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琴宋琴梅
(1 山西省介休市张兰中心卫生院,山西 介休 032000;2 山西省介休市宋古乡卫生院,山西 介休 032000)
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分析
王亚琴1宋琴梅2
(1 山西省介休市张兰中心卫生院,山西 介休 032000;2 山西省介休市宋古乡卫生院,山西 介休 032000)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儿科收治的56例确诊为小儿腹泻的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8例,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通过静脉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及保护胃肠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由蒙脱石散(思密达)、云南白药、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等按比例配置的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后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结果对照组显效的患儿有11例,占39.3%;有效的患儿有14例,占50%;无效的患儿有3例,占10.7%,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组显效的患儿有20例,占71.4%;有效的患儿有7例,占25%;无效的患儿有1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Ρ<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灌肠过程中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指导患儿家属协助灌肠能够有效并顺利的完成操作。
保留灌肠;小儿腹泻;灌肠液;心理护理
小儿腹泻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由多种病原及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性状呈稀水样改变,少数伴有黏液或脓血,重则脱水甚至休克,严重威胁患儿生命。2岁以下的宝宝比较容易发病,特别是6~11个月的婴儿[1,2]。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一般是6~9月和10月~次年1月。夏季多因细菌感染,患儿的大便粘且有腥臭味;秋季主要受到轮状病毒的影响,患儿的大便稀且无腥臭味[3]。多年来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病多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剂,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或吐泻严重的患儿来说,口服给药十分困难,因此疗效一般。为了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近几年来,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将适量的药液经肛门灌入,通过直肠,由肠黏膜直接吸收。但灌肠液在肠内的时间短及与肠黏膜接触的面积小均能影响药物吸收效果,降低疗效。因此为提高临床效果,延长肛管插入15~20 cm,较长久的使灌肠液保留在肠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4]。现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儿科收治的56例确诊为小儿腹泻的患儿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配合优质护理后取得的良好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得到的结论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儿科收治的56例确诊为小儿腹泻的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8例,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包括女患儿18例,男患儿10例,年龄在2~36个月,平均(15.3±2.5)个月,其中6例发热,16例呕吐,20例轻度脱水的患儿,6例中度脱水的患儿,2例重度脱水的患儿,24 h内大便次数在3~5次的患儿有20例,5~10次的患儿有6例,10次以上的患儿有2例;治疗组患儿包括女患儿15例,男患儿13例,年龄在4~34个月,平均(14.9±2.7)个月,其中9例发热,14例呕吐,22例轻度脱水的患儿,5例中度脱水的患儿,1例重度脱水的患儿。24 h内大便次数在3~5次的患儿有18例,5~10次的患儿有7例,10次以上的患儿有3例。Ρ<0.01,两组基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通过静脉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及保护胃肠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由3 g蒙脱石散(思密达)、50 mg云南白药、2万U庆大霉素及2 mg地塞米松等按比例加入到2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配置的(成)灌肠液保留灌肠[5]。操作方法:备好卫生纸及尿布,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指导患儿家属配合灌肠,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并将臀部抬高,灌肠液由弃去针尖的一次性针头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用石蜡油润滑导管前端10~15 cm,慢慢的旋转着插进患儿肛门5~10 cm,低压力的将药液缓慢推入患儿肠道内,拔出肛管后迅速用卫生纸将肛门处堵住。灌肠完毕后嘱家属协助患儿取卧位或俯卧位,指导家属将患儿双臀捏紧,做好基础护理,再次做心理护理,并交代注意事项,严密观察病情。灌肠液要在患儿肠内保留15~30 min,每天1次,持续治疗3 d。
1.3 效果评定
保留灌肠后记录两组患儿初次排便时间,保留灌肠3 d后留取患儿大便做镜检。根据2008年更正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72 h内粪便成形且大便次数正常为显效;72 h内粪便成形且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为有效;72 h内粪便形状及次数均未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Ρ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儿在观察期间无退出者,并积极配合着完成此次试验,整个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显效的患儿有11例,占39.3%;有效的患儿有14例,占50%;无效的患儿有3例,占10.7%,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组显效的患儿有20例,占71.4%;有效的患儿有7例,占25%;无效的患儿有1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Ρ<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讲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优势,安慰家属使其排除忧虑,嘱其不必担心;安抚患儿,使其消除恐惧心理。向家属交代灌肠液在患儿肠内保留时间及灌肠中的注意事项,指导患儿家属正确抬高患儿臀部及捏紧患儿臀部的动作方法,在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中取得家属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6]。
3.2 臀部护理
尽量使臀部保持干燥,避免尿液浸渍皮肤而发生红臀现象,可在患儿臀部涂抹麻油或油膏,防止红臀的发生。
3.3 口腔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干净卫生,防止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的发生。指导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加强体质。治疗期间不适合断奶,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呕吐严重的患儿需禁食4~6 h,若大便次数减少,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再由软食过渡到正常饮食。腹泻停止后,需保证高营养饮食,2周内可每日加餐一次。
3.4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内卫生,床单位干燥整洁无皱褶,感染性腹泻的患儿需隔离,严格执行消毒措施,操作前后要洗手,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发热的患儿需严密检测体温变化,可给予物理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嘱患儿多喝水。
3.5 保护好静脉液路
根据患儿不同程度的脱水情况补液,记录出入量,丢多少补多少,适当的补液可以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可以为患儿留置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因重复扎针带来的痛苦,但注意保护留置针,避免脱落。根据患儿的病情及脱水情况调整好输液速度,重度脱水的患儿要快速扩容,遵照医嘱进行补液。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的神志及吐泻情况等,及时向医师汇报,以利于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①在患儿排便后进行保留灌肠,能够提高药物吸收率。②水的温度要尽量接近直肠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9~41 ℃。③推注药液时要缓慢,利于保留药液,更能够达到治疗效果[7]。
小儿腹泻最主要的原因是消化系统及胃肠功能发育未完全,分泌的胃酸及消化酶较少,且消化酶的活性低,对食物的耐受性差,食物的质和量在发生较大变化时不能及时适应。但小儿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的营养物质多,导致消化系统负担加重,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因此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另外小儿抗感染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时,也容易发生腹泻。小儿腹泻给家长造成精神压力,带来忧虑,因此需要做好心理护理。而保留灌肠能够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并获得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袁伟.探讨药物保留灌肠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254.
[2] 晏文琴,梅吉,舒望.思密达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348-349.
[3] 陈虹,占小春,刘春英.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婴儿腹泻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5):52-53.
[4] 李双新.药物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4,19(20):33.
[5] 杨秀丽.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302.
[6] 王春平.蒙脱石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35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2):91-92.
[7] 吴翔.蒙脱石散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2):164-166.
R473.72
B
1671-8194(2014)10-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