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2014-01-25 17:29傅海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作业本研究者老师

傅海炎

英国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著名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活。然而如何让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教师不免有着种种迷茫和惆怅。“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体是教师,教师以从事教学实践活动为专业。教师的研究为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存在。因此,教师更需要的研究思路应当是以叙事的方式。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跟一个个精彩的、原生态的、鲜活的教学细节联系在一起,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和自己的感受叙述出来,不仅可以表现自我、引起共鸣、启发他人,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也可以以别人的叙事作为借鉴,获得更多的间接体验与经验,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学叙事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叙事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让教师拥有了研究的自信

过去,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的眼中,研究是高不可攀的,是与己无关的。他们总认为研究是专家们的事,自己理论水平低,怎么可能展开什么研究呢?于是大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着教学实践工作,从来不敢说自己要搞什么研究。自从我们推出了教学叙事研究以后,渐渐地,教师从教育研究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讲述自己经历的真实鲜活、发人深省的教学故事,着眼于从写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教学实践。这种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行动研究,就是极为珍贵的实践研究。这种实践研究使教师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研究并不是专家的专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一桩教学事件都可能成为研究的素材。每位教师都可以“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大家终于明白,这种讲述和反思本身就是在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教学叙事树立了教师研究的自信,为“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奠定了思想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叙事让众多教师树立了研究自信。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他很苦恼。有一天,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来盛饭,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碗盛,孩子就能开心地吃下去。

“椰壳效应”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同样是作业,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做,学生就能自主地完成好,作业的效果、巩固的程度自然也与强制作业大不相同。现在在我们班学生的作业中,已看不到“组词”这些标题,取而代之的是“找朋友”,“形近字组词”则以“火眼金睛”取代,也看不到“连线”题,美其名曰“拉拉手”或“最佳搭档”,“扩写句子”叫做“拉拉句子橡皮筋”,“归类”改成了“紧急集合”,“改错”变成了“一只身穿白大褂的啄木鸟”。对于“积累好词佳句”这类作业,我则这样“包装”设计语:小朋友,你发现了吗?课文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词句,快把它们“夹”到你的“菜碟”中吧!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散发着温馨,一改以往标准化的冷面孔,使做作业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作业本的空白处添加美丽的插图,还可以通过作业本和老师说悄悄话。在写话时,鼓励孩子尽可能地模仿书法作品的形式,可以写成条状的,也可以是扇形或圆形的。于是,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在作业本中不断闪亮。“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奖励我一颗小星星吧!”每改一次作业,我离孩子的世界就近了一步。有时候一些小调皮还会在作业本上出一些智力趣味题让我回答,会做的,我会如实地填上答案,并画上竖起的大拇指,配上文字:老师棒不棒?遇到不会的,我会写上:“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快到办公室来帮帮我吧!”几次往来,学生对办公室少了敬畏,多了亲切。他们的作业积极性提高了,字写得认真了,作业本也美观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补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乐意听我的课,师生经常处在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中。

像这样把作业本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师生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东风吹绽海棠开——让教师的研究走向了有效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工作、反思、提升、成长、发展的同义词。正因为教师都会讲而且都乐意讲自己的教学故事,于是教学叙事成为了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教学研究形式。在教学叙事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会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活进行新的审视,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然后展开深入的反思,体验自己生命律动的快乐与痛苦,从而切实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叙事,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描述和阐释、审视和反思,是把对自己有触动的教学情境和某种理论观点链接起来,是把隐含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揭示出来。叙事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日常生活之本质。

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细节。只是我们不经意或是疏于记录点点滴滴。事实上,整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无不蕴含着老师丰富的教育智慧。它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教师的文化积淀、理论素养、教学实践智慧和教学个性。教学叙事可以是自己的实践记录,也可以是别人的成功经验。在改变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注意积累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和点滴感受,哪怕有时没有任何的思考仅仅记录下当时的过程而已。我们要拥有教学敏感,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瞬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很多教学素材,为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东风吹绽海棠开”,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才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情感意识的。如年近五十的施老师撰写的《读书,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以为这节课就这么结束了。正当我暗暗窃喜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老师,我家没有电脑。以前您向我们推荐的书,新华书店里也经常买不到。老师,您肯定看过这些书,要不您给我们多讲一些吧。”

