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莉,魏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常导致心、脑、肾等脏器损害及心血管病发展。据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在目前全球疾病负担中所占比率为4.4%[2]。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估计患病人数达 3.3 亿[3]。“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被普遍认可和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的创始人Alexanderl[4]便首先提出高血压的发病与心身变化相关。社会、心理因素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影响不亚于生物、理化因素导致的高血压。
年龄、性别因素是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赵晓云[5]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发病率均随年龄呈增加趋势,老年组发病率为青年组的4.31倍,青年男性为女性的5倍,老年女性则明显高于总体和男性。大量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女性在绝经期前高血压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高于男性。有学者对河南省30个县区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41.1%,女性为38.7%;35岁以上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55岁以上和65~74岁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6]。另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新增加的高血压者以青年人为主[7],据报道青年高血压发病率已达12% ~15%[8]。
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个体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及自我保健意识等,它也可综合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及精神状况,进而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及患者的病情控制。鲍晨辉等[9]对北京市西城区高血压调查发现,以小学文化程度患病率最高为44.9%。有学者对某社区人群主要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指出,文化程度愈高患高血压病愈低[10]。这与杨永利等[11]调查发现的文化程度和高血压之间呈负相关结果相一致。也有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显著相关。在城市,呈现文化程度越低,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越低,而患病率越高的趋势[12]。
社会的发展、变革的深入,使脑力劳动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职业因素导致疾病突出表现在职业紧张和职业强度上。有学者研究分析,高血压病例组的工作紧张指数、工作压力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说明高血压病患病率与职业紧张水平有关[13]。有学者指出,长期的社会竞争和高负荷的工作给个体带来了很多压力,从而增加了患高血压的可能性。有学者对103例列车乘务员观察后分析指出,职业紧张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且随着职业紧张程度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增加[14]。张文昌[15]等指出,工作单位的职责不清或职责冲突是引起高血压发病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同样,Leppanen等[16]报道工作单位的职责是职业紧张主要来源。可见,职业应激源是各种心理生理等应激反应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发生的诱因,通过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下的特质焦虑,间接对高血压产生影响。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各种需求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对生活事件和压力源的能力等方面。我国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虽较广泛,但家庭功能尤其是家庭关怀与其关系研究不多。从高血压治疗效果来看,当今国内外均不理想,这与诸多因素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有关。国外有研究已证实,家庭结构、大小、成员数与高血压患者的的依从性有关,其中患者家庭的亲密度、关怀度与依从性呈正相关。La Greca[17]等研究发现,家庭关怀不足的男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血压控制率较低。罗艳华[18]采用 FIA(高血压患者家庭关怀指数量表)研究显示,仅有14.8%的患者家庭功能良好,1/3以上的患者家庭关怀指数很低,与Chen[19]用该量表对206例脊肌萎缩症患者进行的家庭功能调查得出的结果相一致。家庭关怀与支持不是非常理想的患者往往与家人沟通不良,心理压力较大,加重躯体不适的主观感受,从而降低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20,21]。同时有学者研究指出,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不仅有利于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22]。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的总和。Caplan认为,社会支持就是持续的社会集合,构成这个集合具有支持性的他人可以在个体有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或给予实际帮助和情感支持[2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报道[24]指出,在同一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健康组因获得社会支持较多,信心水平高于患病组,这与闻吾森[2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支持是心理现实,正是心理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相反,有人认为社会支持与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健康满意度及健康总体评价有中等密切的关系,但与患者的功能状态相关性不大[26]。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的初级中枢与自主神经系统中枢在下丘脑解剖与功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是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重要基础。
焦虑是一种情绪,同时也是一个症状,是指在缺乏充足的客观原因时,患者产生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内心体验,并表现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此时的个体常伴有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1项对2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评估显示,治疗未达标组患者焦虑症患病率为 27.4%,明显高于治疗达标组的 5.4%[27]。特质焦虑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身心紧张反应下诱发的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有报道指出,紧张反应对焦虑的影响最大,特质焦虑是直接效应[28]。个体暴露于高负荷的职业任务时会出现紧张反应,进而会引起焦虑等精神障碍。如果焦虑长时间存在(特质焦虑),则易诱发高血压[29]。俄罗斯的 Mazur等[30]发现,白天血压的上升与焦虑状态密切相关;在有焦虑的患者中头昏、头痛、胸闷等躯体症状明显且运动耐量下降,证实焦虑和愤怒与血压的上升密切相关。Jonas等[31]提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预报因素,并可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相关动物实验也证明,恐惧、不安所形成的持久的情绪紧张,可以改变动脉血压的正常状态,引起高血压。可见,情绪应激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具有密切联系。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表现为从轻度的缺少愉快感到严重的绝望自杀,其核心表现为一种丧失感,如兴趣、信心、欲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丧失。卢宁等[32]发现,高血压患者描述情感的能力欠缺,不易认识和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多属外向型思维,个性愈内向描述情感能力愈欠缺。有研究提示,抑郁在高血压发病中有重要影响,应用精神调节药物可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33]。骆桂秀等[34]发现,高血压患者就诊时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且有明显的抑郁情绪;个性特征上带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对社会的利用度下降。某学者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症状,SDS评分明显大于正常[35]。胡大一等于2005年2、3月份在北京9家二三甲医院对2274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调查,5.7%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36]。马凤茹等[37]研究发现,抑郁质型人格(易存在焦虑、抑郁、悲观情绪及强迫行为)与高血压病有明显的相关性,患病率为26.8%,高于对照组21.2%。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并降低其对高血压的影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大、中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有限,且主要以生物治疗模式为主。而社区医疗作为基本的医疗服务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覆盖面广,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各项针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干预措施,如宣传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提高患者家庭关怀度;举办专业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使不良心理情绪得到适时合理的宣泄等,这种干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支持,可以使高血压防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WHO World health report2002:reducing risks[M].promoting healthly life,2002.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16.
