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4-01-26 05:55胡跃
当代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双边贸易农产品

○胡跃

(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75)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胡跃

(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75)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利弊因素,给出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粗浅建议。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占贸易总额较小,有较大发展空间。为了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应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加强和深化双边农业合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缩小贸易逆差。政府要时刻警惕各种威胁因素,及时调整贸易政策,以保证双边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中国东盟 农产品贸易 贸易政策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东盟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农产品生产资源具有互补性,且双边拥有相似的农产品市场及人均收入水平,加上双方各政府开放政策营造的良好外部贸易环境,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都不高,仍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并且中国—东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接近,具有广泛的农业合作基础。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同时双边农产品生产资源也具有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东盟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双边拥有相似的农产品市场及人均收入水平,加上双方各政府开放政策营造的良好外部贸易环境,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将简略论证中国—东盟农产品的发展潜力,并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从而给出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粗浅建议。

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图1 1999—2012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

近十年来,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长久的发展。2001年11月,中国—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文莱举行,双方明确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新世纪初主要合作领域并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在第六次领导人会议上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走上了制度化轨道。次年10月,中泰两国的188种果蔬开始实行零关税,两国市场上相互进口的水果均开始陆续降价,消费者首先从农产品市场上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什么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紧接着,中国和东盟在2004年1月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根据该计划,双边500多种农产品开始取消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关税,区域内11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阶段。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量及变动情况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自1999年来呈上升趋势。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99年的39.8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增长了近3.5倍,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双边农产品贸易额更是直线上升,至2011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注: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不但是贸易总量波动上升,而且贸易逆差也不断增大。虽然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是近年来东盟国家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人均水平上均表现出了强劲的出口能力,在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进口总额增长远高于出口,贸易逆差加大。

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上升的趋势下,农产品贸易占总商品贸易额的比重在2010年以前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占比有所回升(见图2)。

2、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变动情况

明晰的产品分类是进行农业贸易经济研究的基础,为了方便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农产品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农产品分类的方法众多,本文将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SITC)按产品属性和要素密集性划分的农产品分类方法将农产品分为大宗农产品、加工后的中间产品、园艺产品、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4种类型。按照SITC的分类方法,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天然纤维(橡胶、棉花等)、含油种子(棉籽、花生等)等生产消费量、贸易量较大的农产品;加工后的中间产品是指未达到最终成品状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如面粉、饲料、动物源性纤维、活动物等;园艺产品则主要包含果蔬、茶叶、花卉等;可用于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是指可以直接消费的最终产品,如坚果、采摘切洗好的果蔬、或新鲜或冷冻后或加工好的鱼、蛋、肉、奶制品。

图2 农产品贸易额占总商品贸易额的比重(%)

虽然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却呈现出明显差异。从图3分类农产品出口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表现出了很强的波动特征;加工后的中间产品波动不大,除了在1998年突然大幅增长以外,基本走势比较平缓;园艺产品则在1998年后总体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趋势;可用于直接消费农产品90年代初呈现爆炸式增长后1995年开始下降,至1999年开始持续上升。可见这四种分类农产品的出口变化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图3 中国东盟分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资料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来说,出口贸易额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明显规律,但是,在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中,不同分类的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却层次分明。如图4所示,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分类农产品中,大宗农产品和加工后的中间产品占比重比较大,基本保持在50%以上,占了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绝大多数。相比之下。可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和园艺产品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图4 中国东盟分类农产品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通过以上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分类贸易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双边农产品贸易有以下特点:其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比例下降,但总量增长迅速;其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三,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差别很大;其四,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中,不同种类产品所占的比重差别较大,大宗农产品和加工后的中间产品占比较大,可直接消费的农产品和园艺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潜力

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0年开始已经实现连续快速增长,但从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看,中国同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与其对全球贸易规模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57.7亿美元,其中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28亿美元,仅占18.66%(注:数据来源: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新农村商网)。1999年中国—东盟农产品双边贸易额39.8亿美元,2005年达到61.03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168亿美元,图5显示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占总商品贸易额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各自的农产品在对外贸易额中比重不大,1999年到2012年来,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平均占比总贸易额仅为8.98%。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双边增长速度较快,但占比双边总贸易额不大,双方农产品市场仍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5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占总商品贸易额的比重

1、资源互补性特征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的不同,东盟和中国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东盟生产,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气候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文莱、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属热带海洋气候区。东盟十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盛产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中国农产品则以温带为主亚热带为辅,双方在农产品贸易市场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另外,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点也显示在双边分类农产品的进出口趋势上。从第一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中,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和加工后的中间产品占比较大,而从出口数据上看则截然相反,劳动密集型可直接消费农产品和园艺产品占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额50%以上。双边农产品生产资源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条件,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

2、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的,农业合作包括农产品贸易在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政府在农业合作的过程中制定了互利双方的多方面优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取消农产品贸易关税。中国还分别同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文莱等六国签署了《相互投资保护协议》,2003年6月18日中泰两国又签署了200多种果蔬农产品进出口零关税的协议。这些优惠政策都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和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05年7月实施《货物贸易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进出增长迅速,自贸区降税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2007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平均关税水平降低明显,已由降税前的9.9%降低到6.6%。以关税较高的泰国为例,2005年其平均税率由12.9%降低到10.7%,2007年则进一步降至6.4%,巨大税率的下降进一步打开了双边贸易增长的空间。2009年1月1日,平均关税降到2.4%。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有90%实现零关税。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在努力实行的各种开放政策为双边农产品贸易营造了宽松的外部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尤其是“零关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伴随着各国投资市场开放,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但是在双方贸易总额中占比还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同时双边农产品生产资源也具有互补性,加上双方各政府开放政策营造的良好外部贸易环境,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潜力巨大,在全球经济往来趋势加强的大环境下,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也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章将简略分析影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及不利因素,理出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机遇及威胁。

