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检测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2014-01-26 18:02:07纪铁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抗凝溶栓栓塞

纪铁梅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 菏泽 274000)

凝血指标检测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中的应用分析

纪铁梅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 菏泽 274000)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检测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市多家医院就诊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72例,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凝血时间(ACT)、抗凝血酶活性(AT∶A)以及国际正常化比值(INR)指标,以指导临床治疗。结果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在抗凝治疗中,INR应维持在2.0~2.5,PT维持在28 s以内,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6~2.7倍,FIB维持在1.0 g/L以上,AT∶A维持在76%~80%。本组72例患者均获得溶栓成功,治疗后未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中,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凝血指标;临床诊断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因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脱落所引起。本病起病急骤,如不及时治疗,可快速发展成为严重缺血、坏死等,导致患者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抗凝、溶栓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方可确保治疗有效,并避免治疗过度[1]。本研究探讨了凝血指标检测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治疗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就诊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72例,均符合临床下肢动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均突发缺血肢体剧烈疼痛、麻痹、感觉异常、皮温降低、肤色惨白以及栓塞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等,均经超声检查、MRI或者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缺血栓塞。其中,男性44例,女28例,年龄在43~76岁,平均为(60.6±2.5)岁。其中,43例为左侧栓塞,29例为右侧栓塞;发病时间在4~7 h,平均为(5.2±1.1)h。

1.2 方法

1.2.1 凝血指标检查方法

患者均抽取静脉血2.0 mL,并置入109 mol/L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在3000 r/min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分离,离心时间为10 min,在2 h内完成凝血指标检测。检测仪器为美国ACL-200型全自动凝血仪以及相应的配套试剂盒,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检查项目主要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凝血时间(ACT)以及抗凝血酶活性(AT∶A)。

1.2.2 治疗方法及凝血指标控制

确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后,立即予以Seldinger留置4F导管,进行患侧髂动脉内造影,明确栓塞部位后,采用导丝引导将导管准确置入栓塞部位0.5 cm左右,并注入50万U尿激酶。术中每10~20 min进行1次造影,并适时调整导管位置,确保其始终位于血栓内部。术后将导管与微量泵连接,予以尿激酶持续泵入,给药速度为25~50万U/h,持续给药24~72 h,给药剂量合计62.5~175万U。治疗过程中予以对症止痛和局部保暖。在溶栓期间予以多项凝血功能检测,使INR维持在2.0~2.5,PT维持在28 s以内,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6~2.7倍,FIB维持在1.0 g/L以上,AT:A维持在76%~80%。

2 结 果

本组72例患者均抗凝达标,抗凝治疗期间,INR平均为(2.21± 0.15),PT平均为(23.44±2.51)s;APTT平均为(33.43±5.21)s,FIB平均为(1.52±0.27)g/L,AT:A平均为(77.92±1.23)%。治疗6~72 h后,患者的患肢血供均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均显著减轻,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主要是指心脏或者近端动脉壁发生脱落、外界栓子流入动脉等,导致远端动脉血流堵塞而引起的肢体急性缺血以及坏死疾病[2]。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其呼吸、循环以及泌尿系统功能,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是脏器功能衰竭。临床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在解除患肢急性缺血的同时,还应兼顾原发疾病的治疗。故及时、迅速切断动脉栓子以及血栓的蔓延置管重要[3]。正确选择取栓手术,并配合有效的抗凝溶栓治疗,密切监测抗凝指标是确保治疗效果不可或缺的项目。

在抗凝溶栓治疗中,除了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严密的护理观察外,凝血指标的检测对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以及疗效判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PT是临床对外源性凝血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直接反应了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存在缺陷,同时还可有效反应口服抗凝药物的用药剂量。与PT相反,APTT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的凝血因子以及相同途径内的其他因子水平,在肝素治疗中需要密切监测APTT水平,且其测定结果必须同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方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目前,临床认为在肝素治疗过程中,应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1.5~3.0倍[2,4]。FIB属于急性反应蛋白,其参与了血栓形成以及止血等过程。纤维蛋白凝块是形成血栓的基础物质,因其具有较大的分子量,故在血液中容易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故与血浆黏度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正常状态下,机体FIB水平为2~4 g/L,当血液中的生物蛋白胶增加时,血液黏度将显著升高,更容易形成血栓。且当发生动脉壁受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壁表面可沉积大量的蛋白胶,故蛋白胶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FIB栓形成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检测。TT延长主要反应肝细胞对凝血活酶及纤溶因子体内清除能力降低,同时还可反应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浓度,有利于抗凝治疗效果及药物利用度检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5]。TT多用于检测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并检测血液中是够存在纤溶反应以及抗凝物质水平等,对于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临床实践证实,在溶栓期间予以多项凝血功能检测,使INR维持在2.0~2.5,PT维持在28 s以内,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6~2.7倍,FIB维持在1.0 g/L以上,AT∶A维持在76%~80%最为适宜。由于监测凝血指标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影响因素,故在标本采集、离心分离、检测操作以及报告发送全程中,应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凝血指标均维持在上述范围内,均获得抗凝成功,且未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认为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治疗中,密切监测凝血常规水平对治疗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王月梅,吕占清,陆彩云,等.凝血常规检测在脑血管疾病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J].吉林医学,2008,29(15):1268-1269.

[2] 赵岳,赵吉生,徐凯成,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06-107.

[3] 李燕,葛静萍,顾建平,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829-831.

[4] 李成伟,邵国女.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5):511-512.

[5] 孙洪利,马凯,苑庆日,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后血栓再形成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6):658-660.

R543.13

B

1671-8194(2014)22-0179-02

猜你喜欢
抗凝溶栓栓塞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