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古文献研究❋

2014-01-26 16:29王锦平张京春赵莹科邬春晓吕长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肝气出版社

王锦平,张京春,刘 玥,赵莹科,邬春晓,张 惠,吕长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北京 100091)

中医基础理论的各种著述、综合性医学著作乃至本草、方剂、医案等著作中,都能发现对肝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心系疾病的诸多关联与认识,但大多零散且缺乏系统全面的探讨。本文对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初步梳理,进一步理解肝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从肝论治心系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1 肝的生理与病理

1.1 肝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肝五行属木,通于春气。肝主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其华在爪,为罢极之本,藏血而舍魂。《内经》对其生理特点进行了简洁的概述。《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临证指南医案》[1]华岫云的按语曰:“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也有一些医家,把肝之体用分别与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对应起来,即肝以藏血为体,以疏泄为用,成为对肝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后世对于许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周学海[2]:“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

元·朱丹溪首次正面提出“肝司疏泄”。《格致余论》[3]有载:“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的生理作用,从而影响情志的变化、脾胃的运化、津血的运行等诸多方面。如《血证论》[4]:“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指出肝疏泄功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又如《读医随笔》[2]中所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可见,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气机具有调畅作用。此外,肝之疏泄正常方可调畅气机、水道通利。此外冲任与肝经有密切关系,肝气调畅,则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肝藏血主要表现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两个方面。正如《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外内经中记载肝与天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故有“肝司血海”、“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旨在强调肝与女子生殖紧密相关。《灵枢·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的说法,由此可知肝藏魂,能够调节精神活动。

1.2 肝的病理特点

肝之病理机制以肝气常郁、肝阳易亢、阴血常亏为其特点。临证每以疏泄不及或太过,藏血不足或失藏,升发不及或无制,风阳暴张或虚动为常见病机类型。

肝之为病,病机虽庞杂多变,但肝气郁结为各种病机转归之根由。清·何梦瑶《医碥》[5]有云:“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斯病作矣。”

对于肝风病机的认识《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经典论述。后世对于肝风进行了充分论述,叶天士提出了著名的“阳化内风”学说,即“水弱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为呕,攻胁为痛”。叶天士认为“身中阳气之变动”所致,指出肝风的病因病机或由于肾液少,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或由于怒劳忧思,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上盛而下虚;或由于肝血肾液两枯,阳扰风旋等,皆与厥阴肝木有关。

肝藏血的功能失司主要表现为肝血不足、血不归藏两方面。宋·严用和《济生方》[6]曾有记载“肝不藏血于宫,宫不能传血于海,所以崩中漏下。”另外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目。在《诸病源候论》[7]中有“肝藏血,候应于目,产则血虚,肝气不足,故目瞑也”。此外血不荣筋,则可出现筋肉挛急、屈伸不利的情况。

2 肝与心的关系

2.1 肝与心的生理联系

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肝藏血,心行之。”即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藏血充足亦有助于心行血。《血证论》[4]认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痞满》[4]曰:“心下为阳明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君火之气,化血下行,随冲脉以藏于肝,即从心下而起。”同时肝之疏泄功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2]中指出:“肝者,贯阴阳,统气血,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肝气舒,心气畅,血流通,筋条达,而正气不结,邪无所客矣。”从中看出肝在气血运行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说明肝、心两脏关系密切。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两脏功能均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灵枢·邪客》亦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

2.2 肝与心的病理影响

《灵枢·口问》所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所伤与肝、心二脏相关。《诸病源候论》[7]云:“汗血者,肝心二脏虚故也。肝藏血,而心主血脉,心之液为汗。肝是木,心是火,母子也。血之行,内在脏腑,外通经络。劳伤肝心,其血脉虚者,随液发为汗而出也。”表明心肝受邪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心为君火,肝肾则藏相火,君火明则相火相安,君火动则每致相火妄动。明·周之干[8]曰:“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宁,由肝木能中和。”可见心肝是互相制约的。

五脏疾病相互传变,肝心为母子之脏。正如《杂病广要·惊悸》[9]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又从肝胆出治也。”吴昆在其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吴注》[10]中谈到:“肝为心之母,肝病则心失养,心失养则神不守舍。”

心肝生理上的相关性决定了心肝在病理变化中相互影响,心肝两脏通过经络、气血、五行、七情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

3 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内经》早有针刺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穴治疗心痛的记载。《灵枢·厥病》曰:“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从针灸疗法上表明心病可以从肝论治。张仲景创制酸枣仁汤治疗虚烦失眠,后世医家认为:“虚劳虚矣,兼烦则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火之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亦多运用酸枣仁汤治疗心肝血虚所致失眠。《石室秘录》[11]偏治法云:“然则宜治心包络,何以责之肝也。肝属木,心包络属或,肝木生心火,治肝木之寒,则心火有养而心包络之寒邪自散。况肝木之气既温,生心火之余必能来生包络,故不必救包络而必先救肝。肝木得寒则涩而不舒,散肝中之邪即所以散包络之邪也。”即从暖肝散寒、温经脉治疗心痛。此外对于许多心系疾病,陈士铎倡导心肝同治,得到后世诸多医家的推崇。如《石室秘录·伤寒相舌秘法》[11]260曰:“见舌红而有白点者,乃心中有邪也,宜用柴胡、黄连以解之,心肝同治也。”又如“人病心痛,不可止治心痛,必须兼治肝;病心致痛,理宜治心,而今不治心者何也?盖心气之伤由于肝气之不足,补其肝,而心君安其位矣。”[11]168

