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

2014-01-26 19:16孙明娟
关键词:考试高校

孙明娟

摘 要:考试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手段。本文以“苏俄教育史”为例,探讨了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改革问题,旨在提高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7-02

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课程,拓宽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兴趣,使大学生探索主修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提升其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学习态度,使其能够以崭新的视角独立分析的能力批判重审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分析

考试制度是大学生有效开展课程学习的重要导向,也是保障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然而,从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形式来看,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未充分凸显出通识教育的价值,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该类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一)考试目的与功能异化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反馈、评价与激励师生的发展性功能。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出的是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其评价功能表现为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业结果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信息反馈,学生据此能够知晓自身的学习结果;而导向功能的发挥,则体现为学生依据课程考试方式与范围来确定学习内容,即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功利性非常明显,例如,如果开课初始就告知学生,考试方式为论文考核,有些学生可能就会放弃此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另外,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作为日后评优的重要依据,其直接结果就是遮蔽了考试所应发挥的促进教与学共同进步的功能与作用,导致学生寻求“分数至上”的课程学习结果,这就是考试功能的异化。

(二)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论文考核与开卷考试。多数通识选修课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作为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其中,论文考核已成为高校通识选修课常见的考试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践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特的批判分析能力,缺失在于易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评判以及教师如何客观评价学生论文的撰写质量。而开卷考试的题型则多以分析论述题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及是否能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的实质,一般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考察的核心,其不足在于如何确定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评分难度较大。可见,上述两种考试类型,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各有利弊,只选择其中一种单一考试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质量。

(三)考试机制僵化

一般而言,各所高校都有完备的课程考试机制与制度,对考试的类型、试卷题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采分点的分值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便于对各类课程考试进行划一管理。相对而言,教师在考试设计中的自主权与决策权较小,只能在限定的考试制度框架下对所任教课程的考试方式等进行再设计,例如,在开卷考试中,若学生的观点独特创新且有利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建设,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考试结果与评分标准,而学校考试制度亦限定最高采分点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分,对此,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变革僵化的考试制度与机制,给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考试决策权与评分权。

(四)考试结果反馈机制匮乏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分析一般包括考试命题与成绩分析、教学总结等,即在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考试结果分析考试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考试结果反映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哪些问题与薄弱环节,对今后的考核有何设想等,缺少教研室对课程考试结果的集体研讨与分析,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通常表现为教师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形式化的成绩分析,学生得到考试结果(分数)即止。

二、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透视

通过对上述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改变其不理想的考试状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方式进行综合改革。在这里,可以尝试借鉴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机制与做法。

(一)考试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外高校大多将考试作为通识选修课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是获得该课程分数的手段,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通常在课程考试结束后,要求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结果,并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二)考核方法多样

课程考试类型的选择,主要受考试目的、实用价值、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因素影响。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为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其考试类型主要包括:1.撰写论文或研究方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独特见解。但学术抄袭难以判定与杜绝,评分较难;2.作业:包括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两种形式,表现为调查报告、书评等,但小组作业形式要注意公正地判定每个人的贡献;3.口试:短时间考查学生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但考核范围有限;4.笔试: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其中,半开卷考试是指介于开卷与闭卷之间的一种考试方式,允许学生在考试时将课程内容抄到一页纸上带入考场,供考试时参考;5.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依据评分标准来评价自身作业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1]。6.小组考试或小组答辩:小组考试是指将班级分成三或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做一套题,先由每个成员独立做,组员为其评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统一的答卷,这份答卷的成绩与每个成员的平均分就是本次考试的成绩;小组答辩是指以小组共同完成某项课题、论文或研究报告为核心,通过答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小组答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依据,评定每个人的成绩,由组外的同学和教师给出结果。7.学生出题考试: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编制出一套综合试题,再由教师从中选择部分或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试试题[2]。

(三)平时成绩比重较大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成绩的构成一般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平时成绩大多占50%—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50%,可见,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平时成绩的累积。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通常采取分次累积的方法,即由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几部分构成,按一定比例计算成绩或者通过数次考试来确定最终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勤情况并不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且学生的到课率也不低。

(四)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实用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很少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且不限于教科书,除了基本的原理性知识外,与现实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指定论文题目或平时作业作为考试内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考试结果反馈及时

国外高校对于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的反馈都较为及时,通常在一周的时间内就反馈并公布考试结果与班级的平均分,并讨论考试内容与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指出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就学生某方面学习的缺失给予个别辅导,这就有助于发挥考试的正面激励与导向功能。

三、完善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笔者以“苏俄教育史”为例,在该门课程中渐近式变革考试方式,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确立过程导向的考试观

要改变以往“唯分数之上”的功利考试观,明确以学习过程为核心的考试观, 将考试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与考察,淡化考试结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导向、激励与反馈功能。

(二)注重多样化考试方式的运用

坚持多种考试方式的综合运用,尝试将半开卷、口试、小组答辩、小论文、学生出题考试等多种方式应用到“苏俄教育史”的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在“苏俄教育史”成绩的构成中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增至50%—60%,这将有助于激励学生更关注过程学习,尝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口试、读书笔记等都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不再以单纯的“出勤”来迫使学生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建立考试结果反馈机制

在每一轮课程考试结束后,笔者都从教的角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剖析考试结果,并及时将考试结果告知学生,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与不足,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并编制相应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与考试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作为优化该门课程发展的现实依据,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6).

[2]吴绍春.再谈美国大学如何进行课程考试——方法的多

样性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2).

猜你喜欢
考试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