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石山区滇红椿栽培技术初探

2014-01-26 19:39杨忠兴
中国林副特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树种造林生长

杨忠兴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 650051)

滇红椿(ToonaciliataRoem.var.yunnanensis)是红椿(Toonaciliata)的变种,属楝科(Meliaceae)椿属(Toona)植物[1]。与原种的区别是:小叶长4~11cm,宽2.5~5cm,最下一对卵形、最小,上部的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急渐尖,基部上侧圆形、较长,下侧渐狭;小叶柄长0.5~1.5cm。花瓣长5mm,宽3mm,外面多少被微柔毛。果长1.5~2.5cm,椭圆形,褐色,具细小皮孔。产云南西南部、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河口),生长于海拔350~1400(2100)m的山谷、溪旁或山坡疏林中,常有栽培。四川、广西、广东亦有分布。

椿属植物材质优良,纹理直、色泽美观,耐腐,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广泛用于建筑、车辆、船板、地板、茶具、家具、雕刻等用材,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在民间意识和利用中椿属植物的红椿、毛红椿、滇红椿、思茅红椿、香椿等木材都是优质用材,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椿属植物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椿属天然植物的过度利用,造成椿属植物自然资源稀少,人为破坏严重。目前,椿属植物人工培育较少,特别是对滇红椿的栽培研究尚未有文献报道。因此,研究滇红椿栽培技术,扩大资源数量,并在云南石山区推广种植,对保护、开发、综合利用滇红椿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西畴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文山州中部,全县国土总面积149237hm2,是云南岩溶主要分布区之一,岩溶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0%;属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10℃活动积温5560~6330℃,极端最高气温32.8℃,极端最低气温-6.7℃;年均霜日9.5d,年均冰雹2.1次;年均降雨量为1294mm,相对湿度82%,年均日照时数1500~1600h;全县土壤类型多样,有红壤、黄壤、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等[4]。其气候、雨量、光照及土质,都适宜滇红椿生长。

1.2 发展概况

滇红椿在西畴县有零星天然分布,房前屋后、田旁地埂有人工种植,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西畴县在退耕还林、山区综合开发等项目中推广种植,目前已在西洒、鸡街、蚌谷、新街等乡镇石山区种植面积约1000hm2,滇红椿在种植区成活率高、生长良好。

2 滇红椿栽培特性

2.1 滇红椿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能在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石灰土上生长良好。

2.2 滇红椿喜光,喜深厚、肥沃的土壤,在房前屋后、田旁地埂等“四旁”种植,管理简便,可以实现速生丰产。

2.3 滇红椿属速生树种,材用价值高,群众喜爱,造林积极性高,容易推广种植。

2.4 适宜农林间作。滇红椿种植1~3年,因造林地空旷,可套种矮秆作物,进行合理的复合经营,既可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又可改善土壤,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退耕还林的地块最适宜农林复合经营。

3 栽培技术

3.1 种子育苗繁殖技术

3.1.1 采种。采种应选择15~30年生树干通直圆满、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当蒴果由绿转棕色或棕红色可采种[3]。采收的种子要及时凉干、筛选、去净后装袋。滇红椿新鲜种子可即采即播。

3.1.2 苗圃地选择与作床。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轻壤土为宜。苗圃地必须细致整地,施足底肥,消毒、杀虫处理。做成高床,床面宽50~60cm,床沟宽30~40cm,床高15~20cm,床面要整平,土壤细碎。

3.1.3 播种。播种可选春播和秋播,春播3月,秋播10月,一般多采用春播。播前先将种子揉搓去翅,然后置30℃温水中浸种12h。并用硫酸亚铁或福尔马林浸种消毒。采用条播,行距25~30cm,1床2行,播种沟深2~3cm,播幅5~8cm,将种子拌沙或细土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细土0.5~1cm,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盖草或蕨类保持湿度。每667 m2播种量2.5~3kg。

3.1.4 苗期管理。主要做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松土除草等。春播,4~5月份为出苗期和幼苗期,当苗木陆续出土后,应及时揭除覆盖物;苗高10cm左右时应间苗和补苗,苗距8~10cm;此时期云南为旱季应及时浇水保湿,并注意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6~9月为苗木速生期,6~7月要做好施肥工作,可用尿素搭配全量复合肥,每667m2每次施肥量量5~7.5kg,8~9月要加强排水、松土、除草等管理。

