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现状

2014-01-25 16:40:21韦泽灵张雪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外科学中医学西医

韦泽灵 张雪秋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略论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现状

韦泽灵 张雪秋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制约,来自与内外两方面的制约使得该学科发展停滞不前,但对中医外科学现状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可有效的把握自己的不足,将目前困境看做机遇,不断提高自身诊疗水平,与西医学进行取长补短,使中医外科学发挥勃勃生机。

中医外科学;发展现状;对策

中医外科医学具有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相当深刻的经验积累以及理论文化基础。是一门具有较为完善临床治疗方法的学科[1]。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吸纳了大量外来知识,西医学自引进以来,由于其与当代科学的贴近,进步飞速,逐渐与中医学拉开了不小的差距,目前已近占据国内医学的主要阵地。而外来文化的引进之后,中医外科学并非发展停滞不前,经过与外部知识的融合,中医外科学科学领域也逐渐进行蜕变,逐渐成为一门贴近自然科学的医学方法[2]。但由于进展相对较小,发展空间被逐步压缩,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以及人才流向西医学,导致了中医外科学进展越来越缓慢,甚至发展一度陷入泥潭。本文对中西外科学的临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外科学现状

1.1 自身制约

中医外科学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自身的制约,由于受到西方医学影像,中医融合了一部分西医学理念,也进行了许多改变,一些改变确实有利于发展,但笔者并不赞同目前中医外科专科化发展方向[3]。由于中医学建立基础为辩证论治,由整体影响局部。而专科化发展趋势摈弃了这一传统理念,各类中医外科门目越来越多,但由于脱离了中医精髓宏观思想。导致了疗效越来越不稳定,因此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1.2 西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几千年的传承并未在国民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自从西医学流入国内以后,中医学以及逐渐失去了在我国的治疗统治地位,现今疾病从命名开始,直到检查、诊断、治疗均是西医占绝对主要地位,中医外科大多数情况仅仅只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存在,而很多疾病的治疗已经失去了中医的身影[4]。大量医疗资源的转向,造成了中医的发展速度与西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如此巨大的影响下,中医外科学仅仅只能立足,而进一步发展,与西医学分庭抗礼基本无从谈起。

1.3 环境的影响

多次医疗的革新使目前的医疗体系更加趋向于专科化,目前对于疾病而言亦是如此,在疾病命名被西医划分为单一的区域后,中医无法适应这种患者单一[5],治疗方式单一的改变,不断细化的疾病分科,不断深入的西医理念充斥了整个外部环境,中医学作为整体论治方法失去大量的病源。而目前的教育环境也对中医的发展十分不利[6],目前普及以及宣传教育均是以西医学为主导地位,而专业医学领域而言,国内权威中医学院缺乏,而综合性医学院开设的学科多以西医为主,因此从环境教育上进行分析,中医学目前失去了教育优势。

1.4 人员因素影响

外科是一门以手术为主的学科,而中医外科学手术是较薄弱环节,造成了大量的病源流失。而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辅助,以社会的力量进行推动[7],而正因为此为中医薄弱环节,绝大部分医学人才流向西医学方向,反观中医外科阵营,医师素质良莠不齐,待遇与西医有着鲜明差距,导致业内人心动摇,有识之士纷纷转业,造成学科的发展能力以及生命力大大不如西医外科。

1.5 学科难度与收益影响

中医学作为一门经过千年传承的学科,学科内知识多而广博,对其理解尚需很长时日,而实际根据情况运用更需要许多光阴,人才培养难度可见一斑[8]。而西医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细化的专业分科,完善的诊断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造成了中医学习一段较短的时间便开立门户,进行诊治,医师素质较差,难以收到较好的疗效[9-11]。造成了病源较少,收入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科难度与待遇直接成为了相悖的怪圈。

2 中医外科学发展对策

2.1 自身人员素质强化

中医外科学目前首先要整顿的便是业内人员素质问题。良莠不齐的医师诊疗水平是制约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2-14]。因此中医外科学要寻求发展,必须注入一批技术过硬,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鲜血液。通过学校的教育,人员进入岗位就职可由中医外科方面专家带领,学习系统的临床诊疗技术,在工作中做好在职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临床经验,并建立自身的开发研究团队,针对某一领域进行钻研,攻坚。并且定期组织中医院内部学习以及外界交流。保证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过硬的诊疗技术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挑战。

2.2 学科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当下应认清差距,尽量取长补短,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谋求发展。例如诊疗分科细化已经成为当代主流,单一的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无从下手时,可通过现有发达的技术通讯,组织类似专题会诊模式的中医诊疗系统,这样可有效的将各个分科进行整合,并取百家之长,发挥集体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有治疗的中医外科服务。并且中医望闻问切配合西医检查手段,确定患者宏观以及微观上的病症表现,从而进行系统化的治疗也是可取之道[15]。

总之,中医外科学千年屹立不倒依靠了无数代人的师承以及传授,当前陷入的困境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局面,或者说一种机遇,大量的知识引进以及融合可使这一门古老的学科获得质的蜕变,从而获得新生,期待将来中医外科学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1] 徐旭英.略论中医外科学的临床现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 31(1):69-70.

[2] 方芳.浅谈中医外科学的现状问题[J].中外医疗,2010,29(23):189-189.

[3] 宋瑜,马绍尧,李咏梅,等.中医外科学开展互动式教学研究初探[J].世界中医药,2013,3(9):1110-1112.

[4] 王祖龙,李瑞娟.《中医外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学报,2010, 25(4):802-803.

[5] 周青,刘丽芳,周亮,等.《中医外科学》案例教学探究[J].中医药导报,2010,16(3):114-116.

[6] 杨晓溪,赵舒,崔建美,等.《中医外科学·疮疡》教学方法初探[J].河北中医,2010,32(8):1273-1274.

[7] 潘立群.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基本理论在中医外科学中的临床价值[J].中医学报,2011,26(1):17-19.

[8] 杨新伟,任飞.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57-58.

[9] 刘剑,洪玉芬,张先胜,等.加强中医外科学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中医外科学教学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6):657-659.

[10] 喻国华,刘建国.《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东方企业文化,2012,7(21):224-224.

[11] 王用峰.病案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11):1757-1758.

[12] 黄新,李杰辉,杜娟娇,等.中医外科学后期临床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18-119.

[13] 廖运龙.《中医外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32):61.

[14] 王新伟.《中医外科学》临床实习带教体会[C].//第四届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27-229.

[15] 朱力,王飞飞.中医外科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8-79.

R26

A

1671-8194(2014)24-0279-02

猜你喜欢
外科学中医学西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