1、有利因素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资源重要的特征是互补性,这一特征将更好地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农产品生产资源的互补性都是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因素,这点我们不再累赘。

(1)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全球贸易市场和区域间经济往来趋势加强的大环境,给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我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不断扩大。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签署,根据该协议,双方政府将本着互利共赢的态度,逐步减少合作过程中的障碍和限制,营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地投资和贸易机会。2010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为63.2亿美元,同比增长35.2%;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44亿美元,相比2003年的1.2亿美元增长了42.8亿,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6.4%。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流量和存量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农业贸易作为对双方而言都举足轻重的产业贸易,也将获得更多有利条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在双方政府、企业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

(2)中国与东盟人均收入水平相似

根据袁晓梅等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差异、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及地理距离及区域贸易六个因素中,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市场规模平均水平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且首要因素是人均收入平均水平这个变量。从影响程度看,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影响力最大,这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一致。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双边大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相似性,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不利因素分析

所谓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刚刚建成不久,还处在磨合阶段,因此各国不同的外贸政策都容易出现矛盾和问题,同时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周边国家贸易保护抬头等因素都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长久健康发展产生了威胁。

(1)中国—东盟不同的贸易政策限制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贸易中,大部分是食品,各国都需要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及检验检疫认证程序,中国和东盟国家不同的质量检验标准及通关程序将对两国农产品贸易产生限制作用。

我国与东盟各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存在差异,质量检验标准也不尽相同。东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而是由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进出口控制和制定质量安全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不仅加大了双边农产品进出口的难度,也打击了双边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为了保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农业企业的贸易成本必然会增加。

不同的通关程序也同样制约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协会)研究报告曾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为通关所必须进行的各种程序付出的成本约为贸易总值的7%~10%,如果相关领域的标准能协调一致,贸易成本将减少25%。目前在检验检疫标准、法规体系、通关流程等领域我国玉与东盟各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各机构在法规执行层面也有较大差异。便利的通关体制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实际的帮助,标准和认证等通关程序的不统一,无疑加大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难度。

(2)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利双边农产品贸易平衡发展

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对我国外贸行业造成了较大压力。对我国农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国外的农产品将以更低廉的价格进入我国,冲击本国农产品市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竞争力较为薄弱,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会加剧,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双边农产品出口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虽然东盟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整体上顺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但也有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处于逆差,如文莱、新加坡等,这些处于贸易逆差的国家极有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并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体系并不完善,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产业,纷纷采取了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等对本国农业的保护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双方农产品贸易。以马来西亚为例,从2004年3月起,该国规定罐装水果和罐装蔬菜等加工食品必须在外包装上粘贴营养标签,成为全球第六个实施强制性粘贴营养标签的国家。类似的贸易保护政策将加大双边农产品进出口的难度,导致我国相关农产品领域及行业出口受影响,阻碍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四、促进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对策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既受有利因素影响也受诸多不利因素阻碍,针对以上有利及不利因素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更深层次发展的影响,对以后双边农产品贸易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

基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征,加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农产品贸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更适合双方共同的利益。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聚集在可用于直接消费农产品和园艺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优势,而东盟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优势。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呈现农产品生产资源互补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继续利用双边国家农产品生产和需求上的互补性,可以加强和深化双边的农业合作,促进农产品贸易。

2、提高产品附加值,缩小贸易逆差

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进程中,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问题和困难。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是一般贸易,附加值相对高的加工产品贸易占比还是比较小,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大力支持出口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缩小贸易逆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还比较粗放,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建议政府和企业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加大投入进行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加强农产品的加工,提升附加价值,能提升我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避免双方农产品同质竞争加剧,从而进行长期而稳定的贸易。此外,农产品深加工还可以树立我国企业在东盟市场的优势地位,缩小贸易逆差。

3、调整贸易政策,保证双边农产品贸易顺利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形势不稳定,现阶段人民币大幅升值,双边农产品质检标准及通关政策不一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不利因素都在影响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尤为重要,双边政府可以在通关程序、检验标准、产品生产标准、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中国可以采取对受到冲击的农民给予补贴等政策,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和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另外,零关税后,随着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大,东盟国家各种非关税壁垒将增加,要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参加,以行业商会、协会为主的研究机构或部门,分析研究东盟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的信息与服务。政府要时刻警惕各种农产品贸易威胁因素,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以防范和应对东盟国家的反倾销和各种贸易壁垒,以确保双边农产品贸易顺利发展进行。

[1]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增长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周英豪: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孙林: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基于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4]张军:从东盟农产品贸易环境分析看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J].时代经贸,2009(10).

[5]唐志武、王岩: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问题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5).

[6]袁晓梅、郭建芳: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07(4).

[7]谭启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分析[J].市场论坛,2007(8).

[8]张建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8(17).

[9]胡跃: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浙江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

[10]贺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8).

猜你喜欢
双边贸易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贸易统计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贸易统计
双边同步驱动焊接夹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