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明秀 许岳飞 何学青 呼天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自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提出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条件对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和高校的重视,并成为我国本科教育评估的指标之一。为此,很多综合性大学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1-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推动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接轨必须依靠农业院校所培养的国际化、综合型人才。因此,促进农业院校的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3]。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教师综合运用两种语言完成教学的过程。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农业院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牧草栽培学”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8年开始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笔者作为“牧草栽培学”的任课教师,对4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商榷。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包括5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及教学评价。这5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3]。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规定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所谓实现条件,就是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最后,教学评价是指对各种教学模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自己独有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等。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次逐渐增强,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规律。笔者认为,任课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模式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即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尤其是开展双语教学,只有做到一流的师资、优秀的教材、优质的生源和完备的教学环境“四位一体”,才能够确保教学质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的“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由于师资数量较少,所以暂时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中文与双语平行开班的模式。此外,生源情况复杂,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偶尔还有学习小语种的学生,以及引进的原版教材因价格昂贵不能为每个学生直接拥有等因素,都给“牧草栽培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与挑战。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摸索,从而设计出切合实际的“牧草栽培学”双语教学模式。
1.语言比例模式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语言比例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4]:①全外型,即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直接用外文讲授;②混合型,即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使用的模式进行讲授;③半外型,即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汉语讲授,属于双语教学模式的一种较初级的形式。笔者根据“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的英语基础,选择采用先以中文为主、然后循序渐进过渡到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2.由以“教”为主转为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这个概念实际涉及到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只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倾向于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环节,进而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做法是,理论授课狠抓“三道关”(简称PIR)。首先是“课前预习关”(Preview before class)。由于已建成资源丰富的网络课堂,所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前根据教学日历的安排先在网上浏览并下载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其次是“课堂互动关”(Interactive learning during class)。在每次的课前提问环节中,任课教师都要对上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鼓励学生积极地用英语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一个几分钟的简单介绍,接下去把时间交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做进一步的评述和讲解。同时,任课教师还会将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最后是“课后复习关”(Review after class)。任课教师除了适量布置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予以消化。同时,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登录网络课堂及时向教师提问。
此外,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差异,所以在“牧草栽培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时进行课间回访外,还安排学生在课后自愿结成对子,组成“一帮一”的互助小组,并在课程考核时对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一措施使“牧草栽培学”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条件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更趋于合理与高效。在双语课程教学任务翻倍而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除了实施上述PIR教学模式之外,还应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课堂教学的结合,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从2007年起先后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利用该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不仅可以补上在课堂上没做好的笔记,还可以利用网上论坛进行课后讨论,从而有效地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探索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核
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践型、创新型和能力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单纯以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高分低能”后果,即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快速遗忘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后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实施双语教学,也仅仅是多背几个专业词汇而已。显然,这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所决定的考核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更有必要研究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与之相配套的多样化、科学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牧草栽培学”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环节考核2部分。其中,理论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包括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访问网络课堂情况等,卷面考试一般是以双语或纯英文命题。“牧草栽培学”课程考核主要体现了以下3个突出的特色:第一,为了体现“重理论,强实践”的教学理念,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适当降低了期末卷面理论考核成绩所占的权重,加大了平时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权重,规定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第二,为了考察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口试的环节。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资料查询和准备,然后单独用英文进行口头陈述。第三,除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之外,还对布置的网络课堂作业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在网上进行批阅。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及时查看评价结果,又方便了教师长期备案。从近年来的实施效果看,改革后的“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起到了科学量化的作用。
2.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5]。目前,高校主要采取引进原版教材、网上下载资料等途径解决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现在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Forages》(6th edition,Robert F.and Barnes C.,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语言纯正,是世界上很多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但是,该教材价格昂贵,且在编排上与我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异,语言难度与我国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不吻合;尤其是对“栽培学”这类地域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某些内容与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脱离,所以并不适宜直接引用。有鉴于此,编撰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当前教学需求的《牧草栽培学》双语教材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组非常重视双语教材的编写,目前已经完成了“牧草栽培学”课程双语电子课件的制作,双语版的“牧草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教材也已提交出版社,同时已正式启动《牧草栽培学》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牧草栽培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施4年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激发了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在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2011届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考研录取率接近50%,37名毕业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出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双语教学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的产物,是有助于学生走向世界的重要的教学改革方向。但是,双语教学毕竟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其实践尚处于试验和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6],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和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刘艳,赵波,刘英,等.提高草业科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4):36-38.
[2]刘春莲.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可行性模式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87-188.
[3]高小宁,黄丽丽,朱明旗.农业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3):74-75.
[4]刘大林,赵国琦,张彪.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 科学,2011,39(17):10677-10678,10693.
[5]赵晋津,任书霞,孔丽娟.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2(5):13.
[6]张菊平,王凤华,杨英军.“园艺植物育种学”双语教学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