[4]Alexander F.Psyehosomatiemedieine[M].New York,WnNortoneo,1950:5.
[5]赵晓云,陆永刚,等.河北省51239体检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18.
[6]韩冰,高莉,等.河南省35~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198.
[7]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7.
[8]赵海鹰,范可,王勇.青年高血压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变化及吲达帕胺对其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志,2001,17(6):249.
[9]鲍晨辉,冯春荣,周红玲.2001年西城区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2(5):110.
[10]曾坪,罗森林,吴曦.某社区人群主要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4):1721-1722.
[11]杨永利,施学忠,谢婧.河南省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45.
[12]蔡秋茂,等.广东省居民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及其预防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5):9-12.
[13]李莉,刘继文.乌鲁木齐市脑力劳动者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与职业紧张相关性的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
[14]任南,刘宝英.职业紧张因素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1,9(4):345.
[15]张文昌,刘宝英.职业性紧张因素与高血压发病关系[J].疾病控制杂志,2000,4(2):134-136.
[16]Leppanen RA.Olkinuora MA.Psychological stress experienced by health care personed[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1987,13:1.
[17]KyngAsHA,Kroll T,Duffy ME.Compliance in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a review[J].J Adolesc Health ,2000 ,26(6):379-388.
[18]La Greca AM,Auslander WF,Greco P,et al.I get by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amily and friends:adolescents’support for diabetes care[J].J Pediatr psychol,1995,20(4):449-476.
[19]罗艳华,马春花.高血压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0):3078-3079.
[20]Chen JY.Mediators affecting family function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J].Kaohsiung J Med Sci,2008,24(10):514-522.
[21]马春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感知与健康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331-333.
[22]Grossman M,Gottlieb LN.Changes in acute care:questions in need of answers[J].Can J Nurs Res,1995,27(4):5-7.
[23]Caplan G.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M].∥Caplan G,Killilea M.Support system and mutual help:Multidiseiplinary expiorations[M].New York:Grune&Statton,1974:19.
[24]MagniMagni G,Schifano F,De DomimicisMg,et al.Psychological distressingeriatric and adult medical in patients[J].Arch Gerontol Geriatr,1988,7(2):5.
[25]闻吾森.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2000,14(4):259-260.
[26]吴敏玲,孙玲,等.社会支持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7):15-17.
[27]谢秀梅,余国龙,等.心理社会因素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7(22):389-391.
[28]刘宝英,郑能熊,等.分析职业应激源及其应激心理反应对原发性高血压作用的路径[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2):122-126.
[29]Pateriti S,Alperovitch A,Ducimetiere P,et al.Anxiety butnot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acommunity group of French elderly[J].Psychosom Med,1999,61(1):77-83.
[30]Mazur ES,Kaliazina VV.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hyper-tension[J].Ter Arkh,1999,71(1):22-25.
[31]Jonas BS,Frank P,Ingram DD.Aresym ptomso fanxiety and depression risk faetors for hypertension[J].ArehFamMed,1997,6:43-49.
[32]卢宁,岳振雷,等.两种心身疾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63-165.
[33]周伯荣,卢雄,钟向红,等.抗焦虑抑郁药物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协助治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53-56.
[34]骆桂秀,马梁红,唐柳云.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3):306-307.
[35]马晓飞,刘存英,杨凤玲.心理社会因素及干预在高血压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
[36]张帆,胡大一,杨进刚,等.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140-142.
[37]马凤茹,谢金的,王竹,等.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