_2083699.htm,2012-3-5/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