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笑丰
(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栓塞的中西医结合预防护理
史笑丰
(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患者38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统计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下肢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38例经治疗和护理,治愈21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患者血管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6例,总再通率84.21%;患者治疗前大腿周长(58.21±4.66)cm、小腿周长(42.61±5.13)cm,治疗后分别为(48.32± 5.62)cm、(33.56±4.52)cm。结论全面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显著。
下肢动脉栓塞 中西医结合 预防护理 临床疗效
下肢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一般患者在下肢发生骨折后手术治疗后会出现动脉血管栓塞情况,比较常见的是发生在髂股动脉和股静脉。动脉栓塞发病最早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逐渐发展成为血栓性动脉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治疗可能会并发肺栓塞和肺梗死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肺梗死和肺栓塞也是患者术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下肢栓塞会引发患者的肢体肿胀和疼痛,影响到动脉供血甚至是导致下肢功能不全。本院针对骨折后下肢动脉栓塞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观察对象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骨折术后 (4 h至5 d)发生下肢动脉栓塞者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29~56岁,平均(38.45±5.34)岁;发生动脉栓塞38条肢体,动脉栓塞部位在左髂股动脉18例,右髂股动脉14例,股静脉6例。经有效治疗和良好护理,38例中基本治愈21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38例血管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6例,总再通率84.21%。38例治疗前大腿周长(58.21±4.66)cm、小腿周长(42.61±5.13)cm,治疗后分别为(48.32±5.62)cm、(33.56±4.52)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临床西医护理 首先排除存在溶栓禁忌症。然后下肢输入尿激酶50万U,30 min内滴完;静脉滴注右旋糖苷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 U,每8小时1次。术前观察: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肢体麻木和感觉障碍。根据造影和彩超的结果可以确定栓塞的部位以及粥样硬化情况。患者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由下肢部分栓塞发展成为完全栓塞,所以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监测心电图,观察心率以及尿量的变化,及时了解肾功能水平。患者在术后可能由于缺血时间较长,部分组织细胞坏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故包扎不要过紧以保证血液流动。可通过触摸法了解患者的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和颜色变化。
2.2中医护理 护理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请示医生处理。中医护理主要从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祛瘀通络的角度考虑,主方为金银花60 g,当归15 g,玄参20 g,桃仁20 g,生甘草20 g,红花15 g,薏苡仁30 g,川牛膝15 g,并随证加减:清热选择黄芩、柴胡,利湿选择泽泻、薏苡仁,祛瘀通络选择乳香、没药,缓解疼痛选择三棱、土鳖虫,健脾益气选择党参、白术。在服用中药期间,凝血酶原时间不能超过25 s;若肢体肿胀和疼痛感增强、皮肤温度过高、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加以及发生溃疡等症状时酌情予镇静止痛剂或者抗生素。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抬高患肢,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下肢的血液流通。
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栓塞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中的常规护理还应包括心理护理。由于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有截肢的危险,同时承受剧烈的疼痛,身心负担比较大,作为护理人员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沟通,鼓励患者积极对待疾病,消除其消极心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作正确的行为指导。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多介绍成功治愈的病例给患者,讲明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后期功能恢复,患者应该在早期进行适当的运动来恢复下肢的功能。患者应每天活动患病肢体,并进行肌肉功能训练防止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制定行走训练的计划,循序渐进地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通过穿弹力袜可以增加血液回流和减少静脉栓塞的形成。给予患者下肢间歇性的外部加压器,挤压足部静脉,增加血流速度。定期对患者进行热敷和按摩,预防切口感染。护理人员要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的大便不通畅会使得腹压升高,从而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1004-745X(2014)04-078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113
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