此外,对于许多神志病变虽然心主神明,但临证亦多从心肝两脏论治。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12]提出:“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表明肝心神魂相关。心悸、怔忡等病多由禀赋不足、情志所伤等原因,治疗上常结合补心滋阴、疏肝理气法论治。《明医杂著·医论》[13]中有“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下面以心系常见疾病眩晕、胸痹与心悸为例阐述其从肝论治的治法与方药。

3.1 眩晕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治疗眩晕(包括现代医学所指高血压)多从肝论治。如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血压病的治疗[14~16],并取得满意疗效。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张锡纯[17]创立镇肝息风汤、建瓴汤,前者具有镇肝息风、潜阳滋阴之功效,用于类中风患者。建瓴汤亦有滋阴潜阳的作用,此外更有养心安神的疗效。目前两方都广泛应用于高血压证属阴虚阳亢患者[18~20]。逍遥散是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名方,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的患者。此方借鉴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尤其对于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21]。

3.2 胸痹

“胸痹”包含现代医学冠心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其病位在心,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胸痹心痛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22]中有云:“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倡导胸痛应当治肝。早在《金匮要略》[23],张仲景以橘枳姜汤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开创了行气法治疗胸痹的先河。及至明清,医家多强调疏肝行气、开郁散结治疗胸痹心痛之证。如汪机《医学原理》[24]云:“心痛未有不由气滞而致者,古方皆用行气散气之剂,治而愈之。”清·陈修园认为,气顺则痰自消、气行则瘀血除。此时期医家多运用小柴胡汤、金铃子散等开郁消滞之剂,更总结出许多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沉香降气散等。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亦多有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报道[25]。另有治疗气滞血瘀的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此方出自《医林改错》。原方用于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方中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行气分之郁结,现代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26]。

3.3 心悸

中医认为心悸多由禀赋不足、劳伤过度、情志所伤引起,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注重心肝同治。《伤寒论》[27]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此为肝气郁结、阳气郁遏于里所致。肝气郁结而气枢不畅,故为咳、为悸。《伤寒论》[27]中另有“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可以发越肝胆郁火,使得肝胆火清而心神自宁,2经方在治疗心悸病症中被广泛应用。此外,历代医家治疗心悸亦多以疏肝活血、疏肝健脾为法,临证中亦常运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辨证施治,可见疏肝理气治疗心悸的普遍性。

4 小结

肝与心从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其理论源于《内经》和《难经》,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两脏在五行、气血、经络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理论在古今医著中多有体现,且为现代临床所广泛应用,尤其是从肝论治冠心病应用更为广泛[28]。此外,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现代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亦多有涉及,都体现了从肝论治心系疾病的临床实用性和普遍性。但这一理论尚需临床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统计分析加以证实。有关从肝论治心血管疾病的近现代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为证实“从肝论治”是临床论治心系疾病的重要治疗原则,课题组将陆续开展一系列临床基础研究,为论证从肝论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以便进一步佐证从肝论治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推广于临床,服务于广大患者。

[1] 清·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M].徐灵胎,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

[2]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M].盐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1-12.

[4] 清·唐容川.血证论[M].谷建军,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5] 清·何梦瑶.医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28.

[6]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刘阳,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8.

[7]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8] 明·周之干.慎斋遗书[M].孟景春,点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

[9] [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33.

[10] 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72.

[11]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

[12]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刘景超,等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

[13] 明·王纶.明医杂著[M].明·薛己,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37.

[14] 李鸣放.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7):38-39.

[15] 徐瑞琪,徐冰. 中西药联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43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90-91.

[16] 林展增,邢之华. 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1):13.

[17]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8] 曹方会.镇肝息风汤治疗高血压病135例[J]. 四川中医,2003,21(4):47.

[19] 翁炳雄,蔡悦,彭仲良.镇肝息风汤联合福辛普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644-1645.

[20] 黄崇元. 建瓴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90例[J].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70):312-313.

[21] 刘平,崔卓敏,骆晓敏.逍遥散联合西药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原发性高血压59例[J]. 陕西中医, 2009,30(7):789-790.

[22]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433.

[23]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23.

[24] 汪石山编著,高尔鑫主编.汪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724.

[25] 李跃.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胸痹心痛症状与疗效分析[J]. 中医杂志,2008,49(5):430.

[26] 赵磊.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15-1416.

[27] 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8] 张京春. 陈可冀学术思想及医案实录[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0-52.

猜你喜欢
肝气出版社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我等待……
我家秘方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