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全 顾润环
(1.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淮安 223002;2.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2)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病证,又称过敏性咳嗽。临床以儿童为多见。近年来随着气候、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成人亦有多发趋势。临床所见本病主要症状是以干咳、阵发呛咳、少痰、夜咳显著,若遇冷风刺激、进食辛辣或处特殊气味环境下易于触发。本病实际上是一种肺气管高气道反应性疾病,它虽以咳嗽为主症,但也有少数病例伴发轻微哮喘。顾维超主任医师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其从医40余年,临床思路开阔,汇贯中西,经验丰富,治疗疑难杂病,每获良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作为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顾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思路介绍如下。
顾师认为本病与风邪侵袭肺系有关,颇似于《诸病源候论》中的“风咳”、“痉咳”。它可由外感风燥等邪袭肺所致,引起肺失宣肃,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症,其临床表现具有阵发性、突发性、反复性的特点,这正符合风证“善行而数变”,“其性轻扬”的特性。另外本病临床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症状就是咽喉、气道一旦有痒感,随即出现剧烈咳嗽,难以克制,此亦皆因“风盛则挛急”所致,所以风邪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但风为百病之长,往往可夹寒、热、燥邪合而为患,均可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临床可见或为风寒之邪侵袭肺系,使肺气失宣;或为风热、风燥为患,使肺失清润肃降所致。若因冷风刺激诱发,往往咳而咽痒,咯吐少量白痰,舌淡苔白,脉浮紧。风热或燥热为患,则无痰或有少许黄痰或黏痰,咯之不爽,口干舌燥,咽中刺痒,舌苔薄黄。临床亦可见到久咳不已,常夹气郁化火、血瘀肺络为患然。
顾师认为该病的发生,究其本质终是肺气上逆所致,因肺为华盖之脏,极易受风邪侵袭,使肺气不利,出现顽固性的干咳等症状,《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云“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所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顾师治疗本病时,临床采用以疏风散邪,止咳利咽,抗敏解痉为基本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常用以下方药为基础方:杏仁、前胡、牛蒡子、炙百部、象贝、紫菀、钩藤、当归、蝉蜕、射干、橘红。若因风寒诱发加荆芥、防风、炙麻黄、苏叶、苏子、白蒺藜、金沸草;若见风热诱发加黄芩、山栀、鱼腥草、川贝母、桑白皮;干咳、呛咳夜甚者,加牡丹皮、山栀、黛蛤散、蝉蜕、钩藤;如久咳、口干、咽燥、有少许黏痰、咯之不爽者,加瓜蒌皮、川贝母,沙参、麦冬、玄参;大便秘结者加连翘、牛蒡子、瓜蒌仁等药;久咳不愈者,还可加活血化瘀药,如桃仁、丹参等。鉴于本病与过敏因素致病密切相关,因此在以上基本方中可适当选加抗敏解痉药,如蝉蜕、僵蚕、白蒺藜、炙地龙、徐长卿、白毛夏枯草、乌梅等。
顾师认为,症状多变,病程急慢不一,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时,还应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鉴别。喉性咳嗽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咳、久咳,在进食辛辣之品后,以及情绪不佳时咳嗽加剧,伴有咽痒、咽中有黏痰或有梗阻感,观其咽部呈鲜红或暗红色。此当清滋润喉、肃降肺气,以达清咽止咳之目的,其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咽喉炎症上,常选用银花、连翘、木蝴蝶、冬凌草、牡丹皮、山栀、射干、杏仁、白前、牛蒡子、瓜蒌皮、法半夏、桔梗、甘草等。与过敏性咳嗽区别在于喉性咳嗽由咽喉部的炎症引起,顾师认为,治疗重点应放在清咽滋润咽喉部为主。若因情绪不佳,肝郁化火,亦可致咽喉部咳嗽,可用丹栀射郁汤加减(牡丹皮、山栀、郁金、射干、木蝴蝶、炙百部、浙贝母、玄参、麦冬等)治疗。
顾师强调,若经治疗咳嗽缓解后,不可立即停药,应当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以防复发,顾师从临床治疗中发现,本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多有饮食内伤和反复感冒的病史,因此在缓解期内可转入固本为主,重在调补肺、脾、肾脏,同时可佐以活血解痉抗敏药治疗,临床常选用益气养阴润肺、清肃肺气方药,如太子参、沙参、麦冬、百合、山药、川贝母、地骨皮、牡丹皮、五味子、橘红等,既可巩固此前的治疗效果,又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另外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应忌口,如鹿肉、羊肉、猪头肉、鹅肉、海鲜及酒辣肥甘之品都在禁食之列,也不应吸烟、饮咖啡等。反之则难以取效,即使短期奏效也难巩固疗效。
患某,女性,24岁。夜间咳嗽历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风邪引起咳嗽,迁延久不愈,此间已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而来就诊。刻诊:干咳、呛咳时作加重、并呈阵发,咽痒则作呛咳,尤以夜间9点至12点频繁发作,咳甚则胸闷气急、咽喉发紧、咳咯少量白黏痰,而白天少作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查体:双肺呼吸音粗。理化、血常规检查正常;胸片显示双肺无异常;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阳性。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为风邪袭肺,肺失宣肃。治法:宣肃肺气,祛风利咽。处方:荆芥 10 g,前胡 10 g,白前 10 g,大贝母 10 g,杏仁10 g,炙百部 10 g,桔梗 10 g,紫菀 10 g,蝉蜕 10 g,射干10 g,白蒺藜10 g,丹皮10 g。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经服上方后,咳嗽有减未平,咯痰不爽,色白质黏,咽痒不适,时有鼻塞,亦易喷嚏。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加钩藤20 g,桑白皮15 g,橘红10 g,白毛夏枯草 20 g,辛夷 15 g(包煎)。取 7剂,每日1剂,日服3次,以求续效。
按:本例为典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案例,顾师辨证分析认为,该患者初因外感风邪而发病,风邪袭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上逆则作咳嗽。来诊时已经病历月余,咳嗽缠绵难停,咽痒作咳,此属风邪未净,上壅咽喉,肺失宣降。初诊给予基本方加减,方中荆芥、前胡疏散风邪、肃肺止咳;浙贝母、射干、白前利咽清热化痰;炙百部、桔梗、紫菀化痰利咽止咳;蝉蜕、白蒺藜祛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功效。在二诊时,虑其有风邪化热之势,且有风邪上壅肺窍之征,故在上方中加入辛夷、白毛夏枯草等清润肃肺并能抗敏止咳,再加钩藤、桑白皮、橘红以增清肺止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