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县人民医院,云南 峨山 653200
针灸至阴穴配合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50例疗效观察
柴云芝柏跃华
云南省峨山县人民医院,云南 峨山 653200
目的局部针灸至阴穴配合中药汤剂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局部针灸至阴穴配合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的临床资料。46例治愈,4例未愈。结论局部针灸至阴穴配合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具有明显效果。
胎位不正;至阴穴;针刺;艾灸;八珍汤加减
胎位是指胎儿先露的指定部位与母体骨盆前、后、左、右的关系,正常胎位多为枕前位。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发现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谓之胎位不正,其中以臀位为常见。胎位不正如果不早期纠正,分娩时可造成难产危害母婴。对于胎位不正,针灸及中药汤剂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最有疗效、最具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中药汤剂内服配合局部特定穴位针刺、艾灸效果极佳,笔者用针灸至阴穴配合中药八珍汤加减矫正胎位不正5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情况 本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42岁,其中29~42岁27例,占总数的54%,22~29岁23例,占总数46%;其中气虚型38例,占76%,气滞型12例,占24%;初产妇22例,占44%,经产妇28例,占56%。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骨盆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羊水过多或过少、盆腔肿瘤、胎儿畸形、脐带绕颈、前置胎盘等。
1.2 诊断标准 B超检查确诊为胎位不正,符合《针灸治疗学》[1]中胎位不正的诊断标准,并排除骨盆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羊水过多或过少、盆腔肿瘤、胎儿畸形、脐带绕颈、前置胎盘等。
2.1 气血虚弱型 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懒言,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者。
2.2 气机郁滞型 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滑者。
3.1 针灸治疗
3.1.1 针灸选穴 遵循“气虚者益气养血转胎、气滞者理气顺胎”的原则。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以“至阴穴”为主穴,气虚者加足三里、肾俞、太溪以健脾益气、补肾理胞;气滞者加太冲、期门、肝俞以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3.1.2 操作方法 以灸法为主。取双侧至阴穴,用艾条悬灸15~20min(放松腰带,仰卧屈膝,由治疗者点燃艾条,对准双侧至阴穴,距离0.4~0.6寸,以温热感为度),每日1~2次,7d为一疗程,胎位转正后停灸;也可用小艾炷灸,每次5~7壮。配合针刺,气血虚弱者用补法,气机郁滞者针刺用泻法。
3.1.3 中药汤剂 用八珍汤加减。方药如下:熟地30克,赤芍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甘草10克;气虚甚者加黄芪50克;气滞者加陈皮20克,柴胡20克,升麻15克。
4.1 疗效评定标准[3]复查产科B超:胎位转为枕前位或头位为治愈;胎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为未愈。
4.2 结果 通过治疗,50例患者中有46例治愈,4例未愈,治愈率为92%。
邱某某,女,26岁,因“怀孕31周胎位不正”到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臀位。症状:患者因怀胎31周后出现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胎位不正”,气机郁滞型,考虑邱女士属孕后肝郁不舒,气机失畅,胎儿不得回转,而致胎位不正。经妇科B超检查后确认胎儿发育情况良好,故以“灸法为主”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灸法选至阴穴为主穴,加太冲、期门、肝俞以疏肝解郁、理气行滞。每日1~2次,7d为一疗程,嘱患者回家后配合膝胸卧位(排空小便,松解腰带),每日2次,每次15min;方药以八珍汤加减,方药如下:熟地30克,赤芍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甘草10克,陈皮20克,柴胡20克,升麻15克。两个疗程后复查,胎位已顺利转变成了头位。于2013年10月,邱女士已顺利经阴道分娩一健康男婴,免去了手术之苦。
胎位不正是造成孕妇难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安全。胎位不正属中医“难产”、“横生逆产”、“逆产”、“横产”范畴。中医治疗胎位不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如《妇人大全良方·产难门》指出:“妇人以血为主,唯气顺则血和;胎安则产顺。”,《傅青主女科》云:“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难产。气血既亏,母身必弱,子在胞中,亦必弱,胎弱无力,欲转头向下而不能,此胎之所以有脚手先下者也。”,《寿世保元》云:“妇人难产及胞衣不下,急于产妇右脚小指尖口,灸三壮,炷如小麦大,立产”。
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就对此病有了充分的认知,中医治疗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效、最简便、最安全的治疗手段。如今,在我国偏远山村的一些女子,因接受教育条件有限,加之当地民俗民风影响,年少结婚导致体内肾精还未成熟,致气虚胎位不正;城市女子因精神压力大,经常从事脑力劳动,思想观念较趋向于晚婚晚育,故多以气滞、气虚两者多见,至阴穴为膀胱经之井穴,是膀胱经与肾经经气交接之处,针灸至阴穴可调冲任,振奋肾阳,促化气,顺胎气。八珍汤补益气血,补气以转胎,养血以运胎转。气滞者加陈皮、柴胡、升麻以益气升阳,强胎转之效,且柴胡又有疏肝解郁之功,达顺气之效,助八珍补益气血,强转胎效果。
[1]刘宝林.《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186.
[2]刘宝林.《针灸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186.
[3]李莉.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矫正胎位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1069.
柏跃华,中医副主任医师。Email:esxdyf@163.com,从事中医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
R714.44
A
1007-8517(2014)10-0108-01
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