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英 李鸣九
(广州市南沙区新沙医院,广东 广州 511470)
笔者近年来尝试用当归饮子加减配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口服及艾洛松软膏外用治疗慢性湿疹患者,临床疗效尚可。
1.1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诊的慢性湿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3~68(平均41.6)岁,病程2.3~20.2(平均6.85)年;西药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5~68(平均40.9)岁,病程1.8~21.1(平均6.94)年;中药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5(平均39.8)岁,病程2.1~20.2(平均6.91)年。3组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程度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中慢性湿疹的诊断:患处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干燥,脱屑,或因搔抓而结痂,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外周也可有丘疹、丘疱疹,少许渗出,自觉剧痒。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2〕中湿疮血虚风燥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洗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1.3排除标准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皮疹广泛或患严重系统性疾病者,伴有明显感染者;近2 w内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者;近1 w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治疗者;不能定期治疗及随访者;对使用药物过敏者。
1.4治疗方法 (1)西药对照组:给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口服10 mg/次,1次/d;艾洛松软膏外用,1次/d,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使用时间不超过7 d。(2)中药对照组: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5 g,生地15 g,白芍10 g,川芎10 g,何首乌10 g,黄芪15 g,鸡血藤10 g,丹参10 g,防风10 g,白鲜皮15 g,苦参10 g,白蒺藜10 g。随症加减:瘙痒甚加蝉蜕6 g,地肤子10 g;有明显渗出者加黄柏15 g;皮损苔藓样变明显者加穿山甲10 g,皂刺10 g;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30 g,合欢皮30 g。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100 ml。(3)治疗组:西医治疗方法同西医对照组,中医治疗方法同中医对照组。1 w为1个疗程,3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随诊4 w;所有患者在治疗期内忌食辛辣刺激之物、烟酒等,保持情绪舒畅;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1.5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盲法,完成疗效评价的2名主治医师不知道患者的分组情况,一致性kappa检验,kappa值为0.87。
1.5.1EASI评分 根据红斑(E)、硬肿(水肿)/丘疹(I)、表皮剥脱(Ex)、苔藓化(L)的严重程度按0~3计分、所占面积大小及各部位面积占全身面积的比例按0~6计分,各部位的综合分值即为皮损症状严重程度总分〔3〕。
1.5.2瘙痒程度评分 瘙痒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根据瘙痒程度由无至重的不同,分值在0~10之间。
1.5.3疗效评价标准 总评分为EASI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的综合评分;疗效指数= (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 100%;痊愈:疗效指数在95%以上;显效:疗效指数在70%~94%;有效:疗效指数在达50%~69%;无效:瘙痒未见减轻,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恶化。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
2.1脱落与失访 西医对照组7例患者退出研究(2例失访,5例未能坚持),中医对照组中5例患者退出研究(3例失访,2例未能坚持疗程),治疗组中6例退出研究(3例失访,3例未能坚持疗程)。
2.2疗效比较 治疗组、西医对照组、中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别为92.68%、38.63%,75.56%、26.67%,74.42%、20.93%。治疗组的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皮肤灼热,2例患者出现疲倦、头痛,后自行缓解;西医组5例患者出现皮肤灼热,4例患者出现头痛,后自行缓解;中医组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后自行缓解。疗程开始前及所有疗程结束后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慢性湿疹为过敏性的炎症反应,是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期湿疹处理不当,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发作形成,仅很少一部分人开始就为慢性症状的表现。慢性湿疹病程顽固,治疗棘手,目前其主要药物治疗有局部糖皮质激素使用、局部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润肤膏等,对于中重度的采用光疗及或短期糖皮质激素口服等系统治疗〔4〕。
中医认为湿疮的发病为先天禀赋不耐,后天饮食不节,或食用辛辣刺激之物,致脾胃失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外感湿邪,浸淫肌肤而至,此病常久治不愈,病程日久,则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濡。当归饮子首见于《严氏济生方》〔5〕,书中云其“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发赤疹焙瘰。” 明代《外科正宗》中将其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皮肤作痒之症,如疥疮、顽癣、风痒等。笔者予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慢性湿疹,原方中当归补血活血,为君药,针对主要病机;生地滋阴清热,养血凉血;白芍养血敛阴;首乌补精养血,黄芪补气运血,托疮生肌四药共为臣药。防风疏风散邪,白蒺藜祛风止痒,川芎行气活血,诸药为佐。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苦参、白鲜皮祛湿止痒,并随证加减,诸药配合,共奏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盐酸依匹斯汀胶囊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较好控制变态反应,但往往无法根治疾病;局部使用艾洛松可有效地控制局部炎症,但长期和大面积使用容易造成:局部皮肤灼烧、皮肤萎缩、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出现。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西医起效快的优点,而且能够中医治病求本、控制疾病复发的优势,临床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证明单纯西医疗法、单纯中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均可;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及单纯中医治疗组;而中医治疗组较其他两组相比,不良发应的发生率低;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1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41.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46.
3Hanifin JM,Thurston M,Omoto M,etal.The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assessment of reliability in atopic dermatitis〔J〕.Exp Dermatol,2001;10(1):11-8.
4Walling HW,Swick BL.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eczema:new approaches and emerging treatment options〔J〕.Clin Cosm Invest Dermatol,CCID,2010;3(1):99.
5严用和,伊广谦.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