3.1.5 苗木出圃。春播苗可当年造林,秋播苗次年造林,也可培育成大苗造林。造林时对苗木进行复选,选Ⅰ级壮苗出圃造林。

3.2 造林技术

3.2.1 造林地选择。造林地应选择坡度小于30°,海拔1000~1500m的沟谷、溪边、山脚、凹地阳坡半阳坡中厚层红壤、赤红壤立地类型。选择的造林地地类为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耕地。

3.2.2 造林密度及混交方式。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和当地造林经验、群众习惯等,确定造林密度。选择2m×3m、3m×3m 的株行距,1667株/hm2、1111株/hm2的造林密度,植株行沿等高线布设,栽植点按三角形配置。与其它混交树种形成行间、株间、块状等混交方式。

3.2.3 混交树种选择。营造混交林有利于滇红椿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滇红椿属阳性树种,可选择冠幅较小、慢生、耐庇荫的小乔木或灌木进行混交,所选择的混交树种是杜英、苦楝、楠木、黄连木、木荷、青冈、杉木、花椒等,滇红椿与混交树种比例为7∶3或8∶2为宜。

3.2.4 林地清理。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的清理方式为穴状清理,按设计株行距,以植穴为中心,砍除杂灌、铲除杂草,规格为1.0m×1.0m,清除物须堆积沤制绿肥。在林地清理时尽量保留原有的小乔木和灌木,与造林树种形成人工、天然块状、带状混交林,增强水土保持作用和抵御病虫害能力。耕地和“四旁”种植则不用清理。

3.2.5 整地。整地方式采用块状整地,规格为60cm×60cm×40cm,整地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一个月进行。

3.2.6 定植:主要在雨季造林,造林定植时间在7~8月,根据造林密度、混交方式进行定植。定植时应苗正根舒,严格执行“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培技术,定植好后盖一层粗粒土,再盖上草、枯枝落物等,以保湿、防风。

3.2.7 大苗造林。为保证造林成活率,促进造林地提早郁闭,提高木材工艺价值和生态效益,建议采用2~3年生的优质大苗造林。

3.3 抚育管理

3.3.1 中耕除草。定植1~3年间,没有进行农林间作的地块,每年需进行中耕除草2次,第1次于5月,宜浅松土,除净杂草;第二次9月,宜深耕,深翻20cm左右,熟化土壤,促进生长。

3.3.2 农林复合经营。在定植的1~3年间,特别是退耕地造林可适当间作。农林间作植物首先选用豆科牧草、绿肥等,其次尽量套种豆类、花生、蔬菜等矮生作物。3年后根据情况,只要没有完全郁闭,可种植玉米、向日葵等高秆作物。

3.3.3 合理施肥。滇红椿喜肥,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块要适当施肥,施肥量尿素200~300kg/hm2,全量复合肥(1∶1∶1)200~300kg/hm2,施农家肥300~400kg/hm2,每年1次,环施,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在植株根际周围施下,肥料与土壤拌和后覆土。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可适量减少或不施。

3.3.4 合理修枝、间伐。滇红椿侧芽生长萌发力强,植株在高1~3m时,发现侧芽随时剪除,以保证顶芽生长。对于混交林,将影响滇红椿生长的其它树种进行修枝,以防过度遮荫,影响生长。幼林郁闭后,可适当间伐,伐除长势差、过度被遮、受病虫害危害的植株,以保证健康林木的生长空间。

3.4 病虫害防治

滇红椿的常见病害有白粉病、叶锈病等,用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防治。滇红椿的主要危害害虫是滇红椿梢螟[3]、金龟子、天牛、白蚁等,虫害防治措施:一是营造混交林,混交林是控制害虫的有效措施;二是清除虫害木,在幼林中一旦发现有害虫危害,应及时伐除被害植株,集中焚烧。

4 结语

4.1 滇红椿在西畴县种植区成活率高,生长良好,可在其它乡镇及其石山区种植,也可以在文山州、红河州等石山区推广种植,从而解决云南石山区造林树种单一、石山区造林难等问题。

4.2 滇红椿栽培技术简单易行,容易推广种植,可较快扩大其资源数量,减少人们对保护树种红椿、毛红椿资源的需求,减轻其受破坏的压力,是保护天然椿属植物资源的重要举措。

[1] 云南树木图志编委会.云南树木图志(上)[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749-750.

[2]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613-615.

[3] 梁瑞龙,廖仁雅,戴俊.珍贵树种红椿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4):39-40.

[4]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西畴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Z],2006.

猜你喜欢
树种造林生长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碗莲生长记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