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胜
(内蒙古根河市人民医院内科,内蒙古 根河 02235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异搏定和心律平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刘永胜
(内蒙古根河市人民医院内科,内蒙古 根河 022350)
目的 对比心律平和异搏定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及各自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我院8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心律平组和异搏定组,心律平组患者给予心律平70~140 mg静注,异搏定组给予异搏定5~10 mg静注。结果 心律平和异搏定对阵发性室上性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异搏定较心律平高。结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首选心律平治疗,异搏定的使用中应更加注意不良反应。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异搏定;心律平;疗效;不良反应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心电图上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早搏动,包括房性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其他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伴有心房扩大者、洋地黄或其他药物毒性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见于无任何病因,或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诱发[1]。心律平和异搏定都是临床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本文总结了我院收治的88例临床资料,并对心律平和异搏定两种药物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心律平治疗组和异搏定治疗组,每组各44例。心律平组患者男30例,女14例;年龄17~73岁,平均42.2岁;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史15例;冠心病9例,预激综合征16例,肺心病6例,原因不明13例;病史0~28年,发作至就诊时间0.5~9 h,平均3.4 h。异搏定组患者男32例,女12例,年龄19~75岁,平均44.1岁;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史11例;预激综合征14例,冠心病12例,肺心病6例,高血压病3例,原因不明12例;病史0~30年,发作至就诊时间0.25~10 h,平均3.3 h。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异搏定组以异搏定5 mg加入10%葡萄糖20 mL静注,5~10 min注完,如无效在15 min后重复一次。心律平组以心律平70 mg加入10%葡萄糖20 mL静注,5~10 min注完,无转律在15 min后重复一次。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均以用药后30 min内转为窦性心律为显效,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心律平治疗组显效41例,无效3例,显效率93.2%;转律时间2~27 min,平均13.3 min;转律方式为突然转为窦性心律29例,心率变慢后逐渐转为窦性心律12例;无效3例。心率均减慢至110~130次/分钟。异搏定治疗组显效40例,无效4例,显效率90.9%;转律时间3~21 min,平均10.8 min;转律方式为突然转为窦性心律33例,心率变慢后逐渐转为窦性心律7例;无效4例。心率减慢程度不明显。两组显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心律平组患者头晕、短暂性低血压1例,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4.5%;异搏定组患者转律后出现短暂Ⅰ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持续2~5 min自行恢复正常窦性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3例,不良反应率1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别(P<0.05)。
阵发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阵发性过速而整齐的心律,以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为特征性表现,可分为房性、结性和室性,其中房性与结性心动过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预激综合征,据报道约占60%,此外常见病因还包括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率增快至150~250次/分钟,可能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很多患者可能以心悸为唯一症状,但如有心脏病基础,或者当心率超过200次/分钟,就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绞痛、呼吸困难或昏厥等。若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有典型心绞痛,则往往预示患者可能患有冠心病。
心律平属于Ⅰc类(即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的抗心律失常药,具有抑制钠通道、钙通道的作用,可抑制房室结及希浦系内传导,延长或有效地阻滞房室结快径路及旁道逆向传导功能,从而终止心动过速,对阵发性心动过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在离体动物心肌的实验中表明,0.5~1 µg/min时可降低收缩期的去极化作用,因而延长传导,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及有效不应期也稍有延长,并可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明显减少心肌的自发兴奋性。它既可作用于心房、心室(主要影响浦肯野纤维,对心肌的影响较小),也作用于兴奋的形成及传导。临床资料表明,治疗剂量时可降低心肌的应激性,作用持久,PQ及QRS均增加,可延长心房及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它对各种类型的实验性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它尚有微弱的钙拮抗作用(比维拉帕米弱100倍),具有轻度的抑制心肌作用,可增加末期舒张压,减少博出量,其作用均与用药的剂量成正比。此外,心律平有轻度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心律平口服不良反应较轻,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舌唇发麻、口腔金属味或便秘,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不必停药。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晕、烦躁、睡眠障碍、人格改变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此时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少药物用量或更换其他药物。心律平的心脏毒性反应一般与用药剂量及心脏自身情况有关,当大剂量用药尤其是大剂量静脉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减退及低血压,尤其是在原有心功能不全及传导功能减退者更易发生(但轻度心衰患者仍可服用常规剂量的心律平)。因此,对于原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心律平。因心律平有β受体阻断作用,对哮喘患者慎用。此外,有少数患者尚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连续不止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伴有意识丧失。因此,在服用心律平时,如出现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心悸症状加重,早搏次数明显增加等现象时,应及时复查心电图,在医师的指导下视具体情况调整治疗。
异搏定是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为一种钙离子内流的抑制剂(慢通道阻滞剂),在心脏,钙离子内流受抑制使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影响收缩蛋白的活动,使心肌收缩减弱,心脏做功减少,心肌氧耗减少。对于血管,钙离子内流使动脉压下降,心室后负荷降低[3]。口服用于治疗房性早搏或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也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口吃、食管痉挛和食管失弛缓症等。静脉推注用于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房颤伴快速室率,也用于中止触发活动引起的极短联律或特发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对于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奏效迅速,效果显著。其不良反应多与剂量有关,常发生于剂量调整不当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心悸,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停博。个别病例发生室性期外收缩,可引起肝损害、酸中毒、充血性心力衰竭、皮肤坏死、局部组织损伤,严重时个别有大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中毒等。一般反应可以减量或停用。有严重不良反应时须紧急治疗,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心脏停搏时可静脉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动过速发生在预激或L-G-L综合征者可以直流电转复心律,静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低血压可以静脉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总之,心律平、异搏定都是治疗PSVT的有效药物,本组结果显示,从转复成功率、平均起效时间、不良反应率等全面衡量,心律平可作为PSVT首选药物;异搏定转复成功率与心律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起效时间与心律平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大于心律平,可作为一线药物,但应更加注意其不良反应。
[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7-207.
[2] 伍子淋,刘宏波,黄劲柏.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电生理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0,18(3):162.
[3]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7-200.
R541.7
B
1671-8194(2014)20-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