她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兴奋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向我发问……

面对学生们那一双双充满信任、充满期盼的眼睛,我一下子懵了。像这样时髦的结课方式,我经常运用,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去看一看这些向学生推荐的书,我纯粹是为了推荐而推荐,当然也从没了解过学生课后的阅读情况。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翻阅的全是有关的教学设计,“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只是匆匆瞟了几眼,现在要我回答这些问题,只能是难堪。endprint

平日里,我常常抱怨没时间读书。是的,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备课、上课、改作业,再备课,再上课……还有这个评比,那个检查,整天忙得像陀螺!多年来,我总是能找到自己疏远“读书”的借口和安慰:一到假期,便以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为理由,宁可休息也不愿看书!偶尔想到读书,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已经习惯于把剩余的精力花在电脑娱乐、家庭应酬和电视节目上。有时甚至已经一书在手,我也常常因为静不下心而作罢。

今天,学生一句充满信赖的“老师,您肯定看过”让我想到了窦桂梅、王崧舟、方利民这些底蕴十足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我想他们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我们抱怨太忙太忙的时候,他们在与书为伴,一本本经典使他们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感谢学生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顿悟:不读书,何以为师呢?读书,应该成为教师一生中的必修课。我们唯有让读书成为习惯,唯有让学习成为生存的方式,唯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才能转换“教书匠”的角色,才能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

三、今日落红已满径——让教师真正得到了发展

有人说,叙事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故事的叙说,成为教师“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可以说,教学叙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具情感魅力的思索领域。我们在教学叙事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就可以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了解教师的知识基础,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范围有多宽,教学叙事的范围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学叙事的延伸就有多长。从教学叙事中,我们倾听教师的内心声音,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这种研究肯定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叙事就是一种研究。教学叙事直面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师在叙事中认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会了与新课程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这里,教师是活生生的主动研究者,而不是被利用和操纵的研究工具。教学叙事巧妙地把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使“教师即研究者”得到极好体现和落实。精心撰写的每一件教学叙事,都可能意味着作者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甚至成为作者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一些骨干教师在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时,发现正是这一次次叙事让自己不断成熟和进步。如王老师撰写的叙事《〈欢庆〉过后》:工作满一年,要上汇报课,我选了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欢庆》。这是一首小诗,短短八句,却展示了一幅极美的画卷,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爱。我喜欢这类文章,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一课。然后我去征求师傅的意见,得到了她的赞同,于是就这样定下了汇报课的上课内容《欢庆》。

……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感到一阵轻松,却又觉得有些担心,担心自己并没有将课上得如想象中圆满,担心其他老师给我的评价会让人大失所望……尤其是学生们举手的积极性虽高,却似乎可以表现得再好一些……等到评课时,师傅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师傅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要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我在上课时,一心一意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却忽略了学生精彩的表现,仿佛我还没有学会怎样在课堂上完成教学过程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改进的地方。

我在教学时,因为顺着自己的思路,有时不免忽略学生意外的回答,而这个过程,让我的课堂缺少了弹性。我记得读书时,老师说过课堂的“弹性”与“刚性”,那时并不完全理解,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缺失的正是一种随机的弹性预设。应该随机应变地灵活调整预设环节,课堂才不会呈现一成不变的苍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该出手时就出手!停留于表面的引导有时会让课堂显得乏力,巧妙而有深度的引导能让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课后,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反思了自己的课堂,在发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发现我与他们的差距,我想不断地努力才能有进步。《欢庆》过后,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品尝初为人师的喜悦,更是对自己今后努力方向的思考。留一些悬念给自己,设想一些完善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往前!

这是王老师在参加校“青蓝工程”汇报课后写下的教学叙事,当时她参加工作刚好满一年。在叙事中,我们似乎可以清晰看到她的成长足迹。或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次叙事、一次次反思,王老师迅速成长为镇内的骨干教师。

教学叙事对我们教师意味着什么?最大的改变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涯,引领我们走上了实践研究的道路。舒尔曼指出:“一旦教师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是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要求学生以具体的方式操作或思维时,教师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原来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为更好的教育者,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教学叙事让我们拥有了研究的自信,拥有了研究的实效,真正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也真正成为了我们最响亮的口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业本研究者老师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作业本里的故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